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到“人”的飞跃(Ⅰ)--以创新的评价机制促进巴州市教育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_中考论文

从“分”到“人”的飞跃(Ⅰ)--以创新的评价机制促进巴州市教育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_中考论文

由“分”到“人”的飞跃(上)——霸州市创新评价机制推进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霸州市论文,健康发展论文,纪实论文,机制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篇:一场评价机制的革命

打开“霸州教育信息网”主页,“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不让一名学困生掉队,不让一名学生失去希望,不出现一所群众不满意的学校”四行金字首先跃入眼帘。早在2002年,霸州市教育局就提出了这“四不”口号。然而,口号好提落实难,如何改变沉甸甸的教育现实,让新局长王兴璋颇感头疼。

一个习以为常的顽症

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对学校的考核和评价以升学率特别是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来决定,这是多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标准,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又的的确确是一个误区、一个习以为常的顽症。

这个评价标准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变成了“小大人”,失去了天真烂漫的天性,只知埋头啃书本、追求分数,不知道如何做一个性格完美的人。学校也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升学率,尤其是考入重点学校的人数,不然就会在年终考评中处于劣势,家长和学生也不会买你的账,导致招生难。

这种现状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学校只抓尖子生,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大量的所谓的“后进生”和平常生。有人曾这么评价这一现象:“尖子生吃小灶饭,平常生吃大锅饭,后进生吃剩饭。”也有人愤愤不平地说,教育就是为培养少数人而开办的“精英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均衡,就这样形成了。

这是我国“应试教育”的通病,也是目前很难治愈的一大顽症。

几年前的霸州教育走的也是这个传统的老路子,大多数学校只抓尖子生,忽视平常生,有的学校甚至排挤“后进生”,使大量的学生被打入“冷宫”,成了好学生的“陪衬”,升学无望。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并没有给霸州教育带来繁荣,升学率也并没有因此而有多大起色,相反,一些成绩不好但又不甘落后的学生干脆转学到廊坊市和附近的永清县就读,使大量的学生流失。

有个故事,让胜芳镇第三小学的崔秋德校长提起来至今耿耿于怀。当时在廊坊市和永清县的一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把从霸州转来就读的学生单独编入一个班,人们习惯地称为“霸州班”,而霸州学生中又以胜芳人居多。据统计,当时胜芳一年大约有1000余名学生转学到廊坊和永清,而这些转出去的胜芳学生,家长一般都有钱,因此每年从胜芳人腰包里外流出的借读费、生活费等约有一亿元。一次,永清某中学的一个校长指着新建成的一座漂亮的教学楼,对胜芳来学校参观的校长们说:“瞧,我们这个教学楼就是你们给盖的!”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在胜芳人、霸州人听来,却无疑是一种耻辱。

是该到了根除这一顽症的时候了。下定了决心,王兴璋开始了一系列的调研。

数学考8分的学生怎么会愿意上学

“王局到学校视察,一般不通知校长。”霸州市的中小学校长们都这么说。一次,王兴璋来到一所初中学校。当时,学校正在上课,谁也不知道局长来了,王兴璋就在教学楼里转着教室看。眼前的情景太“热闹”了:学生有说话的,有睡觉的,还有站起来打闹的……课堂教学进行不下去了,王兴璋也看不下去了,“王局”就去找校长。到了校长办公室,只见校长正给一个学生做工作:

“为什么要退学?”

“俺妈不让俺上了。”

“为什么你妈不让上了,家里没钱了?”

“不是,俺妈说了,‘你上不了就别上了’。”

“什么叫‘上不了’呢?”

“就是跟不上。”

一打听,敢情这个学生数学考了8分,语文考了十几分。“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愿意上学呢?”王兴璋感叹道。

这就是当初霸州市的教育“实况”: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那些不忍心把孩子“耽误了”的家长就将孩子转到外地读书。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霸州这个有58万人口的县级市,转到天津、北京、廊坊以及外县读书的中小学生将近6000人。

痛定思痛。反复思考之后,当过十几年教师的王兴璋认识到“现象”之后的“本质”:“辍学现象反映在初中,但根子在小学,因为从小学开始,学生的基础就没打好,这都是用分数来考核学校造成的结果!因此,要打好基础,就要从小学开始。”这是王兴璋对初中辍学问题的认识。

于是,市教育局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快乐校园”,“校长要给老师快乐,老师要给孩子快乐”!

