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信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产业是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支持以信息经济为主体的信息社会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信息业作为国家的发展事业,经历了1956年以前独立存在的图书馆事业,1956年以后逐步形成的科技情报事业,80年代以来繁衍发达的各种信息服务业,90年代以来正在兴旺发达的信息产业等重要阶段。至今已形成了包括信息服务业(传统信息服务业和新兴电子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在内的国家信息产业。
84年以来,我国的信息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十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科技和经济信息系统为核心的20多个国家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站终端已遍布全国,中国公用数据传输网已建成;全国的卫星通讯系统已初具规模;全国已建成22条光纤通讯线路,20条微波线路;全国已正式注册的软件开发公司300个,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数据库800多个。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已初具规模,近十年来以每年25%-30%的增长率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信息产业工作者们纷纷将自己的视角投入与信息产业有关的1)理论研究;2)政策分析;3)现状评估;4)战略探索等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从上述四个方面对中国的信息产业问题作一番探讨。(全文12000余字,本刊作了删节)
1.理论研究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这一巨著,正式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给传统的经济学说带来了极大冲击。1972年,美国年轻的经济学家波拉特在广泛吸收马克卢普与丹尼尔·贝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震惊西方世界的《信息经济》。这一理论的成就之一,就是把传统的产业三分法分解为四分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从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到波拉特的“信息经济”一门崭新学科--信息经济学脱颖而出,它把知识和信息纳入经济学范畴,富有创见地阐述了知识、信息的产业化,以及这一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由此,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群,而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信息学界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目前,对于信息产业的构成尚无统一规范。在我国对于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也处在众说纷纭阶段。信息产业的含义和信息产业的构成也成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总结众家之言,按他们各自所指的信息产业范围的宽窄,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借鉴美国广义信息产业的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利用有关的产业。不仅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而且包括科研、教育、出版、新闻、广告、金融等部门。
马克卢普曾对“知识产业”界定为: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等五个方面。其中传播业在美国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六种大众传媒业。波拉特在其《信息经济》一书中,将信息产业划分为两大信息部门:第一部门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第二部门向本组织、本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业。而第一信息部门则包括八个主要产业生产知识和具有发明性质的产业;信息交流和通信产业;金融、保险等风险产业;市场信息业、宣传业、调查业;信息处理和传递服务业;信息商品业;教育业;用于信息的基础设施业。
在中国持广义信息产业概念的学者大都借鉴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观点,将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传递有关的产业均归入了信息产业。
②狭义信息产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信息产业系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的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结构。信息产业的结构分为两大部份。一是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前者包括与信息生产、传递有关的各种先进的技术产业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也称信息技术业和信息工业;后者包括运用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各项产业,包括信息设备的提供和利用和信息的处理和服务业也称信息服务业。
狭义信息产业的观点基本借鉴日本对信息产业结构的划分。按照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的观点,日本的信息产业由两个产业群,10个分支构成:
③在广义和狭义两种信息产业的观念之外,还有学者认为:信息产业就是信息服务业,它是指以数据和信息作为生产、处理、传递和服务媒体的服务企业群。信息产业的结构由以下五类产业构成:即数据处理业、信息提供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业、咨询业和其它。这种观点将信息产业局限在信息服务业的范畴。
笔者认为:广义的信息产业,过于扩大了信息工作的界面,将从事知识生产、传授、分配的科研、教育、计划管理纳入信息工作的范围,既打破了其它学科的完整性,也冲淡了信息业的独特性。模糊了信息业与利用信息手段进行工作的界线,将金融、保险、文秘、行政等均列为信息工作,而这些工作特点只在运用信息而并非生产、传递、处理信息。而将信息产业局限于信息服务业,将信息设备的制造业归于各个部门,等于将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分割,不利于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因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均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其背景。信息产业应是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业的综合。
界定信息产业的范围和信息产业的产业构成,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更是比较研究的先决条件。现在国内理论界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忽视各国对信息产业的不同理解,盲目地将两国的信息产业指标相对照比较。这种研究无疑是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本文所用的观点为上述狭义信息产业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论述。
2.政策分析
国家信息政策制定和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对信息资源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引起整个社会各方面深刻变化的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信息政策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较频繁地出现于有关文献中,始于70、80年代。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关于信息政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政策就是根据需要制订的,有关发展和管理信息事业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政策是涉及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资源分配的有关团体和组织的决定。
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政策应涉及到研究成果的传递,情报产业的津贴和资助、广播、电讯、图书馆和档案馆,政府情报源的组织,大众信息活动,计算机和信息文化等。
我国学者多持第四种观点,他们认为:信息政策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一定时期内为处理信息和信息产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而制订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一系列规定的总和。④
