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3/11”事件后普京对西方政策的重大变化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9·183/11”事件后普京对西方政策的重大变化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9#183;11事件”后普京对西方政策的重大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大变化论文,事件论文,政策论文,后普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为消灭本·拉 登及其支持者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打击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恐怖主义网络,美国调整了对 外战略,着手建立世界性反恐联盟。这同时为打破俄美关系的僵持局面提供了契机,俄 罗斯对外政策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利用美国在出兵阿富汗、建立世界反恐联盟问题上有求于俄罗斯的局面,俄罗斯试图 一举改变与西方关系中的敌对性质。为此,它改行“主动迎合”外交,大力支持美国反 恐,积极配合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行动,甚至不惜做出重大的地缘政治让步。但是,迄 今的事态发展却表明,俄罗斯在与西方关系的症结问题上得分甚少。

一 政策变化过程

(一)初期的反应

“9·11事件”发生当天,普京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布什表示哀悼,并发表电视讲话谴责 此起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对人类的挑战”。俄罗斯是最早对美国表示支持的国家。美 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后来把普京打电话给布什评价为“终结冷战的具体时刻”(注 :路透社华盛顿2001年10月4日电。)。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政策侧重于两点:一是强调俄罗斯不会参与美国的军事 打击行动。俄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9月13日说:“俄罗斯不打算参加对美国发生的恐 怖行动进行的军事打击”(注: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9月13日电。)。14日他又指出: 中亚国家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参加国,北约没有任何理由,哪怕是假设的理由,在属 于独联体的中亚国家境内设想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注: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9月14日电 。)。二是重申俄罗斯愿与美国共建全球安全新体系。9月17日在莫斯科举行俄美战略稳 定磋商,俄外交部重申愿与美国共建全球安全新体系。俄方表示:在战略稳定方面,包 括在击退面临的国际恐怖活动威胁方面采取联合行动,有助于国际社会联合,有助于集 中财力解决加强普遍安全这一紧迫任务(注: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9月17日电。)。19 日普京发表谈话说:“现在最主要的是建立打击恐怖主义斗争的合作和实行机制”(注 :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9月19日电。)。20日,赴美参加俄美战略稳定谈判的俄外长伊 万诺夫说:在美国发生的恐怖行动再次表明,不管是对美国来说,还是对俄罗斯来说, 现在的威胁不是来自拥有导弹或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国家,而是来自国际恐怖主义。他指 出:在评价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时,不应该存在双重标准,因为恐怖分子没有好坏之分 (注: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9月20日电。)。

这段时间俄罗斯政策的特点是:军事上置身事外,但很快便不再强调这一点,而是开 出联合反恐的合作“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共建全球安全新体系、维持俄美战略稳定、 在车臣恐怖主义问题上不得实行双重标准等。俄罗斯的意图是:先等着美国让步,视美 国满足上述“要求”的程度再决定自己的行止。

(二)重大的变化

由于美国人迟迟未做反应,俄国人等不及了,决定先期采取主动。9月21日,普京对德 国媒体发表谈话,除再次强调在国际反恐问题上不应实行双重标准、美国不应退出反导 条约外,他表示俄罗斯准备在打击恐怖主义斗争中与美国进行最广泛的合作。他说:“ 我们暂时还没有听到有关这个问题的具体请求,情报部门的合作早已开始。……问题在 于,要将这种合作提高到崭新的水平,我们准备这样做”(注: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9 月21日电。)。普京向美国人发出愿进行广泛合作的信号。

美国人这次有了反应。9月23日小布什与普京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通话。第二天即24日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分别致信波罗的海三国外长,呼吁三国与俄罗斯合作,“因为俄罗 斯也应该成为统一和自由欧洲的组成部分”。这预示着美国对欧洲地缘政治的立场开始 软化。

紧接着鲍威尔的表态,24日晚间俄罗斯电视台和俄罗斯公共电视台中断其他节目,播 发了普京的“五点声明”。这一声明有两点关键性变化:一是俄罗斯改变了军事上置身 事外的立场,开始积极介入反塔利班战争;二是为美国打开了进入独联体国家的大门。 这两点变化后来证明对战争进程和世界地缘政治有着重大影响。

