摘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性实验学科,蕴藏大量德育的内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研究教材,通过发掘、引导,把德育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集体观念、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物理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5-0171-01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而如何把德育落实到实处,如何把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也日益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为此,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这一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也应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德育要求,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努力提高自身德行修养和不断改进德育方法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需得身教。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德行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多元的价值观念,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要靠正确的德育方法。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方法,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要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
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即奥斯特试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三、在物理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学完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之后,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发电站参观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了家庭电路之后,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安装插座、螺旋套灯座、开关以及检修家用电器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1.利用人物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介绍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学习《磁场》的教学中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又如:“核能”中讲到原子弹和氢弹,可以补充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建国初期,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邓稼先从五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默默奉献了三十多年,为我国“两弹”试验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人们誉为“两弹元勋”。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2.利用古今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物理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资料,利用我国古今物理取得的成就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学习“声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声传播这方面的运用: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军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上,这样可以听到远处所有传来的马蹄声,对敌人的偷袭及早做好准备。而墨翟曾在地下设瓮,利用共鸣现象,探查敌方挖洞攻城的计谋。《梦溪笔谈》这一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在物理知识方面,内容涉及领域十分广阔,不仅有声学,还生动地记述了磁学、光学知识。更可钦佩的是,《梦溪笔谈》上还指出了“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说明沈括在实验中已发现了磁偏角。西方一般认为哥伦布在1492年远渡大西洋时首先观测到磁偏角,实际上沈括的发现要比哥伦布早400多年。而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更是把《梦溪笔谈》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
总之,德育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论文作者:唐万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德育论文; 梦溪笔谈论文; 物理论文; 爱国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