我国的信息政策分宏观和微观两种性质。宏观的信息政策是指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总体的规划、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比重和地位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定的总和。微观的信息政策是指对信息产业的某一个具体的分支产业制定的规划目标。信息产业的政策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支撑环境。
中国信息产业的宏观政策环境越来越好。1984年,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国家主席江泽民一再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并在《中国科技论坛》1991年第一期发表署名文章: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的发展战略问题,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定到2000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现在的四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一。其中信息业被列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1988年,我国政府又推出了包括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在内的《863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这些政策和计划的出台,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微观信息政策方面:1990年,国家科委发出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4号:信息技术发展政策。具体制定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和各项技术的发展重点。1991年,国家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发展信息服务业摆在显著位置。其后,国家又制定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案”,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初步建成以信息咨询为先导,以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和提供为支撑的、面向全社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把信息服务业建成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产业部门之一。1992年9月国家科委也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的规划纲要和政策要点。此外,就信息产业的各个分支,如通讯技术、数据库业、软件业信息市场、科技咨询等方面,国家和各个部门也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
最近,国家科委关于发展政策白皮书第六卷的撰写工作已基本完成。白皮书第六卷对于我国的科技信息业,又提出了如下政策要点。
(1)完善科技信息系统
(2)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建设
(3)提高科技信息检索水平
(4)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5)加强科技信息研究工作
(6)促进科技信息的传递和流通
(7)增强经营观念
(8)培训科技信息用户
(9)扩大国际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
(10)开展科技信息理论研究
(11)加强科技信息队伍建设
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各项政策,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宏观规划多于微观规划;定性的目标性的东西阐述较多而定量的具体措施方面的规定较少;只注重政策的制定而不注意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和反馈。
3.现状评估
分析和评估我国信息产业各个分支产业以及总体的现状,是我国信息产业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目的是明确我国自身的发展水平,找到存在的差距,赶超世界上信息产业发展的发达国家。
3.1 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七五”期间,我国政府投资200多亿人民币,重点建成经济、科技、统计、银行、邮电电力、铁路、民航、海关、气象、人口等十二个国家重点信息服务应用系统,初步构成中国国家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基本框架;并以此带动我国电子信息系统的发展。据1992年统计,中央各部委42家信息机构中有信息系统246个。邮电通信,国家经济信息、海关、银行业务管理、电话网控制、科技情报检索、气象预报、民航旅客服务、公安、铁路运营以及数据处理等均列为“七五”国家重点系统,并取得迅速发展,先后走向实用化。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设备的配套较好、机构健全、以内部管理为主,但社会化程度较低,商业服务效果更低。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和民间,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特区,跨信息、跨部门的产业集团的信息系统发展迅速。全国数千个面向经济、技术、市场、社会的行业、专业、地区各类信息系统崛地而起,加入中国信息服务业的行列。但这些系统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设备条件差、机构业务不稳固,存亡变动大并且相对封闭。
中国目前的信息服务系统还存在着以下缺陷:1)规模小、基础差、手段落后。由于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和通信产业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各大信息系统基础建设薄弱,现代化装备低、重硬件、轻软件。“七五”期间各部委电子信息化系统建设总投入约200亿元人民币,用于数据库开发只有5-10亿元。信息加工处于手工阶段,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利用率低。通信技术落后,发达国家已经普及的电子邮政、电子数据交换等在中国基本上是空白。
2)部门所有、各自为战
整个国家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主管部门,科技、经济、社会、金融、管理、新闻等各行业的信息系统各自为营,行政依附性强,许多公用信息被视为部门所有,只在单位内部或部门内部流通,不能向社会提供,致使信息资源不足与已有信息资源闲置现象并存。全国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各系统之间信息开发和利用低水平重复,出现机构重置、信息混乱现象、也造成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差。
3.2 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信息服务业由①信息处理业 ②信息提供业 ③软件业 ④系统集成业 ⑤咨询业及其它组成。
①信息处理业是服务业中起步最早,但更新较慢的行业,据估算年营业额不足2亿元。它包括数据录入、委托计算、分时服务、VAN服务等项目。联机数据处理如飞机定座、旅游预订系统以及银行清算等局部已开始运行与建设,商业销售信息系统开始试点,这些领域的应用程度相当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目前传统的数据处理业务将被联机处理所代替,计算机联机信息处理服务,是信息处理业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产业,它与现代化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本文将在下面的章节与通讯技术合并作专门论述。
②信息提供业是信息服务业中一个相对落后的产业,年营业额仅为1.5亿元人民币,占信息服务业营业总额的10%。其中数据库产业将在下文另作介绍。本文信息产品应是信息提供业目前的主要方式。而信息的传递方式已由邮寄向传真和计算机通信等方式转换。
③我国软件开发目前进展较大,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有了突破,制定了汉字编码的国家标准,完成了多种机型的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的汉化,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软件已成为商品,开始向机器编译、汉字识别、语言合成、图像处理等新技术提供软件。我国目前已开始重视软件生产的工程化和商品化,软件开发已走向与国际主流标准兼容的道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八五”期间,我国拟建设北京、上海、深圳3个软件基地和软件测试登记中心。同时还拟建设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骨干企业。我国软件业目前的产品水平低,还不能当作商品;软件人员数量不足,力量分散;软件主要靠进口。1990年我国软件产业进口额为4000万美元,1989年软件出口额为1000万元。软件的管理工作和保护工作逐渐走向正规,1991年6月4日国务院84号令“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发布。
