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无需太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悲观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定位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分析框架和结论。由于基本面较好,预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在8%左右,CPI可能在3%以下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宏观经济研究和对策固然是巨大挑战,但“祸兮,福之所倚”,这种现实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难得的理论检验机会,有助于我们丰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经济,它最关注的四个宏观经济变量为:经济增长、劳动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是有微观基础的,是在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运动规律。
当经济周期需要时,政府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熨平经济波动。虽然多数发达国家的央行是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但总体说来,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将导致全球经济衰退。IMF、世界银行及主要投行都下调了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利变化对中国的冲击已有所显现,2009年可能进一步加重。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造成影响主要会通过两条渠道。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外需下降,可能对中国出口产生较大冲击。2003~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都是大顺差。中国出口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联度很高。历史数据表明,美国和欧洲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长率下降6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恶化,恐慌性的不安情绪传染到国内,会加大国内市场的调整。股票市场出现较大幅度下跌,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可以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市场的流动性、竞争力增长的潜力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空间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预测中国经济走势。
第一,要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这可通过四张资产负债表来体现。目前,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这三张资产负债表相当稳健。中国居民有储蓄传统,债务负担较低。到2008年11月末,中国居民存款余额21.5万亿元,消费贷款余额3.7万亿元,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是储蓄的最大提供者。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合理,总体上盈利能力较强,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据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调查,2008年11月末,非金融类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9%。财政状况稳健;2007年末,中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仅为22%,同期美国为71%,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3%;2007年,中国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只有0.8%。中国还持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政策调节有较大空间。
当前,中国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从2003年起,中国就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等金融体制改革,并抓住最好的时间窗口,成功实现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主要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通过改革,上市银行初步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不良资产持续下降,盈利水平稳定上升。此外,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实现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的第三方存管,能够有效避免投资者资金被挪用的风险。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同时,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刚刚开始,持有境外资产相对较少,虽然在危机中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总量相对有限。
第二,要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流动性的枯竭。由于资本充足率下降导致抛售资产,形成“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加之担心交易对手方风险,市场越来越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流动性资金或购买资产,造成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和流动性枯竭。中国的流动性状况与此不同,金融体系流动性依然充裕。从2003年到金融危机前,中国一直存在流动性过剩,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多余的流动性。全球金融危机使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而言,中国市场上流动性供给仍然充足,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适度水平。以上两条说明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金融体系健康,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第三,要看经济潜在的增长率,主要看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1978~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7%,2003-2007年均超过10%。期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较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学习新技能并接受新理念,社会总体的人口素质有所提高。由于技术进步、劳动者技能改进、管理和组织改善以及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全要素生产率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各种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解释变量和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本面因素。
第四,要看经济的发展阶段。
欧美等发达国家交通通信设施完备,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基本饱和,而中国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会在基础设施、住房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巨大需求;民生领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加大投入;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建设等也需要大量投资。这些都为中国拓展内需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五,要看物价总水平、利率和汇率。
1998~2002年五年期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反通货紧缩;2003~2008年上半年的主要任务是反通货膨胀。2008年9月以来,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原油、铁矿石、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大大缓解了通胀的压力。同时,由于2008年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明显,预防通缩的风险也提到议事日程,经济增长和物价形势在10月可谓急转直下。
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较大实施空间。当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上隔夜同业拆借利率为0.89%;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31%。相对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0-0.25%和日本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的0.1%,我们处在一个进能攻、退能守的位置上,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具有一定空间。站在当前时点上向过去看,特别是以CPI同比和累计同比向过去看,中国是负利率;但如果以CPI环比或向将来看,中国是正利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到2008年11月底,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14.32,较汇改前(2005年6月)上升21.9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3.65,较汇改前上升27.41%。
在当前情况下,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同时,由于中国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具有良好的条件。
通过我们对国际经济的预测,并知道中国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分析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物价水平、利率和汇率之后,我们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基本判断:2009年,中国经济外需会减弱,通货膨胀率会回落,但由于基本面较好,预计经济增长在8%左右,CPI可能在3%以下。
相同的经济问题会有不同的判断及不同的对策,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尤其如此。宏观经济学是对宏观经济现象和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展开辩论的科学。不同的前提假定会导致不同的分析框架和结论;而更深刻的对立是理念的不同。理念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对市场机制相信到什么程度,对政府管理能力相信到什么程度,对人性如何理解。坚定对市场机制的信念,依法治国,是中国经济渡过当前难关的关键,也是长期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
标签:国内宏观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经济论文; 基本面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