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重构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探讨--以“再探索石灰”为例_碳酸钙论文

基于“教材重构”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的探索——以“再探生石灰”复习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石灰论文,为例论文,重构论文,课教学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对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在复习教学中,教材的境遇是十分的尴尬:教师们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讲复习中教材异常的重要,一方面却在复习中将教材“束之高阁”,用“复习资料”、“题海战术”、“频繁考试”来代替教材;学生们一方面在各种考试和测验中屡次出现越是简单的试题,失分越多的现象,一方面又漠视教材,认为教材上讲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是“小儿科”,早就都会了,再回头看课本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材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遵循化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制的,是课标的细化和具体体现,是通过众多的课程理论专家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而编订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任何教辅资料都不能替代的。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更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因此在中考总复习教学中如何利用好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中考总复习教学中“重构教材”就是发挥教材在复习中的积极作用的极好的措施。下面就以“再探生石灰”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新解构,构建出高效灵动的课堂。

      一、研究教材——确定教材重构的内容

      学生在新课学习时,对于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这三种物质分别在教材(人教版)的不同单元中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和习题,具体内容如右表。

      由右表可知,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这三种含钙化合物的性质和检验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之一。但是在新课学习时,学生是按单一物质分别学习的,没有形成对这三种物质相互联系的认识,缺乏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成分检测和检验的思路和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在中考总复习中,教师可以以“再探生石灰”为主题进行物质的检验的复习教学。

      

      “再探生石灰”这节主题复习课,实际上是有关酸、碱、盐知识一节复习课,它既是对以前所学核心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应用,又是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和科学探究过程的进一步体验、理解和提升。

      二、分析学情——谋划教材重构的思路

      在讲授本节课之前,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在复习该内容之前,100%的学生已经知道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95%的学生能够判断出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物质类别,80%的学生能够列举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性质,能正确书写含钙系列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60%的学生知道检验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的试剂和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在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实际技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同样要看到学生在一个新情景中,再书写同样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正确率只有40%,更困难的是只有20%的学生会运用含钙化合物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在“重构教材”中设计思路的重点是:第一,将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这三种物质建立联系,通过复习这些物质的性质、反应与检验、使学生建立对含钙化合物之间联系与转化的认识;第二,通过对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检验方法的复习和实验,使学生明确物质成分猜测及检验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运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检验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探索教材重构的复习过程

      (一)设计理念

      本课是对于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这三种物质在教材中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和习题进行有机地整合,提炼出“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生石灰”作为教学素材,通过设计的四个问题驱动复习教学,引导学生沿着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交流与反思、得出结论这样一条线索,增进对含钙化合物相关知识的整合与理解,进一步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检验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线索设计

      

      (三)主要教学过程及意图

      [新课引入]

      教学素材1:展示第十单元课题1课后习题第4题并同时出示一包装有生石灰干燥剂的纸包,观察干燥剂包装上的说明(干燥剂:主要成分:生石灰;注意:不可食用、不可浸水、不可开袋、儿童勿碰)。

      问题:通过生石灰的说明,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说明书,观察生石灰,分析原因。

      问题1:生石灰为什么能做干燥剂?

      学生活动1:学生翻阅教材第十单元课题1课后习题第4题,回忆相关知识,完成学案,落实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引起学生的一种亲切感,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轻视,因此给学生继续展示一包新的生石灰干燥剂的实物,为学生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同时赋予教材中习题以新的作用,使学生的轻视之心顿时消失,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学生通过阅读说明获取了相关的信息,并用化学语言表述,回顾复习了氧化钙俗称、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等,为下一步科学探究中的猜测、研究物质的成分奠定基础。

      [复习旧知]

      教学素材2:展示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

      问题2:如何检验这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是否仍有效?

      学生活动2:思考、简述检验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是否仍有效的方法?

