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建筑构造》课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构造》课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构造》课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曹鹏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兰州)

摘要: 新工科建设是当前新时代、新常态发展的现实需求,要求建设工程人员从教育源头开始,培训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形势的复合型工程人员来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建筑构造课程为建筑专业学生学习的必要课程,如何通过有效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达到新工科建设的教育培养目标,是目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通过对于当前建筑构造课程教育的现状、困惑以及教改的措施方法内容进行研究,从新工科建设出发,提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协同发展教育模式,达到全面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要求。

关键词: 新工科;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

2016 年6 月,我国的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成功与国际化接轨,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新工科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以目前工程教育中出现的实践不足、工程意识不强、工程能力不够等问题为出发点,强调工程教育应以回归实践工程为本,培养一批工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这对于新时代的工程人才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应以工程实践教育理念出发,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这也是新工科建设的中心思想。

一 研究背景

《建筑构造》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本门课程开设于“建筑学”专业大三第一学期,对于弄清楚建筑各组成构件以及各构件之间联系和施工做法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多,构造节点详图多且抽象,同学们由于受制于实习场地局限很难深入施工现场直观的感受学习,课本内容多为文字及相应的图片,学生学习感觉枯燥,兴趣不高,但本门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极其重要,对于指导其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本门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有:实习基地问题、施工时间节点问题、教学组织问题、安全问题等等,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既能适应新工科教育的要求,又能使得学生不离开课堂成功实现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随着新媒体网络的推广难题得以解决,学生通过老师指导和任务分配,课下时间对于知识体系通过网络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学习,以视频资料、虚拟现实技术(VR)、BIM 动画等微视频为载体[2,3],完成课程中抽象的、学生接触不到的东西进行学习了解,并对于部分构件进行手工制作,改变难以到施工场地参观实践的缺陷,可以把书本上的文字叙述转为更加直观的视频影像和手工模型来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现状分析

目前《建筑构造》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建筑学专指委推荐的《建筑构造设计》下册,同时为十三五规划教材,出版时间为2017 年10 月(第二版),书本章节知识紧贴当下建筑市场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内容体系完整,突出时代特色。课程主要章节内容有建筑物的防潮防水及声学构造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构造设计,高层建筑构造,建筑装修构造,建筑幕墙构造,大跨度建筑,建筑工业化,地下人防工程的设计与构造等。内容反映我国建筑领域的新成就,并插入大量的工程构造实例,本书也是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复习参考用书。

《建筑构造》这门课程一方面课时少,内容多,任务紧;另一方面实践性极强,受制于实习场地、学生安全、施工周期等多方因素,学生无法亲临现场参观施工及细部节点的构造建设过程。虽然老师授课采用多媒体、图片视频进行讲解,但主要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依赖心理严重,再加上缺乏直观感受,学生理解较为费劲,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题气氛苦闷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问题

(一)研究目标

3.1.2 美学价值。坎布拉受人类活动干预较少,较完整地保留着自然界原始、纯真的自然美。丹霞地貌呈现了奇、险、曲、美、秀的特征,形态千姿百态,是大自然艺术大师鬼斧神工精心雕塑的山间园林。

目前,企业文化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具体是从和谐、发展、利益角度进行规范。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文化构建还是较少的,中小企业必须要从这方面进行完善。企业文化指导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同时企业文化需要财务管理作为介质进行体现。企业经营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而财务管理恰恰是有效的控制和计算该目的的工具。企业能否正常经营并得到高效的回报,取决于正确的准则和精神指导,这样才能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4]。

2.通过新媒体网络和自主式手工制作学习,采取项目式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小组配合完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取专业知识的技巧,同时改变学生难以亲临现场的弊端,通过视频网络资源学习扩展视野,提升兴趣,手工制作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在教学中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紧跟建筑时代发展,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

(二)解决主要问题

2.解决上课方式的单一化,加大互动自主式教学模式。

图7为一个周期内即0.1 s时间内,读取天线端电压幅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有且仅有一个波谷,而且物体在旋转过程中,只有当读取天线每旋转到与天线正对位置时,读取天线端电压信号幅值才会出现最低值;从图8可以看出,两个周期内出现了两个波谷,采集两个波谷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可求出电机转速,可以求得两个波谷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0.1 s,与电机转速设定值相吻合。