“二率”:挖掉“分数”这个“应试教育的根”

2002年,霸州市教育局在经过认真研究后,出台了关于全市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试行稿。一是取消百分公布,挖掉“分数”这个“应试教育的根”,以“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来代替分数评价,强调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按考试成绩为学生排队,坚决废止单纯按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二是由分数评价改为人数评价,以学额“巩固率”、成绩“合格率”代替过去的“平均分、优秀率”,作为考核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指标,即考核学校时,只看这个学校培养了多少合格(60分以上)的学生、辖区内的学龄儿童是否已经入学就读,而不是看这个学校平均分是多少——说白了,过去主要是看你这个学校有多少个“优秀”学生,看你有多“俊”;而现在,则是要看你这个学校有多少个不合格学生,看你有多“丑”。

在不同的会议上,王兴璋反复给大家讲一个理念:“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使辖区内学龄少年儿童受教育年限尽量延长,因为只有在学校里才能保证他们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离开学校他们就有可能走到不良的环境里去,或者在社会上一无是处。”他苦口婆心地给校长们分析:过去用“平均分”和“优秀率”来考核学校,这就造成了各学校高度重视那15%的尖子生和优等生,而85%的平常生和后进生却放任自流,凡是成绩差的就叫“旁听生”、“试读生”,不作为班里的成员,哪个老师也不愿意要。“差了就没人要了、就丢掉了,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这个而辍学的,不能继续接受教育。退一步讲,这样的学生即使勉强到了初中,也肯定念不完,他听课像听天书一样,听不懂。我们进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让一名学困生掉队,不让一名学生失去希望!”

第一年的考核是要排队的,长年只知道追求分数的校长和老师们一时都有点手足无措,结果下来,某乡镇的合格率只有50%。学校傻了眼,家长发了毛。许多家长找老师,说我们孩子到底考了多少分啊,怎么也不告诉我们了?社会上也在反映,有人说学校这样考核,只要60分就行,将来还培养不培养大学生呀?

对此,王兴璋早有思想准备,他跟前来“探讨”的人们说,我们就是要下定决心矫枉过正,现在不要提考大学,先要保证一个学生不能丢失,考大学的事自然有办法。他反问道:你想想,一个小学就有一半的学生不合格,全市得有多少学生不合格?这些不合格的学生到了初中基本上就得失学呀,还怎么培养大学生?

不过,这个结果还真让不少人清醒了过来。原来学校、老师光知道抓尖子生、优等生,对大部分学生放任自流,更不用说后进生了;而现在,教育局的“大指挥棒”给全市教育定了调子、指了方向,“一俊遮百丑”再也行不通了,各学校也就在这个大方向框架内,挥起“小指挥棒”指导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学生,教好学生,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学校、老师都开始抢着抓中等生、后进生了。

而且,大家在抓后进生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老师们的教育水平、教学能力提高了不少。有人琢磨了琢磨,恍然大悟了——后进生的学习、思想转变,有好多“难题”需要解决,这就必然要比管一个尖子生多下很大的工夫,老师们就是在研究后进生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就可得出一个结论:既然你连后进生都能带上来,那么尖子生、普通生的水平自然也会提高的,也就是说,不抓“优秀率”,不但不影响教学质量,反倒能提高教学质量。

这个带有一点“悖论”色彩的结论很快被大家所接受,大家的疑虑很快打消了。2003年的小学毕业会考,全市各小学的巩固率和及格率大幅攀升。

“三率”:打造“快乐校园”

通过由分数向人数的转变,霸州的小学教育迎来了一个大的变化: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负担明显减轻了——因为不用再争那几分了,作业也就少了下来。王兴璋看到了考核评价机制这根“指挥棒”的威力,一套更成熟、更完善的办法出台了。