至此,普京政权一改以往对西方的态度,出人预料地采取了积极迎合的姿态。西方有 人把俄罗斯的这一政策转变概括为“选择西方”,即选择与西方“联姻”。据外国报刊 透露,对于这种政策变化,在俄政府内部存有疑虑,“担心美国向中亚地区扩大影响力 的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等人主张采取慎重态度,政权内部出现了分歧。然而,总统压制 了这种慎重主张,决定采取对美国提供合作的方针(注:日本《东京新闻》2001年9月25 日。)”。从后来俄罗斯报刊陆续登载的文章来看,俄国内对这一政策变化持怀疑甚至 反对态度的大有人在。

9月25日正在德国进行访问的普京对这一政策变化做了解释,他说:“冷战已经结束了 ,人们必须彻底告别冷战时代的陈腐观念”;尽管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伙伴关系有种种 明确的表示,但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重要的决定是在没有我们参加的情况下 做出的,如在北约范围内;现在,“我们的心扉为建立对等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敞开着( 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络版2001年9月26日。)。普京的这番话既是答疑(回击不 同意见),也是对西方加强合作的进一步敦促。

以普京9月21日的谈话为起始,以他9月25日的讲话为结束,俄罗斯在短短几天内基本 完成了对西方政策的重大转换。普京言论体现出的逻辑是:“9·11事件”所凸显的国 际恐怖主义问题改变了世界政治,为俄罗斯与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合作提供了历史性 契机;俄罗斯改变政策是“告别冷战时代陈腐观念”的具体表现,联合反恐是与西方建 立“有效合作机制”的起点。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是,在这一政策转变过程中始终站在前 台的是普京,而在外交上一贯活跃的其他人物,如外长伊万诺夫、杜马国际委员会主席 罗戈津等,却鲜有言论。这说明,此次政策转换是普京一手编导和表演的,带有强烈的 个人色彩。

(三)后续行动

完成政策转换后,俄国人又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选择西方”新方针的行动。

——正式向美国敞开中亚大门。10月5日美军进入乌兹别克。12月,经俄罗斯同意,以 美国为首的反恐多国部队又进入了塔吉克和吉尔吉斯。实际上早在12月初对阿富汗的战 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西方军队进入后两个国家的必要性已大大减弱。

——紧急援助阿富汗反塔联盟(即反塔利班北方联盟)并发起地面攻势。10月初普京批 准俄罗斯与阿富汗反塔联盟军事技术合作计划,在此后不久向后者紧急提供了4500万美 元的军事装备。在美军发动空袭后,反塔联盟适时发起地面进攻,牵制了大批塔利班部 队。

——关闭海外军事基地。10月17日俄罗斯宣布,关闭在古巴洛尔德斯的监听站和在越 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俄罗斯报纸说:选择这个时候宣布这一消息,是要“说明俄罗斯 准备同美国建立完全新型的关系(注:俄罗斯《消息报》2001年10月18日。)”。

——出动特种部队,加速战争进程。11月7日普京给小布什打了一个被比喻为“扭转乾 坤”的电话。普京在电话中说:北方联盟能在几小时内攻破塔利班防线并占领马扎里沙 里夫重镇,在几天内做好攻占喀布尔的准备;一支由2000名俄罗斯特种部队和6000名乌 兹别克特种部队组成的新军将成为北方联盟的主力。小布什当即接受了普京的建议。正 是在俄罗斯的大力支持下,美国人在短时间内以极其微小的代价取得了战争胜利。

二 与西方讨价还价

普京的策略是“先予之,后取之”。他与西方的讨价还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北约的关系

解决与北约的关系问题,是俄罗斯能否从根本上改善与西方关系的核心问题,也是此 次政策变化所谋求的重点。

最初,俄国人曾试探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普京说“西方现在不再有任何理由不进行这 样的会谈了(注:德国《世界报》2001年9月27日。)”。但是,10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致 电在索非亚举行的北约候选国首脑会议,保证全力支持北约扩大(注:法新社索非亚200 1年10月5日电。)。这一强化北约东扩进程的举动实际上仍是把俄罗斯屏弃于北约的大 门之外。

