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数学课改暴露出的问题
1.观念的问题。
(1)领导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目前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期效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培训不够到位,校本培训缺少持之以恒的制度,专业培训的开展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2)教师的观念。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再者,新课改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对观念落后、思想守旧的部分教师来说,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备课方面的问题。
教师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将备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有的干脆认为是在做无用功。备课的形式需要创新。有的学科考试与教材关系不大,使得教师在备课时难以把握。普遍反映集体备课真正实行了,且对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确实的效果,有的反映集体备课的次数相对少了些。集体备课能不能取得效果,关键是能不能切实地去抓。
(1)备课不充分问题。
情况一:过去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教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情况二: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部分教师以为学生动起来后,教师就可以“解放”了。
(2)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新课改紧紧联系生活,相对于老教材对教学情境有较高要求。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苦想冥思”,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3、课堂上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部分课堂上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二是全盘否定老教法,浮离教学实际,花架子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
(2)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还有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少,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
(3)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4)有的讲的太快,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只关注学生答案正确与否,不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对待错误的回答,不能耐心地倾听学生是如何思考的,错在哪里,也不能悉心指导和予以适当的评价,负面评价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5)教学方法死板老套。
(6)与教学无关的言行,如接打手机的现象较多。
4.课程资源问题。
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仍然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影响课程实施水平。
5.课时及学业负担问题。
许多教师及家长忧于考试评价,仍过多地为学生布置重复性的习题。期望新课程考试评价的改革着眼于数学素养的发展,并能有效地减轻学业负担。同时,实验教材要不断改进,结构要更合理,容量要适当。
二、进一步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深入进行数学课程改革实践;聚集数学课堂,脚踏实地地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向着与新课程教材改革相适应的方向积极转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情感性目标上,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为途径,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激活数学教研工作系统,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切实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症,真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创新的乐趣而努力。从而推动我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理念
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创造力,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上时间还给学生。
2、进一步加强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学习、研究和交流
各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好本学校数学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力争吃透其精神实质。对课程标准的学习要与对实验教材的研究结合起来,尽可能使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能较好地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课程的总体目标、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初中学段的内容标准,较好地把握数学学习内容中有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要求。对实验教材的研究要逐册逐章予以落实,要力求使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都能初步掌握所教教材的结构特点、每章每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
3、加强教学交流
各校数学组,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讨论、交流,达到培养教研骨干的目的。建好数学学科人才资源库、材料资源库,为各校数学教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努力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形成“数学教育研究共同体”,研究方向是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学难点和困惑分析,教学资源共享等等,开始先以教材研究、教学设计、课件、试题、心得反思和论文为主,要求研究课教案必须有“教学设计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解剖教学案例,寻求符合学生现状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论文作者:尹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材论文; 新课程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