2003年,霸州市的小学考核评价由“二率”转成了“三率”,并重新进行了界定:“合格率、创优率、活动率”。原来的“二率”,“合格率”作为考核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予以保留,而“巩固率”则随着辍学问题的有效解决退出了霸州教育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一个是“创优率”,一个是“活动率”。提出“创优率”的目的,是通过采取“底线评价与顶线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在抓学生“合格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抓学生的优秀率,两者互相兼顾,既要求学生都要达到合格,同时通过各种竞赛、评比活动,选拔和发展优秀人才,为将来学生高中毕业进入二本以上大学打下基础;而“活动率”则是倡导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体魄。霸州教育局就是要在“三率”这个评价机制的引导下,使全市小学走上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王兴璋的观点是,所谓创优、培养尖子生,绝不是培养只会读书、考试的书呆子,而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而这项工作必须从小学开始。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要通过才艺大赛、学科竞赛和其他的各种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发现学生的个性。

第三个“率”是“活动率”。“你抓尖子生创优,抓所有的学生合格,让孩子们干什么呢?青少年的个性天生好动,那就让他们动起来。”教育局推广了五大类、58项活动,要求各学校把所有的活动开展起来,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快乐校园,提高学校的吸附能力,让孩子们去“玩”、去“乐”,在活动中提高兴趣。同时,作为“检验”成绩、促进活动开展的手段,每年,全市都在小学开展素质活动运动会,如“端水跑”、“钓鱼”、写字、画画等各类活动。

新的评价机制既抓合格率,又抓创优率,还通过各种竞赛、评比等活动,选拔、培养优秀人才,让学生们各显其能、各展其才。

“好的学生创优、所有学生合格、多数学生活动,这是一个完整的小学评价体系,有了这个评价体系,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能保证孩子们在素质教育氛围中提高,也为初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兴璋说到此,儒雅的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

“亮剑”:向初中辍学说“不”

虽说有了“坚实的基础”,但小学和初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毕竟差着不少,尤其是初中涉及“中考”这一核心问题,有“升学率”这把可以用来直接“丈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尺子”,因此,追求升学率,成为初中学校“不得不为”的“规定动作”,学生辍学、转学也大多出现在这个阶段。霸州教育局在初中学校考核评价机制上“亮”出的第一“剑”,就是挥向辍学率。

霸州的控辍,有两手“点穴绝招”。

第一招名为“入读率”,是考核乡镇教办室主任和中心校长的。每学年开学第一天,霸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和督导室都是门庭若市,各乡镇教办室都拿着自己所辖中学的学生入学名单,与教育局手里的应届小学毕业生名单“对账”:人数、去向,都照名单逐人核对,凡是有没入读的,乡镇教办室必须说清楚学生到哪儿去了,而且,“口说无凭,以据为证”,不管你说这个学生到哪所学校读书去了,必须有该学校的入学通知和证明才行。你这个乡镇本来有500名小学毕业生,真正到你这儿就学的来了300名,那你这个乡镇的“入读率”就是60%。“入读率”反映初中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你办学质量高,你招的学生自然就多,反过来说,你这所学校招的学生多,证明社会和家长对你的信任度高。因此,对乡镇教办室主任和中心校长们来说,“入读率”成了事关脸面的事,每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保证“自己那片”的每个小学毕业生进入自己学校的校门,只有学生进了校门,自己的任务才算完成。

第二招名为“巩固率”,是考核各初中校长的。招上来多少是一回事,招上来留得住留不住是又一回事,这里边,有转学的“移行大法”骗招——有的学校挤“差生”,把“差生”挤走后,再从别的学校挖来好学生凑数,“那样做虽然从总数字上看起来学生没有减少,但学生已有了变化,差生已经被挤走了。”当过老师的王兴璋一语点破“玄机”。