为了安抚俄国人,积极主张对俄罗斯反恐合作予以奖励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出面调解。1 1月中旬布莱尔分别致信普京和北约各成员国领导人,建议:在北约主要决策机构北大 西洋理事会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嫁接出一个新的安全框架——“俄罗斯—北大西洋理事 会”;与1997年成立的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不同的是,新理事会将享有部分决 策权,俄罗斯将通过它参与北约在反恐、维和及突发性安全事件上的决策(注:英国《 泰晤士报》2001年11月17日。)。11月17日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发表声明:“俄罗斯应 当与北约建立新的更密切的协作。……这并不是说俄罗斯将加入北约。北约是冷战的遗 物。如果北约认为,对安全的威胁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承认不存在来自俄罗斯的威胁, 就必须改变北约本身”(注: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11月17日电。)。伊万诺夫的声明表 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对已经存在的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没有决策权表示不满; 二是收回了俄罗斯前段时间要求加入北约的试探。其实际意义是附和了布莱尔的建议。

12月7日召开了有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参加的北约外长会议,会议建议将“北约19+1” 变为“北约20”(注:“北约19+1”指的是1997年形成的北约—俄罗斯常设联合理事会 模式,即北约19国对俄罗斯1国,在这一模式下俄罗斯只有商讨权,而没有决策权。“ 北约20”指的是布莱尔建议的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俄罗斯将与北约19国一样成为平 等的一员,在特定的有关安全的问题上享有决策权。)的问题提交将于12月17—18日举 行的北约年会讨论。但北约很快又改变决定,将这一问题推迟到2002年春季讨论。推迟 讨论的原因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北约内的中东欧国家对“北约20”持反对态 度。

2、在车臣问题上的斗争

对于俄罗斯提出的在车臣恐怖主义问题上不能实行双重标准的要求,美国最早做出答 复。9月20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会见俄外长伊万诺夫时说:“俄罗斯在车臣面临严峻的 挑战,我们知道这是它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我们将予以全力协助(注:德新社华盛顿2 001年9月26日电。)。”25日美国官方同时采取两个行动,一是要求俄罗斯在与车臣叛 军的斗争中遵守国际人权标准,二是呼吁车臣叛军断绝与国际恐怖主义的联系。26日德 国总理施罗德和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表示: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的背景下必须对俄罗 斯在车臣的行为进行新的评价(注:德国《世界报》2001年9月27日。)。正当人们以为 俄罗斯与西方围绕车臣问题的对立将出现转机时,10月4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 突然发表强硬讲话:美国在车臣地区的人权问题上不会让步,“我们将继续关注车臣的 人权问题,继续就此问题进行会谈”(注:路透社华盛顿2001年10月4日电。)。在10月 中旬在谈到车臣问题时她又说:“我们一直表示,可以用政治方法解决车臣冲突。我们 认为,人权是车臣的重要问题,这就是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我们知道,无论在车臣, 还是在车臣周围都有恐怖分子在活动。我们不能反对阿富汗的国际恐怖主义,却帮助车 臣的国际恐怖主义”(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访谈录”,俄罗斯《消息报》2 001年10月15日。)。赖斯的谈话表明美国政府承认车臣国际恐怖主义的存在,但又把人 权问题分离了出来。

2002年1月10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指责俄罗斯军队在车臣阿尔贡市的军事行动存在 “违反人权”和“过度使用武力(注:路透社华盛顿2002年1月10日电。)”问题。这标 志着俄罗斯与西方围绕车臣问题又展开了新一轮斗争。俄外交部发表声明指责“这是对 俄罗斯极不友善的行为”,是在恐怖主义问题上继续实行双重标准,“有悖于俄美两国 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及伙伴精神”(注:俄通社—塔斯社2002年1月24日电。 )。1月15日普京访法,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法国总统希拉克再次谈到车臣问题,说“不 能简单地把车臣问题归结为恐怖主义”。普京做出激烈回应,中心意思仍是反对在反恐 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注:俄通社—塔斯社巴黎2002年1月15日电。)。

