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药学部;重庆 404100)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引起用药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医嘱方面的因素、用药过程中的因素、药物保管方面的因素、药物配置方面的因素、药物自身安全因素等等。在用药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些因素中,有的是药物本身的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但是更多的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临床上,由于抗精神药物的药物特殊性和使用人群的特殊性,抗精神药物用药安全管理更加严格。
关键词:抗精神药物;用药安全;管理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一般来说,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剂量呈正相关关系,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但是,还有以下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药理作用无明显关系;与剂量大小也无关;在临床上很难预测和预防,一旦发生,极易造成死亡。药物的不良反应按照成都划分可以分为可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可导致其它较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后果的不良反应以及一般不良反应。
1、抗精神药物的应用现状
精神疾病多呈现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目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仍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的主要手段,在各级精神病医院的选择用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合理化用药不完善。相关研究发现[1],目前,我国三级医院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联合用药情况比较严重。单用一种药物治疗的比例在65%以下。超过30%的患者合并使用两种抗精神药物。超过4%的患者合并使用三种抗精神药物。约0.5%的患者合并使用四种及以上的抗精神药物。其中,奥氮平、利培酮和氯丙嗪、奋乃静是最常用的抗精神药物。其中氯氮平的使用频率最高,传统抗精神病药使用频率降低,而利培酮使用明显增多。奎硫平和奥氮平以其确切的疗效和相对较小的不良反应正在进一步得到应用。在三甲医院的应用群体较广。阿立哌唑和氟哌啶醇的应用较少。在用药剂量方面,普遍存在市县两级医院出现超常规用量的情况。
2、抗精神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抗精神药物是临床用来治疗精神症状的药物,按照其药理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目前精神类疾病的全病程治疗概念,精神病主要分为三期,即精神病前期(精神病前驱症状)、精神病期(急性精神病症状)、精神病恢复期(残留症状)。因此,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预防疾病复发作用。理想中的抗精神类药物要能够迅速而全面的改善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状,安全无毒副作用,剂量小且能够防止复发。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抗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是较重。大部分的抗精神类药物有比较多的副作用,例如诱发癫痫、体位性低血压、转氨酶升高、Q-T间期延长等。
3、影响抗精神药物用药安全的药物因素分析
3.1药物因素
药物保管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药物保存方法不当或过期;二是抗精神药品与普通药品未分开放置;三是每班清点流于形式,没有及时清除过期的药物和破损的、污染的药物,最终造成用药不良事件[3]。
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无菌观念淡薄,配置过程中出现药物的污染。二是配置的时间不当。有的药物需要现用现配置,如果过早的配置出来,又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极易因为光照、温度等因素出现失效或者出现其他的不良情况。三是粉针剂的溶解不当。不同的药物需要使用不同的溶液进行溶解。有的药物自带有溶解液,有的需要使用注射用水溶解,有的则需要使用氯化钠溶液,有的则需要使用葡萄糖溶液,葡萄糖容易的浓度也不同。如果混用了溶解液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四是配置药物的剂量不准确。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氯丙嗪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常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一旦没有掌握用药的剂量,解救和处置不当,极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药物方面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一药多名、药名相似。二是制剂多种。三是外包装相似。
3.2人为因素
在影响用药安全的因素中,医嘱方面的因素现在很少出现。因为除了限制级的毒麻药品和抗生素需要开具手写处方外,目前大部分医院已经采用了电子处方。但是如果医生在下医嘱后未通知护士,护士也未查对,容易造成执行遗漏;如果医生的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容易造成领药错误。同时,在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上也极容易出现问题。用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是最严重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给药途径不正确、用药时间不合理、给药方法不准确、给药速度不合理、医务人员巡视不到位和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缺乏了解。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素。需要在临床医务中严格避免。
4、安全用药的防范措施
在临床中要保障安全用药,除了要使用奖惩措施外,更重要的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态度,根据医嘱给药[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实施给药。形成医疗安全文化氛围。加强护士安全意识教育,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强化护士慎独精神,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营造一个“非惩罚性”的工作环境,即建立一个保密、方便、不归咎于个人的报告系统,使得医护人员愿意主动上报给药错误、分享经验,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让药师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的过程和决策中,给予更多合理用药的建议。要求护士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隐患问题提出讨论,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掌握临床药物相关知识:药物化学名、商品名、用法、剂量、途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熟练掌握各类常用抢救药物的相关知识。规范病房药品的安全管理,严格用药操作规程,增进医务之间沟通交流。同时要加强对病人用药知识的健康教育,用药过程中认真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联系大夫处理。
参考文献
[1]陈珲.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05
[2]容桂荣,廖耀玲,陈薇,等.门诊输液室建立医护药合作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探讨[J].中国医务管理,2010,10(11):64-65.
[3]侯俊.临床不安全用药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1(06):347
[4]周英凤,杨红红,秦薇.国内用药安全相关医务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医务学杂志.2011.07(25):231-233
论文作者:杜维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精神论文; 因素论文; 剂量论文; 精神病论文; 过程中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