为堵住这个“黑洞”,市教育局推出了一招“全市校长联查”制:每年初三学生毕业时,教育局把全市所有的初中校长都组织起来,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查,一个校长进一个班,拿入学学生名单跟毕业生名单对照,而不是只查人数。“巩固率不是简单的人数的对照,而是名单的对照。我让所有的校长看所有的学校,你不是每年都报数吗?报完数以后我实地查,不定哪天查!一个校长进一个班,所有的校长到了一个学校,所有的班都进到了,就看你这个年级到底有多少人数。弄虚作假的,以前的成绩全都给你否了!我们是人对人,把工作做实,不要坐在办公室里讲什么空话、套话,要实实在在地去抓。”王兴璋如是说。

这一招,可谓点中了辍学的“死穴”。

绿色“升学率”

然而,对不少初中校长、特别是农村初中校长们来说,“入读率”也好,“巩固率”也罢,毕竟还只是“教育局的指标”,而学生家长和社会所真正关心的,还是升学率这个“硬指标”。在高考这根“大指挥棒”没改变方向之前,无论如何,“升学率”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面对这一多方关注的焦点问题,霸州教育局“借力打力”,既从观念上给校长们“松绑”,又从政策上给校长们“解压”。

“我们的这个升学率是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不管到哪类的学校,只要初中毕业又进了校门,无论是职业学校、中专学校、技校、甚至短训班,都算升学。进入上边说的这些学校和考入霸州一中的计划内学生,得同样的分。”王兴璋对霸州的“升学率”是如此解释的。

但“松绑”绝不意味着“放羊”,“升学率”还是作为学校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只不过“我们把升学率作为重要指标,但绝对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保证一个完整的升学过程。也就是说,初中老师在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有一个进入高中阶段的愿望。你培养不出这个愿望来,他不能进入高中阶段,那么,你这个初中学校就没完成任务。”

王兴璋跟校长们“对话”:“让你的学生考入一个好学校可能不容易,但是你动员一个学生继续学习不难吧?所以我们考核一个学校,还是要看你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人数,重新走入校门的人数,我们要求从老师到校长都要鼓励孩子继续升学。”

为有效调动普通、薄弱初中学校的积极性,从2006年开始,霸州教育局将全市重点中学30%的计划内指标按学生数比例分配给各学校,并一再强调:“不管你这所学校办学水平有多低,只要有学生就给你指标,连武术学校也给!”

“新生事物”开始时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次,某重点中学校长对一些农村学校推荐上来的分配生的中考分数不甚满意,想找教育局“退货”,被王兴璋狠狠地“呲儿”了一顿:“一所学校就这么几个学生名额,咋就至于影响了你的办学质量了?凭啥推三阻四地不要人家?”

为杜绝“暗箱操作”,霸州教育局严令:下发给各学校的分配生指标一律不准作废,各重点高中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搞“最低分数线”!而且,重点高中录取新生,必须以市教育局招生办的通知为准,没有市教育局招生办盖章,学校自行发放的录取通知书一律无效,市教育局不予注册学籍!

“有人说这个学校分太低,到底给不给指标呀?我说一定要给,分再低也要给,只要有学生就要给,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王兴璋再次重申。

市教育局在分配生问题上的“铁腕”作风,博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农村中学的办学积极性空前高涨。

通过狠抓“巩固率”、“升学率”,霸州的初中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1年,霸州市参加中考的人数只有4000人,到2007年增加到近9000人,平均每年增加1000人;农村各初中进入高一级学校人数也不断增加,2003年中考,农村初中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已经占到了全市的40%,并且中考状元第一次出现在了农村中学,打破了市内国办中学“一统天下”的格局。

“四率”:牵住教育均衡的“牛鼻子”

随着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2007年,一套以“巩固率”、“升学率”、“合格率”和“域内入学率”为主要指标的初中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在霸州正式出台,并以此为标准,对全市2006~2007学年度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考核。“四率”的出台,标志着霸州市中小学评价机制改革从探索、成熟阶段,进入完善、实施阶段。