3、关于俄美战略稳定

俄美战略稳定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裁减核武器问题,二是与1972年反导条约有关 的美国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问题。在俄美战略稳定谈判中,俄方坚持反导条约是实 现战略稳定的基石。俄外长伊万诺夫说:“我们讨论了进攻性和防御性战略武器相互联 系的问题。相互联系就在于,只有在战略稳定的条件下,才能推动削减核武库,而这正 是我们两国的优先任务。对我们来说,这种稳定是靠反导条约和裁军领域与之相关的其 他协议来保障的”(注:俄通社—塔斯社华盛顿2001年11月1日电。)。但美国置俄罗斯 的立场于不顾,坚持把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分开来谈。

11月13—15日普京访美,与布什在华盛顿和得克萨斯州举行会晤。双方宣布将各自的 核弹头减少到1500—2200枚。俄罗斯方面要求把这一裁减用法律形式(条约)确定下来, 布什则坚持两国以后继续用各自采取步骤的方式行事,而不用签署双边协议。2002年1 月美国方面又透露它裁减下来的核弹头将被储存起来,而不是销毁。这引起俄国人的强 烈不满,担心这种没有条约保障的裁减会变成自己单方面的行动。

美国一直试图说服俄国放弃或修改反导条约。在俄美首脑会晤之前,美国3次推迟了有 可能违反反导条约的导弹试验。然而,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实际已是箭在弦上,它需要选 择的只是退出的时机。在阿富汗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美国人认为时机业已成熟,遂于 12月13日正式宣布退出反导条约。普京当天发表电视讲话说:美国的“这一决定是错误 的”,但“对俄罗斯联邦的国家安全不会构成威胁”。他接着说,“我认为,俄美两国 不仅应当保持目前的双边关系水平,而且还应当利用它来尽快拟定新的战略关系框架。 我们认为,双方应当就进一步彻底地、不可逆转地和受检查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已达 成的协议办理法律手续,在这种情况下,它与导弹防御问题一样具有特殊意义”(注: 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12月13日电。)。普京的反应可谓相当“温和”,他的讲话同时 表明,俄罗斯的政策将转向构筑新的战略稳定框架。

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以及它准备把新裁减下来的核弹头进行储存而不是销毁,意味着 俄美战略稳定的基础开始崩塌。由于力量对比大大失衡,俄罗斯构建新的战略稳定框架 的努力将会遇到严重困难。

4、俄伊协议引发的争端

在俄美联合反塔利班战争期间,双方发生过激烈碰撞。

10月2日伊朗国防部长沙姆哈尼访俄,同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协议 。根据这一协议,俄罗斯将在5年内每年向伊朗提供价值3亿美元的武器,这将使伊朗成 为俄罗斯的第三大武器买主。

美国这时已把国际恐怖主义视为头号敌人,伊朗是它心目中的假想敌,因此,俄罗斯 的举动引起它的严重不安,并做出激烈反应。10月3日美国白宫发言人发表声明:“美 国继续敦促俄罗斯不要向伊朗和其他受关注的国家出售常规武器,这样做可能破坏该地 区的安全平衡,或者危及美国的盟友、朋友以及部署在海外的部队”(注:埃德·布兰 奇:《俄罗斯:德黑兰因素》,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1年10月10日第1期。)。次日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在美俄商会会议上发表了“9·11事件”后对俄关系最为 严厉的演讲,她说:美俄双方的严重分歧依旧存在,特别是在武器扩散和人权等问题上 的分歧,“简单地掩盖我们仍然存在一些分歧的事实对我们任何一方都是不好的,从长 远看这也不利于我们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美国将继续向俄罗斯施压,敦促其控制 武器扩散,尤其是对伊朗的武器扩散,因为这对俄罗斯不利,对美国不利,对那个地区 不利;美国在车臣问题上不会让步。5日,布什总统致电北约候选国首脑会议,保证全 力支持北约扩大(注:法新社2001年10月5日电。)。美国人通过这套外交“组合拳”严 厉警告俄国人:一.向伊朗等所谓“无赖国家”出售武器将导致美俄关系全面倒退;二.即便俄罗斯因此退出合作,美国也有决心联合其他西方盟国把国际反恐进行下去,而俄 罗斯将错过改善关系的机会。在反塔利班战争即将开战前夕,美国人不惜惹怒俄国人, 的确冒了一定风险,但这同时带有摸俄国人底的性质,美国人判断俄国人不敢走得太远 。果然,俄国人三缄其口,回避了这一争端,并继续奉行在反恐问题上“积极迎合”的 政策。

