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及成人教育应对——基于山东省济宁市、泰安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济宁市论文,泰安市论文,山东省论文,成人教育论文,新生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80后年轻一代的成长与不断涌入城市工作的浪潮,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在城市工作的动机和对于未来的规划,他们为了在城市更好地生活、长久地居住下去而努力奋斗,拥有强烈的被城市接纳的欲望。然而,现实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与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冲突,与新生代农民工强烈的城市融入愿望形成鲜明的反差,由此而带来的不平衡性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的核心关注点,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山东省济宁市、泰安市为调研对象,分发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73%,问卷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困境与教育需求进行调查,提出相应教育对策,以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中所用调查问卷为自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卷,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人口统计学资料;第二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调查,包含经济融入水平(ES)、社会融入水平(SS)、心理融入水平(PS)三个维度,每个维度12道题目,相应水平取12题均值计算所得,城市融入水平(L)取三者的均值;第三部分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分析。分为经济、社会、心理三个维度,每个维度2道题目;第四部分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包含9道题目,分别从学习需求、学习目的、知识来源、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师资需求等方面来调查分析,旨在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提出相应对策,以满足其主观学习需求,进而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之中。问卷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经检验,本问卷的克伦巴赫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系数为0.619,大于0.6,说明本问卷有一定的信度。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一)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中,有男性94名,女性52名,年龄段主要集中于21—25岁与26—30岁,其比例分别为54.1%与40.4%,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其比例分别为33.6%与37.7%,大专以上学历占25.3%。146人中有59.6%已婚,40.4%的新生代农民工曾接受过成人教育。经严格控制,样本覆盖面基本均衡,取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工作地点与经济融入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在县级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在地级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经济融入水平相对较高。这与当地的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可以更好地适应消费水平较低的城市。性别与经济融入水平、社会融入水平、心理融入水平与城市融入水平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问卷录入中定义男性为1,女性为2,因而结果表明,在各层面的城市融入水平之中,男性均高于女性,文化程度与工资收入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工资收入越高,文化程度同时也与心理融入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受教育程度低者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困境,缺乏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工作年限与心理融入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认同社会,可以更好地调节自身心理压力。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城市融入水平。

(二)城市融入的描述统计 1.经济层面(ES水平)。调查问卷中A1—A12为经济融入水平调查,题目以1—5计分,其中A5、A8、A9三项题目为反向计分,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入(ES)水平,取12项题目的均值得出。从表2中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入水平均值为2.83,水平偏低,其中A1、A4、A6与A12四项题目得分低于2.6,分值相对较低,也代表在这四个层面上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融入水平较低。其中A1为定居能力调查,A4为物价接受程度调查,A6为工资收入满意度调查,A12为收入高于同龄人认可程度调查。参与调查的146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54.2%的人表示以自己的经济实力难以在城市买房定居,50.7%的人表示自己城市的物价水平较为高昂,65.8%的人表示对于自己目前的收入状况不满意,47.9%的人表示自己的工资收入比不上同龄人的正常收入。由此看出,工资收入偏低是新生代农民工经济融入的主要障碍因素。

2.社会层面(SS水平)。B1—B12为社会融入水平调查,根据表3呈现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SS)水平为3.15,属于中等程度,其中B1、B2、B3三项题目得分较低,B1所调查的是居住条件满意度,其中40.4%的人对于自己的居住条件表示不满意,B2为闲暇生活调查,仅26%的人认为自己的闲暇生活很充实,B3为城市生活参与度,仅有24.7%的人认为自己可以较好的参与到城市生活之中。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较为单调,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城市生活中去,这种闲暇生活的参与度与接受度,自然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主要隔阂之所在。

3.心理层面(PS水平)。从表4数据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入水平在三项融入水平中数据较高者,分数为3.18,代表着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的接受程度较为良好。其中C1、C2、C3、C10四道题目为反向计分。数据中显示C1、C8、C10三道题目得分相对较低,其中C1为外来人口歧视调查,45.3%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在城市中作为外来人口受到了歧视,C8为工作满意度,37%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C10为社会地位调查,仅有28.7%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社会地位并不低。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主观体会到城市人口的歧视,并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较低,因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找到心理平衡,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反馈 (一)提升能力需求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36.4%的新生代农民工期望提升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27.6%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13.7%的新生代农民工期望提升自身的社会交往技巧。故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应当有针对性地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交技巧以及技能水平方面逐步提升。 (二)学习目的调查

