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泰兴 225411)
【摘要】 目的:阐述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方式,并针对每种建立方式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血管通路建立方法,以分析各种建立方式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结果:40例行血透治疗的患者中,19例动静脉内瘩,11例直接动静脉穿刺, 10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结论:在选择血管通路建立方式时,由于各种建立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因此,需要考虑患者病情及血管条件、治疗目的等因素选择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方式,并实施对应护理措施。
【关键词】 血透患者;血管通路;建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233-02
临床上,血管通路分为两种,分别是临时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之所以有两种区分,是根据所用时间长短决定的[1]。血液透析建立血管通路,其主要是将血液引出体外再返回体内的通道,达到治疗急性肾衰、慢性肾衰急症的目的。为了分析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方式,探究各种血管通路建立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本次研究以本院性血管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分析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本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从中抽取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患者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0.8±3.6)岁。其中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以及急性中毒分别是16例、15例、9例,患者透析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4.5小时。
2.血管通路建立方法
第一种方式:动静脉内屡穿刺法。该方式主要是维持慢性血液透析,经此法实施,形成内屡,在短时间内血液透析可不必重复实施。由于此种方式在体外没有相连的导管,因此,就避免发生导管脱落、大量出血以及发生感染的状况。另外,内屡形成,血栓和阻塞的发生情况也会大大减少[2]。该方法唯一的不足之处是粗针,导致患者痛感强烈。
第二种方式:直接动静脉穿刺法。通常,此法主要针对于急性药物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实施,即适用于急性症状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法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操作流程并不复杂;其二,穿刺部位不会过于深(穿刺部位:①动脉(挠动脉)和足背动脉(引血端);②静脉和对侧上肢肘正中静脉(主)或双下肢大隐静脉(回血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方式的缺点即成功率过低且有效期限较短,适合紧急情况下使用。
第三种方式: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相比于上述提到的两种方式,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法是使用率较高的一种。之所以受到临床上广泛应用,是因为它有以下几点优势,①能够避免血流量不稳定的状况发生;②体位对其实施并无影响;③穿刺部位固定便利;④可反复置管(若留置时间加长)[3]。总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的特点。另外,由于置管位于右侧颈内静脉,因此,对胸膜不会造成过多的损伤。加之静脉血流方向和重力方向并不相冲,使得血栓和血管狭窄发生概率微乎其微。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缺点为易发生出血、感染,形成血肿。
3.讨论
针对血管通路的护理方法,根据不同建立方式分为三套护理方法。
直接动静脉穿刺法的护理。对于行直接动静脉穿刺的患者,首要任务是提高患者配合度。通过向患者和家属讲解HD治疗的目的、意义、必需性以及重要性让患者更加配合护理人员实施操作。由于穿刺需要,患者在接受穿刺过程中,尽量不要肢体移动。护理人员需做好以下几点,①将患者穿刺侧手掌于床旁,并进行固定;②穿刺部位选择恰当,以表浅动脉为最优部位,选择该部位利于反复穿刺且不会过多损伤血管。针对渗血、血流量不足、血管痉挛等状况,应及时针对性处理(调整针头位置、局部热敷、应用血管解痉药)。在处理紧急状况过程中,为了防止透析管路内的血液因时间过长而出现凝血,需及时建立另一通路。对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的状况,可通过开动机器血泵向外抽吸血液进行处理。对于出现血肿,应及时进行冰敷、湿热敷。
动静脉内瘘护理。为了防治此法引起的并发症,应做好防止出血的护理工作,并针对性的预防感染。由于内瘘术后静脉逐渐动脉化使得压力增高,所以,护理人员在透析操作时要注意操作方法需按照标准实施。大多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因贫血或营养不良使得抵抗力不足,为了降低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要注意无菌操作,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针对已经出现异常症状(局部红肿、疼痛)的患者,应予以抗生素软膏或抗生素对症处理。此外,为了有效防治动静脉瘤,护理人员要尽量规避同一部位或小范围的反复穿刺,穿刺技术不良或透析后压迫止血不当等因素。对于已经出现的动脉瘤,根据动脉瘤体大小进行相应处理或者治疗(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需手术治疗)。
导管留置期间的护理。操作流程为:拆除包扎(检查固定和患者皮肤局部是否存在渗血、红肿现象)---消毒处理(依次消毒肝素帽、导管口及周围皮肤)--抽吸肝素盐水(动静脉管腔内),弃去---查看有无血栓,即刻夹紧管夹---推注透析所需肝素---连接透析管路---透析[4]。为了确保血流顺畅,应及时调整患者体位或者转动导管调整导管位置。同时,做好透析结束后的工作,通过无菌注射器(10至20ml)注入5至10ml生理盐水于动脉端和静脉端中,以保证管腔内无残留血液。之后,为了防止管腔内血栓形成,可通过注入肝素钠处理。
综上所述,血透患者在血管通路的建立过程中,应了解每一种建立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好每一种建立方式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曲艳辉.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建立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9):206-207.
[2]冯欣岚.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11):2179-2180.
[3]李廷闪,耿志英.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6):361-362.
[4]刘杨保,邱先梅,吴丽.紧急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08):1243-1244.
论文作者:李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导管论文; 方式论文; 静脉论文; 血液论文; 部位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