在这一争端中美国人明显占了上风,他们在原本有求于俄国人联合反恐的情况下,在 防止武器扩散、车臣人权、北约东扩等与俄罗斯有分歧的问题上维持了原有立场,保持 了对后者的压力,同时也没有影响甚至可能还促进了俄国人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态度。 通过争端美国人摸透了俄国人的战略意图和行为限度。10月2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美 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会议上说了一番带有总结意味的话:俄罗斯总统普京极力靠近西方 并为美国反恐战争提供帮助是真心诚意的,“普京总统明白,俄罗斯的未来主要系于西 方。西方是俄罗斯的鼓舞力量之源,科技之源,减免债务之源,也是安全之源”(注: 法新社华盛顿2001年10月25日电。)。俄罗斯“命系西方”这一基本判断,使美国人在 处理对俄关系时游刃有余地继续贯彻其打压与利诱相结合的方针。

5、美军进驻中亚带来的问题

美军进驻独联体中亚国家是美国在反塔利班战争中的意外收获。进驻之初美国人保持 了低调,一再声明无意长期驻扎中亚,一旦战争结束将立即撤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美国的调子逐渐发生了变化。10月中旬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全面表述了美国对 这一问题的政策,她说:“关于美国在中亚国家的军事存在问题,我想强调一点:我们 的政策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利益。我们没有酝酿旨在把俄罗斯从那里排挤出去的任何计划 。我们知道,俄罗斯领导人对这个地区很感兴趣。在与俄罗斯对话时,美国总是持非常 明确的立场:作为独立国家,中亚各共和国应当受到尊重。依我们看,保持合作关系的 最佳方式是贸易、经济和政治合作,但绝不是恐吓和施压”(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 顾问赖斯访谈录”,俄罗斯《消息报》2001年10月15日。)。赖斯延续了过去的提法, 表示美国无意与俄罗斯争夺中亚,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她没有提战争结束后美军立即撤 出,而是强调应当尊重中亚国家的独立主权,反对恐吓和施压。这似乎预示着:美军是 否撤离,将是中亚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习惯于干涉别国主权的美国人,将在中亚扮演 主权卫道士的角色。12月22日,即在反塔利班战争取得胜利后,俄外长伊万诺夫提醒美 国人:希望他们履行自己的承诺,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行动结束后撤出中亚地区(注 :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12月22日电。)。28日美国驻俄大使弗什博对此做出回应,说 美国没有长期呆在中亚地区的计划,但又说: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结束后,美国“应该 能够帮助中亚国家发展民主”,“如果美国在中亚的存在可以给中亚地区带来稳定和民 主,就不应被视为是威胁”(注:新华社莫斯科2001年12月28日电。)。这里弗什博又祭 出“促进稳定”和“发展民主”的旗号。美国人是话说两面,给自己留有选择余地。

美军是走是留的问题可能因下面两个因素而复杂化。一是中亚有关国家的态度。这些 国家对美军的进驻基本持欢迎态度,这会为美国人以双边关系为由留驻中亚提供借口。 二是中亚地区的石油开发。美国人早就觊觎中亚丰富的石油储藏,由于巴以冲突和伊斯 兰世界恐怖主义影响到美国中东利益的稳定,开发中亚石油很可能成为美国石油安全战 略的新选择。上述因素特别是第二个因素,增加了美军长期留驻的可能性。

美军撤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条件是美国受到足够大的压力,如俄国人为此撕破 脸,拒绝在国际安全(特别是防止武器扩散)问题上进行合作,或者美国在国际反恐中仍 需要俄罗斯的大力帮助。

然而,不论美军是走是留,问题的性质都已发生变化:俄罗斯主动打开独联体中亚国 家的大门,以协助美国反恐,而最终美军的去留问题却成为美国人向俄国人讨价还价可 资利用的手段。如果美军得以长期留驻中亚国家,将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北约持续东扩,如再加上中亚势力范围失守,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将被进一步边缘化 ,其大国地位将再度严重受损。