根据表6,我们可以得出结论,30.2%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通过接受教育增加自身收入,28.5%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通过接受教育掌握技能,这与其经济融入水平相对较低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现存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条件,让新生代农民工期待教育能够带给他们技能上的提升,进而增加现有收入,以更好地适应城市消费水平。这也是成人教育应当关注的重点,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目的由原来的知识性输出逐渐转变为实用性的技能型输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现有生活条件。 (三)学习内容需求调查

根据表7中数据可得,27.5%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学习到职业技能,23.9%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学习到交往技巧,这与表5中所反馈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身应提升的能力水平是相对应的。因而职业技能与社会交往技巧不仅仅是新生代农民工所欲提升的素养,更是其所期待学习的内容。按需施教是教育的传统规训,成人教育也从不偏离其中,紧紧围绕着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开展着相应的教育工作。 (四)学习场所调查

根据表8所反馈的内容可知,29.5%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从成人教育机构学习所需知识技能,22.8%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从职业训练学校学习,另有18.9%与19.4%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在自己的用工单位以及借助开放化的网络进行学习。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场所需求较为多样,带给成人教育的启示是:应当注重校企联合办学、网络与实体教学相辅相成、知识传播与技能传授融为一体,应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他们随时可学、随处可学、随需而学。 四、成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对策 (一)提升技能水平,促进经济融入 1.规导择业观念。择业难、就业难一直以来是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问题。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受过中等以上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也不乏其人,他们自我效能感较强,学习能力也毫不逊色于其他人群,然而他们却从事着与老一辈农民工相较无几的工作,这种学历层次与就业困难之间的冲突,自我同一性与社会认同性的混乱,让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有着更多的不适应性。有研究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要经历1年—3年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有超过10%的人一直觉得不能很好地适应,时时有被城市职场繁重劳动压垮的感觉。针对“80后”青年这样一种普遍特质,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意识地规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成人教育应当结合职业技能测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深入了解自身的长处,学会扬长避短。如SWOT分析的引入,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并结合科学合理的剖析,提供相应的择业平台,帮助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另外,应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理解和看待自身能力,尤其是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做到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帮助其意识到对社会与国家的贡献,正视自己的工作技能与工作水平,把现有工作看做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提升自我认同。同时也应借助测评分析,帮助其找到自身的劣势,辅之以相应教育,提高学习热情与自身能力水平,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做好本职工作,改变自卑心理,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加强技能培训。我国发达地区愈演愈烈的“技工荒”说明了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短板,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是我国现阶段最需要的人才。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看,只有参加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企业倾向于生产效率较高的劳动者,并且不能达到某个特定水平的劳动者是不能够被雇佣的。另外根据本研究教育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7.5%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通过教育改善其技能水平,23.9%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教育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30.2%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通过接受教育来增加收入,28.5%希望通过教育来掌握技能。因而,解决“技工荒”的问题,就要从探索市场需求的根源开始,针对市场所缺人才,进行定向培养,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调整教育的输入内容,最终调整新生代农民工的输出方向,让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订单式培养之后,可以学有所获,通过对口就业的形式,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阶层流动。农业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也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人才需求、就业岗位的信息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与岗位信息,实现培训与就业一对一的对接,让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之后,可以找到对口平台。我国还应借鉴国外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结合的做法,将资格证书的认证普及到新生代农民工中去,让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定向的考取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相应技术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职业准入资格,帮助其在获取技能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技术硬条件,进而改变生活现状。 (二)搭建社交平台,促进社会融入 1.重塑社交网络。马克思指出,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只有进行普遍交往,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全面的依存关系,形成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需要一个共有的平台,对于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重要的平台莫过于用工单位。为了达成普遍而又友好的社会交往,必须打破“理性囚笼”的束缚,将交往平台构建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参与,民主共生的交往背景,并经由语言将其符号化。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拥有比传统农民工更高的素养,却面对着与传统农民工一样甚至更为闭塞的交际圈,搭建一个平等交往、自由沟通的社交平台是实现其精神生活丰富的重要渠道,也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应当从教育的根源性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意识,通过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与流出地共同开展教育,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输入。