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教学策略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世界影响巨大。但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认为该课程是“副课”,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认知影响下,教师如何教则成为影响学科价值发挥的重要影响元素。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重要的教学地位,并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1.坚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还处于比较低的认知阶段,在追求高效的教学形势下,教师要改善学生的认知,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儿,才有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大量的对学生道德与思想有帮助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将其中的内容渗透在学生的头脑,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品质。初中教师应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并坚持“以人文本”,将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作为教学的初衷,进而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石。
例如,在学习《踏上强国之路》中,笔者与学生进行了课堂的互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及我国需要的人才类型。具体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的人数基本相同,然后让每个小组分析我国走向富强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为对方提供素材。而在学生分析与总结之后,笔者也参与其中,为学生进行整体的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还提升了学生对祖国发展的期盼和热爱之情,其思想素质渐渐在课堂中升温。
2.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思想平台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进行一定的情境感染,才能提升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形象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避免采用单一而死板的教条教学形式,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简单而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一些问题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实践中,让学生在富有生活化的情境熏陶下,产生积极的热情。知识源于实际生活,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进行讨论,如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学生思想素质的转变。
例如,在《中国人,中国梦》教学中,笔者为学生以生活化故事的形式导入,讲述了那些拥有伟大梦想的人,因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和付出,才让更多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为学生进行故事阐述之后,笔者询问学生:“你们觉得中国梦和自己的梦想有什么区别?你打算为中国梦做出哪些实际的行动?”如此,学生们议论纷纷,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激发。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理解更为透彻,从而激发学生做一个心中有梦、胸怀天下的人,在情境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感悟。
3.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认知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并且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比教师要高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丰富学生知识、加深学生情感的基本途径。当前,初中生对于网络的应用熟练程度越来越大,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有关的课前预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提前了解,也为高效课堂的形成打下基础。
例如,在《中华一家亲》教学前,笔者让学生通过利用网络技术的形式,进行资源的搜集,学生要搜集的内容是,祖国各个民族在为促进民族团结中进行了哪些努力,并探索各个民族在为促进民族团结取得的明显效果。在这样的作业中,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当学生进行实践与总结之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实践结果的分享,如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还提升了学生对祖国一家亲的情感,为高效课堂提供了发展基础。
总之,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坚持对学科进行研究,对学生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的教学形式。只有凸显学生的发展地位,才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了解。教师要不满足于眼前的教育现状,要继续进行教学研究,方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树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2]任培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74.
论文作者:何伟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课堂论文; 思想论文; 初中论文; 学生进行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