三 转变政策的决定因素

上述情况表明,除与北约建立合作机制问题悬而未决外,在其他各项问题上的讨价还 价俄罗斯都几无所得。即便将来俄罗斯能与北约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如果中亚失守,其 所失仍将大于所得。这就产生了问题:普京为何“先予之,后取之”,这岂非“与虎谋 皮”?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俄罗斯得到了什么,它鲜有所得可以用失算来解释,而在于它为什 么要这样做。有人用“战略收缩”解释俄罗斯的让步行为。但是,战略收缩并非始于普 京时期,它贯穿于苏联晚期到俄罗斯成立后十年来的全过程,以此作为解释不仅很难让 人看到俄罗斯政策变化的阶段性特点,而且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普京的这种战 略收缩不在“9·11”之前而在之后进行?“9·11事件”后美国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对 俄罗斯的压力不仅大大减轻,而且还形成在国际反恐问题上有求于俄罗斯的局面,俄国 人明明可以“先取之,后予之”,坐收渔翁之利,但为什么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普京这样做,有其更为深刻的战略考虑。

1、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改变与西方关系中的敌对性质。

普京上台前夕,正值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因科索沃战争和第二次车臣战争而高度紧张 时期。他上台后,西方利用北约东扩、车臣人权、俄国内事务(主要是普京打击“寡头 ”势力和控制舆论工具等)、以及债务问题对俄罗斯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普京外交虽然 在其他领域有所进展,但由于与西方关系的敌对性质没有改变,由西方构成的主要威胁 并没有减轻,俄罗斯的外部环境远没有改善。由于国力极度衰败,普京急于摆脱与西方 的对抗,亟想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但却苦苦不得其门。“9·11事件”被普京视为“天 赐良机”,这一事件表明美国与俄罗斯一样同受恐怖主义之害,它们面临着共同敌人,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有“共同利益”。普京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向西方“敞开心扉”,尽 最大可能向美国的反恐战争提供帮助,目的就是要向西方表明,俄罗斯不是它的敌人, 而是战略伙伴。在普京看来,利用“9·11事件”占美国和西方的便宜是不明智的,因 为“乘人之危”无助于改变双方关系的性质;而摆脱对抗,进而一举扭转双方关系的敌 对性质,才是最重要的,符合俄罗斯的长远利益。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普京宁可主动让 步,也要积极迎合美国和西方的战争需要,他与后者的讨价还价实际都是在与改变双方 关系敌对性质的有关问题上展开的,并且极力避免任何强加于人的做法。

2、急于实现重返欧洲的目标。

对于俄罗斯来说,如果说因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融入西方暂且遥不可及,那 么重返欧洲则是较为现实的目标,或者说俄罗斯要融入西方,首先要融入欧洲。普京的 欧洲政策一直致力于两点:一是建立共同的欧洲安全体系,二是加入欧洲经济一体化进 程。普京本人怀有强烈的“欧洲情结”,上台以来他利用一切可能的场合,一再声明俄 罗斯是“欧洲国家”,“是一个拥有欧洲文明的国家”。这表明了他的一个基本的价值 取向,即他要带领俄罗斯社会尽快回到欧洲文明的母体中去,在与母体的融合中实现俄 罗斯民族的振兴。因此,重返欧洲同时也是现实利益的选择。在普京看来,重返欧洲实 际上就是俄罗斯的“强国”之路,欧洲之于俄罗斯,不仅是(借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 比喻)“鼓舞力量之源、科技之源,减免债务之源和安全之源”,而且也是文明之源、 资金之源和国家振兴之源。“9·11事件”后普京对美国采取“积极迎合”政策,目的 之一就是为了打消美国的欧洲盟国的疑惧,推动其重返欧洲的进程。

3、解决经济难题,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俄罗斯经济正处于艰难复兴阶段,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俄罗斯 对西方政策的转变,与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俄罗斯对外经济联系的情况是:(1)国民经济出口依存度极高,俄罗斯年进出口总 额达15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约1000亿美元,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要靠出口来 实现;(2)外贸顺差是俄罗斯偿还巨额外债和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源泉。出口特别是对西 方出口形势的好坏,对俄罗斯经济及其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现在恰恰在这 方面出现了危机。