“巩固率”是指初中学校参加中考人数(含分流升学人数)与初一定员人数的比值,这一项占40分。计算方法为:(参加中考人数+分流升学人数)÷(初一定员人数+转入人数-转出人数)×40分,就是巩固率的得分。“初一定员人数”以小学升初中时的数字为准,并且拿小学升初中时的学生名单逐一对照,看看数字和人名是否都能对得上,以保证一个学生也不流失。

“升学率”是指初中学校升入高中阶段学生人数与初一定员人数的比值,这一项占30分。升学率的计算方法为:(升入高中阶段人数+分流升学人数)÷(初一定员人数+转入人数-转出人数)×30分。升入高中阶段学生数是指该届初三毕业生进入高中计划内招生的学生数(按实际报到人数统计)、计划外学生数、职业高中就读学生数、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就读学生数、分流学生升学人数之和;升学人数和分流人数由市教育局招生办与职成教科负责提供数据和资料,自主升学人数由学校提供学生录取通知书和交费发票原件,教育科负责核实、计算。考核“升学率”的目的,是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上,也间接做到了教育均衡。

这两项属于“传统保留项目”。

不过,初中的这个“合格率”与小学的“合格率”相比,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这里边可是有点“说道儿”,它是指各校中考成绩在全市排名前2000名以内的学生数和初一定员数的比值,与中考成绩全市排名后2000名的学生数和初一定员人数比值的差。计算方法为:

(各校中考成绩在全市前2000名以内人数)÷(初一定员数+转入数-转出数)×15分×固定系数-(各校中考成绩在全市后2000名以内的学生数+流失学生数)÷(初一定员数+转入数-转出数)×15分×固定系数。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学校有10个尖子生在中考中进了全市前2000名,但有11名后进生的成绩在全市后2000名,那么,你的综合得分可能还是负分,不合格。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抓重排差”,就是重点抓少部分“尖子生”、排挤“差生”,放弃在老师眼里认为中考没有希望的“普通生”。

“这纯粹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其实被放弃的那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很有培养前途的!”王兴璋感慨地说。

为了拯救这“沉默的大多数”,教育局把“合格率”放到与“升学率”等同的分值,都是30分。“如果一个学校有10个20个尖子生考上了一中,但剩下的都在后2000名,那么你综合考核还是不合格,尽管我们说不以分数来考核学生、给学生排队,但学校要排队,按人数排队。”

“2000名”是咋个来历?王兴璋解释说,霸州市目前每年中考人数是8000人左右,如果一个初中学校只抓尖子生而放弃其他学生,那么它在全市中考后2000名的人数必然大大增加,这样下来,这个学校最终的考核结果就不会太高。

“那我干脆不让‘差生’参加中考了,这我学校的成绩不就上来了?”

“不参加中考?不参加中考的学生一律算作后2000名,这就防止了有的学校不让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考试。这样就逼着初中学校在抓前2000名优秀生的同时,还得下大力气抓后2000名后进生的转化,使后进生越来越少,同时带动中间4000名平常学生的进步。”王兴璋管这叫“抓两头带中间”,“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保证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能全面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

但是,这三个考核标准之间留有个漏洞,就是个别学校可以用减少自己学校招生人数的办法来换取高升学率和合格率——招生的时候少招,只招好学生。

这个漏洞,同样是王兴璋在不断下学校调研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对此,霸州教育局增加了第四率——“域内入学率”,这一标准强调初中学校招生人数与域内小学毕业生数的比值,这一项占20分,计算方法为:

(初中学校招生数)÷(域内小学毕业生数)×20分=该评价项目得分。

域内小学毕业生数、初中学校招生数以教育局2006年9月年统结果计算。这个标准要求各初中学校必须保证要把本区域内的小学毕业生全部招进来,同时还可招收外地打工人员子女来学校就读,以提高域内入学率。“域内入学率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保证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择校生,这样就全方位地保证了我们初中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保证全市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较好的成绩,圆满地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

标签:;  ;  ;  ;  

从“分”到“人”的飞跃(Ⅰ)--以创新的评价机制促进巴州市教育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