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双鸭山农场小学名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乘法分配律》与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一、数与代数(二)数的运算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它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既是过程目标又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索、了解,学习水平为探索水平和了解水平。学习内容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会,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简便运算。前提条件是应用运算律进行。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运算定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学习的。乘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重点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目的是通过应用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运算定律被称为“教学大厦”的基石,能把第一学段所学的“数与代数”知识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个里程碑。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已经对乘法运算定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是学好本节课内容的有利条件。学习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劣势: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并学会应用便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本节课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教材分析中指出:“在探索乘法分配律时,重点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
课标要求“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正确地表达出来。”所以,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应用乘法分配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在归纳、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预设时间5分钟)
1、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吗?口算并说一说哪道题你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34×100= 4×25= 125×8= 25×7×4=
(8+4)×25= 34×72+34×28=
2、最后一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呢?其实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结果!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点评: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复习旧知,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向迁移,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的激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预设时间20分钟)
(一)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同学们,看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点评:让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成多种解决题的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展示: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3、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方法一:先用加法算出每组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这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人。
4、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列式为:25×(4+2)计算结果也是150人。
5、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人数的学生一共多少人?
【点评:学生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了解每种方法的思路的同时,领悟算式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探究乘法分配律。
1、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两个算式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
师:刚才xx同学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他写的算式是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么算呢?动手试一试,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 谁来给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等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等式,在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又为概括定律打下了基础。】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练习本上。学生汇报交流:请你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
【点评:让学生写出类似的例子,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参加学习活动,又使学生积累对乘法分配律的感性认识。多个实例展示在黑板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发现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资源。】
3、交流概括。
师:谁来向大家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教师用小精灵聪聪进行总结。师:我想问一下,这句话中的“它们”指什么?学生回答。
总结:说得好极了,大家又发现一条运算定律,这条定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学生展示,评价订正,说出理由。
【点评:放手让学生总结和表示乘法分配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基础,以“我想问一下”的方式请学生解释定律中的“它们”指什么?亲切自然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所有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探讨各运算定律之间的区别。(预设时间8分钟)
1、想一想,我们已经探讨、发现了几个运算定律?它们有什么区别。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点评:给学生提供回顾整理所学运算定律的空间,讨论交流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也促使学生形成更好的认知结构。】
四、巩固提高(预设时间5分钟)
1、第26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27页第4题。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点评:不仅让学生自主选择,还让学生交流选择的理由,这样安排,既给学生提供了熟悉和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机会,又突出了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
五、畅谈收获(预设时间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总体点评: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感受两道算式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经历了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感受到了这一定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知识的整合。在学生理解本节课知识后,王老师又将所有的运算定律进行整合,既梳理了知识,又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三、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理解。
论文作者:王玉英 徐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分配律论文; 乘法论文; 学生论文; 定律论文; 发现论文; 算式论文; 方法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