由于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铁路运输的国内价格大大低于国际价格,利用这种差价生 产出来的产品被认为带有国家补贴性质,在国际市场出售属于不公平竞争。根据世贸组 织规则,任何一个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可以违反公平竞争原则为由,对俄罗斯出口产品提 出反倾销诉讼、征收补充关税或惩罚性关税。目前世界各国针对俄罗斯的反倾销案件和 措施不断增多。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副部长、入世谈判代表团团长梅德韦德科夫指 出:“俄罗斯商品和劳务进入世界市场的条件正在逐渐变坏,现在针对俄罗斯的反倾销 措施有100多种,给我们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40亿美元。出口不畅已威胁到国 家的经济安全”。问题不限于此,目前世界贸易组织正在研究一些新问题,如:贸易与 环境问题(“环境倾销”),贸易与社会问题(“社会倾销”),以及载能体贸易的特别规 定,这些都会对俄罗斯经济的长期战略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部 长格列夫在谈到这一危险趋势时说:“如果进口我国原料的国家对这些原料征收补充关 税,那将给我们生产原料的企业和整个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今天我们可以收取并上缴财 政的利润,明天将被征收这种补充关税的国家所收走。”

俄罗斯人认为,要解决这种危机,当务之急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可以为他们的 出口带来不得再单独对俄罗斯实行贸易限制的好处。俄罗斯在反恐问题上积极迎合西方 ,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政治关系的改善寻求经济利益,它希望西方放松反倾销制裁,在 入世问题上“高抬贵手”。普京想借联合反恐之势迅速解决入世问题。2001年10月美国 反塔利班战争鏖战正酣之际,普京提出了争取2002年入世的目标。在11月的俄美最高级 会晤中普京又向布什提出协助俄罗斯入世的请求。

俄罗斯的出口危机以及它急于通过入世来化解这一危机从反面证明,西方仍在一定程 度上控制着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命门”,它随时可用反倾销制裁等措施限制俄罗斯的出 口。离开了西方俄罗斯经济虽不至于陷入绝境,但其发展速度无疑会深受影响,这与普 京的经济发展和“强国”方略是相悖的。

基于上述分析,人们不难理解普京何以脱离2000年7月制定的《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 轨道,对其西方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调整毕竟存在着让步过多而 所得甚少的问题。

不论从战略或是策略上看,俄罗斯对西方政策的这种调整都存在着严重问题。首先, 这一政策调整以这样的判断为基础,即恐怖主义改变了世界政治、美国需要俄罗斯。这 一判断夸大了恐怖主义的影响。美国在国际反恐中的确需要俄罗斯的帮助,但并没有到 不惜一切地寻求俄罗斯支持的地步,两国的“共同利益”远不足以消弭它们之间的战略 利益分歧。其次,这一政策变化被说成是“放弃冷战思维”,“放弃对抗”。但是,在 俄罗斯多年来已做出大踏步战略收缩之后,它目前与西方的对抗主要是后者强加给它的 ,它是被动的,它的对抗是为了保护自己最基本的国家利益所做的抵抗,应该放弃冷战 思维的是西方,而俄罗斯放弃对抗只能使自己的国家利益受损,同时也不可能真正消除 对抗。第三,这种政策变化把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地寄希望于西方的“良心发现”上, 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违背了外交斗争的一般规律。第四,俄罗斯把自己的战略意图甚 至“底牌”完完全全亮给了西方,不惜代价地尽力帮助美国反恐,这种表明“命系西方 ”的做法反倒使西方能够轻易地驾驭俄罗斯,同时,在付出过高的代价后就很难再回头 ,俄罗斯外交的回旋余地和讨价还价余地缩小了。第五,俄罗斯通过政治让步换取经济 发展的外部条件,表明它过于依赖外部经济环境。但是,经济发展内因是主要的,外因 是次要的,在内部经济运行差的情况下,外部经济环境不可能因政治让步而得到实质性 改善。

俄罗斯也不是没有所得,它的所得主要是改善了与西方关系的氛围,但这是否会带来 实际的利益,尚待今后的发展去证实。不过,现在的形势不同了:“9·11”之后俄罗 斯在与西方的关系中原本拥有(也是难得拥有)一定的主动权,但它轻易地放弃了。在西 方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俄罗斯所能得到的好处不会太多。

通讯地址:100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标签:;  ;  ;  ;  ;  ;  ;  ;  ;  ;  

“9·183/11”事件后普京对西方政策的重大变化_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