      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教师展示第七单元课题2课后习题第9题,启发学生回忆、联想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此时教材起到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支撑作用,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教材对于复习的作用。

      补充提示:此处加水的量是有学问的,加多少呢?

      学生活动:思考、发表看法,得出水必须少量,否则水还会做溶剂,起到降温的作用,观察不到预期现象或现象不明显。

      学生实验验证: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触摸。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检验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是否仍有效这一任务对于学生来讲难度颇大,此时教师展示教材起到了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支撑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中内容是有机联系的,需要对教材中知识进行再次建构,在学生对于方案的描述中,不仅复习了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这一特征,而且也使学生明确了物质检验的依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反应和特征现象以及物质检验的步骤。另外通过对水的量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要严谨,同时为科学探究进一步预测和检验物质的成分提供思路。

      [科学探究]

      教学素材3:打开、展示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

      问题3:这包干燥剂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学生活动3:观察、描述、完成科学探究内容。

      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教材中第十单元课题1课后习题第4题,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测。

      

      交流与反思

      学生疑问1:加水过滤后的白色固体一定是碳酸钙吗?

      学生疑问2: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

      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疑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如果想通过碳酸钙不溶于水这条性质检验碳酸钙的存在,加入的水应该是足量的,已排除氢氧化钙的干扰。在定性的条件下,确实无法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但可以通过定量实验确定氢氧化钙的存在。

      设计意图:驱动性问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教材是学习之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实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到关于物质成分的猜测是依据物质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是进一步复习、运用含钙系列物质性质和检验方法:交流与反思是通过学生的质疑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含钙化合物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的认识更深入,思维更严谨。

      [总结提升]

      教学素材4:展示教材中第七单元课题2课后习题第9题中已经膨胀破裂的塑料试剂瓶的实物。

      问题4:已变质的生石灰与未变质的生石灰有什么区别?打开包装的食品,干燥剂还能继续放在里面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4: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变质的白色块状,发潮;没变质的白色粉末状,干燥。不能放在里面,因为会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加速食品变质。

      设计意图:从教材中的照片到实物的展示,给了学生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加深了对于变质生石灰物理性质的理解,同时通过干燥剂能否再放回去的讨论,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地利用化学知识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总体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教材的相关内容展开的,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的习题、内容,而是挖掘教材内容、习题在复习教学中的功能,使复习“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教学素材、学生活动、问题设计上处处都有教材的影子,但又不是在照搬教材。

      四、反思总结——提炼教材重构的策略

      (一)教材拓展化策略

      在新授课阶段,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对教材中的单一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而在复习中,教材的建构是为了能够把学生这种理解和掌握引向深入。因此要对教材进行拓展,教材的拓展化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向纵深发展。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拓展,能够使教材中单一知识间的联系外显化,并且还能建立起知识间的新的联系,从而增强知识的广度。学生在复习时利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新知识,同时也在不断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的理解也随之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教材的拓展化,还能够使学生克服对知识的僵化记忆和狭隘理解,澄清认识,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1]。

      (二)教材系统化策略

      化学新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同时这也淡化了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因此学生刚开始获得的知识是相对零散的、琐碎的,知识间缺乏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提取应用。所以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教材的系统化就是对教材中知识进行深水平编码加工,即按照知识的特征、类别进行归类、整理,将教材知识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系统有效的编排,建构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2]。教材的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组块,使知识更加完整全面,融会贯通。

      (三)教材主题化策略

      复习中若只是将教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感到疲劳或厌倦。因此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复习要求等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主题作为使用教材新的切入点,从新的高度来利用教材组织化学复习课的内容,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思维,将知识内化,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掌握。教材的主题化实质是通过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包装、重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再发现的过程进行二次学习。在教材主题化时,教师要根据主题涉及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整理、挖掘,找出知识线、活动线、情景线和学生发展线,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促进认知结构的丰富与完善,提高学习效率。

标签:;  ;  ;  

基于教材重构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探讨--以“再探索石灰”为例_碳酸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