④我国系统集成业据估算年销售额约为1.5亿元,占信息服务总额的10%。当前系统集成基本上停留在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阶段,大型的综合性的、集计算机信息系统与网络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系统集成业务还很小,系统集成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⑤咨询业是信息服务业中起步较早的行业,据估算其年营业额达2.5-3亿元(含培训、市场调查等),占信息服务总额的20%。咨询业主要是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为大型工程提供可行性设计的工程咨询的咨询机构,由于资金和人才资源充足,发展较好;而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组织设计、经营策略设计、产品选择设计、市场调查等咨询业务还相当落后,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⑥数据库产业。
中国数据库业是从七十年代起步的。其发展采取了国家确定重点自主开发和引进国外数据库资源并举的方式。“七五”期间,中国投入5至10亿元进行信息服务数据库建设,目前初具规模的数据库已达千余个,并有少部份进入国际市场。据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近期对全国已登记备案的806个数据库所作调查表明:其专业分布为科教和工程方面数据库360个,占45%;文教卫生方面数据库234个,占29%;经济、金融、商业数据库130个,占16%;社会和其它方面的数据库81个,占10%。1983年,中国开通了第一批连接欧洲ESA-IRS信息系统的国际终端,目前除西藏以外已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100多个国际终端,可以联机检索美国的DIALOG,BRS,欧洲INFOLINE/ORBT、ESA-IRS、D-MS/DRA、FIESTA、STN、ECHO、WSRC、DATA、STAR,加拿大I.SHARPS以及美联社、路透社和邓白氏集团等大型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可以得到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科技、经济、企业等方面的信息。另外,全国还有40多个单位通过引进、交换、合作等方式从国外引入50多种数据库磁带,3000多万条记录,以联机和批式等方法进行信息咨询服务。还引进了近百种CD-ROM光盘数据库进行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
在我国,数据库的建设者常常是数据库的拥有者与提供服务者。数据库多集中在中央级情报单位、部委科技情报所、各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按地区则集中在北京、上海及武汉一些城市。创建于1987年1月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由于有经济与政策的保证,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数据库建设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经过10年的建设,我国数据库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就总体水平来看,我国数据库产业的水平还是很低,这主要表现在生产水平低、规模小,服务落后,需求不足,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少。
3.3 信息技术业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业是指信息技术和设备及其制造业,也称信息工业,是信息服务业发展赖以支撑的硬环境。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业中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
(1)计算机技术(略)
(2)联机网络和联机服务
我国国内联机信息服务,以科技信息系统为主。主要有: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ORS系统
北京文献服务处--BDSIRS系统
化工部科技情报年--CHOICE系统
轻工部科技情报所--MEIRS系统
上海科技情报年--ISTISORS系统
(3)通信技术(略)
去年,美国政府出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也推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累计投资将达上千亿元。其中金桥工程,是国家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它以卫星综合数字业务网为基干网,与邮电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形成空地一体的网络体系,用以传输数据、语音和图像。金桥工程的实施可以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为实现“金关”“金卡”工程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各部门的信息业务系统提供一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公用信息通道。目前,国务院已将建设“中国的经济信息国道”和实现将来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金桥工程,交付上海实施。
4.战略探索
在分析评估信息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是中国信息产业研究的另一个热点。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4.1 发展道路和模式
国外发展信息产业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然增长”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干预”模式。有观点认为我国宜采取“政府干预”模式,但又不能照搬日本,应根据我国国情,利用计划手段和市场机制,合理布局、勤俭办事,在引进市场的竞争下,分轻重缓急,力求资源合理配置。
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应当走专业化向兼业化、国有化向集体化、单一化向集团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信息产业的全面现代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应该探索一条适应国情、扬长避短、快速而又实际的发展道路,建立以应用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信息传播体系的健康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创造共同运用条件,利用后发和人才优势,走跨跃发展的道路。(这是邬家培教授在北大讲座时提出观点)
4.2 战略重点
中国信息产业的重点问题目前论述颇多,不过人们的看法渐趋一致,就是将计算机业、软件业、通信业、数据业、信息咨询业等列为发展的重点。
笔者认为,在重点发展上述行业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市场的培育;在发展高精信息技术的同时,普及实用信息技术,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
4.3 战略目标
笔者认为制定一个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应注意避免不结合实际的空谈和将该产业脱离开整个社会其它产业的目标。由于我国目前还是个农业国家,作为信息产业基础的工业化水平不高,所以信息产业的战略目标应与工业化战略目标的制定相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共进,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加速工业化,从而达到信息产业的高度合理化。
4.4 战略措施
根据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和战略目标,我国应该采取下列措施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1)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
(2)建立国家统管和协调各类信息活动的权威性机构,对全国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协调。
(3)加强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形成脉络贯通的网络。
(4)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加工手段。
(5)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业。
(6)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中重点产业如数据库产业、通信产业、计算机产业。
(7)加强各种信息立法。
(8)大力培养各种信息人才。
从上述理论、政策、现状和战略四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我们看到我国的信息产业在理论和实践各方面均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信息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目前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突破和信息服务的发展,中国的信息产业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