1.解决学生实践不足,难以理解课程知识的问题。

3.调动学生手工制作构造节点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践能力。

4. 完善课程体系,将新媒体技术引进课题,填补实践缺乏的短板,营造在课堂安全环境下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灶房好阔,四个灶台,蒸饭,贴饼子,炒菜,大灶台上坐着肉骨头汤锅。蒸汽朦胧里,小勺往汤锅续水,将剔下的猪骨、牛骨、羊骨、鸡骨,扔进锅里。小勺直起腰,看见何良诸,一笑,说:“来了。”

四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3.结果评估

牛皮糖并没有对民工发布停工命令,相反却说,看什么,继续搞事。放心,你们的工钱我不会赖账,我不是黑心老板。不相信啊,现在可以把心挖出来给你们看。

(二)研究方法

1.改革设计

推荐理由:您了解我国的基本水情吗?您知道该怎样预防和应对水旱灾害吗?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专家,结合我国基本水情特点,汇编了中国水旱灾害应对知识问答。通过问答,公众可以了解水旱灾害应对的基本常识,既是强化国情水情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夯实防灾减灾社会基础、提升公众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2.教学实践

将所设计制定的教学改革方案使用于建筑学学生,通过方案计划,视频资料学习、手工模型制作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效果并做好相关的实证材料的收集。

1.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和实践,将建筑构造这门课程根据新工科建设、专指委指导和实践要求更加明确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和手工制作掌握建筑构造必须的知识体系,为形成良好的建筑综合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对于本门课程根据“建筑学”专业要求和当下建筑市场的发展进行有重点有目的梳理,然后设计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充分结合我校工科特点和铁路特色以及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方向(我校建筑学学生近几年进入地铁设计院人数趋于上升状态),通过网络资源视频和手工模型制作有效解决学生实践不足现状,提升学习效果,使得建筑构造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知识,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不但要教好,还要学好,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来评估教学效果[5],采取问卷无记名形式对于本次教学改革进行打分,调查学生在教学实践改革后对于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认可度和知识收获情况。

实际运用过程中,可通过在气缸安装座与窗框之间增加垫片的方式,增大活动扇叶的塞紧行程,补偿密封橡胶件的变形磨损。

通过建筑学专指委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建筑学专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改革方案,并讨论完善,具备可执行的条件。

4.体系完善

通过系统的执行和结果分析评价,修改教学改革中不足的部分,通过连续两三年的不懈建设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实践执行方案。

(三)教改内容

1.媒体技术教学

通过新媒体网络自主式学习,例如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仿真的施工现场环境,使得学生通过虚拟技术直观感受课题无法体验的实际现场感受,借助新媒体技术,使得书本知识立体化、场景化,有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有效解决本门课程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实践不足、详图不理解等问题,使得学生通过微视频等新媒体技术获取构造知识[6]

2.手工实践教学

通过在模型室手工制作,运用得当的模型制作材料和方法动手,增加实践能力,教学无危险性,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教学、网络教学、模型教学的互补,更直观高效的反映建筑构造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知识难度得以有效化解,减少教学压力,使得教学目标更清晰明确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收获更理想[7]

五 实践意义

本次教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其自主学习模型制作能力,学生每节课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课堂任务有针对性地获取相关的网络资源并加以整理学习,并就部分可操作的案例制作为模型,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加深学习影响和课题的趣味性,使得课题不再沉闷,按照这种模式使得学生积极主动掌握建筑知识和节点构造中的问题,这样他们在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建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推动同类课程的方法改进,例如《房屋建筑学》、《建筑初步》等课程,本课程为建筑学的专业基础课,它的改进有助于促进其它主干课程的学习,例如《建筑设计》《建筑物理》等课程,有着较为广阔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而且对于培养本学科建筑学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飒,杨小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4):73-75.

[2]陈颢,吕美萍.浅谈VR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8(13):54-55.

[3]蒋荣.BIM 技术融入建筑类专业课程的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7,4(28):108-109,112.

[4]肖芳,王景梅.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建筑构造》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01):234-235.

[5]邵转吉.新《目录》背景下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建筑设计管理,2016,33(05):13-15.

[6]熊明惠,张华,陈冰.基于虚拟仿真的建筑构造课程体系探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2):49-52.

[7]王晓静,任荣,孟丹.理论、实践、专题推进式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5):58-61.

本文引用格式: 曹鹏.新工科背景下《建筑构造》课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7):103-104.

基金项目: 兰州交通大学教改项目“《建筑构造》课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GY201963)。

作者简介: 曹鹏,男,甘肃兰州人,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040

标签:;  ;  ;  ;  ;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构造》课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