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论文

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论文

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朱晓进

目前,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以切实解决广大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与现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新时代,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有效发挥提振农民精神风貌的作用,这是我们应该更加用力的方面。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的农村生活呈现出以下特点: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共同劳动的机会变少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放下手机走出家门的时间变少了;乡村风气整体向好,但人与人之间疏离感有所增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但人们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事务、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度降低了。一些乡村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本身的组织化程度都不够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农民公共生产、公共生活、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其他公共平台的支撑,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而公共文化服务对农村公共生产生活空间建构的支持和引领不到位,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助力农民整体精神风貌的提升作用发挥不充分。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为解决上述问题,许多地方在不同的方面都有一些好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分析这些好的做法,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空间建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地助力农民精神风貌的提振等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更多的便于农民交流交融、互学互助、有活力的农村公共空间

农村公共空间可以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助力农民整体精神风貌提升奠定坚实的外部基础。凡是有壮大的集体经济、公共生产组织、公共经营机构和农民互助组织支撑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得也有声有色,农村公共文化生活也相对丰富多彩。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助力农民精神风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将其纳入各地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规划,统筹安排,通盘部署,尤其要注重对公共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空间建构的综合性考虑。现在各地都在通过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地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合理集聚。要以集中聚居为基础构建更多的农村公共生产、生活和文化空间,以确保公共生活的质量。例如,新的聚居地应有相应的产业,要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提供就业岗位,留住聚居农民,吸引外出农民的回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空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群体。对农村聚集区,新建公共设施要提高便利农民交流交融的适用性。新建文化活动空间(场馆、广场、设施等)要合理选址、合理布局,以提高文化生活空间的有效性。对于建成的文化设施、场馆,要优化管理,尽可能增加开放性、吸引力,让农民走出家门以后有地方可去,并且乐意去,去了就能受益。

“雪萤,你怎么这么糊涂呢?夏冰才是撞你哥哥的真凶啊,我是被他陷害的,你难道看不出来吗?他为了得到你,简直是不择手段!”一杭喘着粗气。

汽车刚停稳,巴克夏就亮开了大嗓门儿:“旅客同志们,请注意,你们哪位是调到乡农科站工作的?请到这边来,我们欢迎您!”

二、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营造群众参与度高、参与主动性强、相互交流机会多的文化氛围

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经验表明,集体性的生产劳动、日常共同生活、密切交流交往,丰富的村庄公共活动,是乡村居民文化和情感认同的主要来源。凡是农村组织化程度高、农民聚集度强、人气旺盛的乡村,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容易展开;在杜绝黄赌毒、禁止邪教、严防地下宗教和封建迷信渗透等方面效果显著;公共文化服务受众面广,农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因此,只有先组织起来,聚集起人气,才能使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毛泽东同志讲过重要的问题是组织农民,还讲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其实只有很好地组织起农民,才能使教育农民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体现公共性,要充分用好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通过共同阅读、集体宣讲、集中收看国家大型活动转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学习和文化活动,凝聚共识,强化对国家事业发展与村民个体命运关联性的认知,增进农村文化和情感认同,提振农民精神风貌。

三、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农村公共空间建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的保障和引领作用

凡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得好的乡村,其公共文化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效果明显,农民的精神风貌整体积极向上。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提质增效,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把发挥堡垒作用和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落实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员和青年团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集体文化生活中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在自觉宣传党的主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新时代文明乡村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要切实解决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运转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运行的人才匮乏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组织运行的人力严重不足,一些很好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往往因为组织运行人员的不足或不力而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要开拓思路,运用系统化思维,整合文化、科技、教育、培训、宣传资源,统一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撑框架,由各级财政、组织部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农村文化服务资源的集成化平台,协同推进各项配套政策落地;要充分激活市场用人机制,将乡村文化事业人才与文化产业人才打通使用;要探索相关部门、艺术院校与农村的文化对口帮扶机制(如文化村官制度),帮助农村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资源;要出台激励政策,鼓励艺术院校学生利用假期回到当地农村进行艺术指导等社会实践;要建立乡村文化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农村文艺骨干的定期专项培训计划,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建立一支留得下、用得好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要鼓励各类文化院校为基层定向培养创作、编导、管理以及专业性各类文化后备人才;要探索试行面向新乡贤或艺术人才的租赁激励政策,吸引年老的新乡贤“叶落归根”,吸引其直接参与乡村文化管理,发挥艺术人才的文化业态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示范引领以及提升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

标签:;  ;  ;  ;  ;  ;  

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