流出地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社会适应培训,流入地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指导与人际交往保障,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培养的有效机制。其次,应当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构建学习共同体,帮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新生代农民工自发地组织在一起,获取所需知识的同时结交广泛的志同道合者。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是作为单独的个体,也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广大群体中的一员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这样一个利益的相关体,拥有着共同的城市融入的诉求,也就注定了其目的的一脉相承。通过社区教育、在职培训、学历教育等教育教学平台,帮助农民工有意识的组建学习共同体,同时,成人教育应当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联合支撑,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学习需求,让学习共同体组建之后,学有所得。从根源上的社会交往意识的输入与实际学习中学习共同体的搭建,由内而外地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拓宽社交网络,建立更为广泛的“熟人社会”。 2.开展闲暇教育。闲暇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全面发展可以从闲暇中自然产生,而是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当前社会的闲暇价值观念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是有钱人的业余天堂,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城市生活参与度较低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远离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文化。同时,时下的教育也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价值观念的引导,导致其闲暇生活的空缺,从而导致其失去了享受城市公共休闲文化资源的机会,也错失了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机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教育,首先应从普及闲暇生活意识入手,通过开设专项闲暇生活规划课程,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闲暇生活的重要性,提升闲暇生活价值观,让其闲暇生活由传统的单调乏味走向多姿多彩。另外,成人教育自身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应为其打造丰富而全面的闲暇生活资源配置,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所生活的社区中,应当加强休闲文化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诸如资料阅览室、体育文化活动室、棋牌文化休闲室等多样化的硬性资源,让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有地可取。最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技能培训,通过多样化的闲暇教育,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交往技能、文艺素养、体育技能以及鉴赏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培训课程,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从德、智、体等方面增强自身闲暇文化素养。只有拥有了多样化的闲暇生活技能,才能保证其闲暇生活的丰富性,在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中,扩充人脉,进而更好地提升社会融入水平。 (三)增进城市认同,促进心理融入 1.构筑认同基础。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比上一代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值,有着较好的自信,却面临着与传统农民工相似的社会接纳状况,较高的期望值与社会身份的落差,让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相冲突,由此必然带来比传统农民工更多的心理不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事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性的事件,是一个过程而非具体的某个事件或者节点。新生代农民工从认同模糊走向认同清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冲突,构建和谐的认同基础,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中心理不适的重要路径。成人教育开展的进程中,首先应当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隔阂,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化解其认同危机。通过社区教育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思维观念,进行合理的自我认知引导,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纠正过度“边缘化”与过度“中心化”的错误认知,正视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位置。其次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社区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去,通过与城市居民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消解新生代农民工固有的认知隔阂,实现其与城市居民的良性互动。最后,还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针对其城市融入中所面临的心理困境进行规范化的疏导,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缓解自卑、焦虑等亚健康心态。另外,根据本文人口统计学数据与城市融入数据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结果显示,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各层面均表现出较低的城市融入水平,因而,应当开设专门的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疏导课程,帮助女性从根源上缓解自身的性别意识,帮助其发掘自身优势,增进融入自信,进而构建和谐的城市认同基础。 2.开展城市教育。一定社会文化的一定价值观念,是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以及感情生活的刺激物,它能够促使个人和群体易于去过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富有创造性的生活。城市不同于乡村,有着自身兴旺发展的独有文化与精神理念,这种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一个城市人的工作与生活之中。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外来者,以原有的小农经济视野看待城市生活,在诸多方面与城市文化有着显性与隐形的冲突。成人教育作为传播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充分发挥人们的文化创造、文化更新能力建构了优良的社会文化氛围、合理的社会文化结构、积极向上以及勇于进取的社会文化行为范式。因此成人教育开展过程中,应以科学文化为先导,在教学的同时传播城市文化理念,包括城市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文化信仰等层面,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异,从而在接纳之中共生,消除与城市之间的文化隔阂,形成与城市共同的价值取向。只有从根源上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接纳城市文化转变原有小农经济思想,让新生代农民工以城市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约束自身行为,才能让其更好地与城市居民行为保持一致。开设成人教育课程时,应当在传统的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之外,增设城市理念教育,通过公民权利、义务教育课程,城市生活规范课程,道德行为准则课程,法制纪律普及课程,闲暇生活规划课程等多方面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的开设,在普及城市生活常识的同时,将城市行为理念潜移默化地注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行为之中。最终在灵魂上,让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隔阂与认知隔阂才能真正得以消解。
标签:成人教育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农民工论文; 城市生活论文;
新一代农民工的城市整合与成人教育对策&以济宁市和泰安市为例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