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炳浩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兼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与学科体系建设(上)_民族问题论文

金炳浩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兼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与学科体系建设(上)_民族问题论文

金炳镐和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兼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民族论文,理论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金炳镐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马列主义学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30年来,3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1989、1995两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从1993年开始享受国家有突击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会评选为首届“我最喜欢的十佳导师”之一。200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同年被评为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名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另外,主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课程,在2003年被评为首届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同年还获得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被评为首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突出贡献专家。“在当代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界,金炳镐无疑是领军人物之一。”[1] (P115)

诸多新的观点和命题的提出以及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使国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金炳镐教授于1974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从事高等教育最初的十年,他在施正一等知名学者的指导下,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在当时科研环境还不宽松的情况下,潜心钻研,多方涉猎,不断学习积累,特别是将主要精力放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著作学习中,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和《毛泽东选集》中有关民族问题的著作和论述,有上千篇数千万字之巨。此后,和当时许多著名学者一起,参与编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读》(两种版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和《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论述的资料汇编。在这一时期,还参加编写、编辑了大量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并负责编辑民族理论学术季刊。通过这些基础科研实践的锻炼,使他系统的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则,明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使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奠定了以后学术发展的方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到90年代中期,金炳镐老师在学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大量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在民族理论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概念,开拓了民族理论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成绩斐然,立刻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他在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产生的背景并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斯大林(1913年1月)提出的民族定义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这个定义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民族特征的论述的基础上,分析当时欧洲和俄国的民族实际,批判第二国际后期机会主义的民族理论过程中提出来的。当时出现这样的民族定义有它的必然性。这是当时国际上和俄国国内的工人阶级政党内部在民族问题上出现的混乱情况和现实斗争任务所决定的,是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

第一个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三大特点:即继承性、发展性;科学性、完整性;针对性、批判性。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与资产阶级、机会主义民族定义的三大区别:即强调了区域的经济联系,否定了血缘联系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强调了经济、居住环境等民族生存的物质条件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以及民族本身形成的决定作用,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关于民族性格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了四大特征的总和,否定了唯一的民族特征的存在,也否认宗教是民族形成的条件和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

提出并论证了“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新概念,第一个研究论述了民族属性、民族结构、民族素质及其关系,提出了民族是客观实体,要综合观察和认识民族实体的观点;第一次从民族属性、民族特征、民族结构、民族素质的角度研究民族发展理论,提出了民族发展是民族理论研究重点的观点。

第一个研究考证了我国“少数民族”一词的出现和使用情况,提出我国开始使用“少数民族”一词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使用“少数民族”一词是在1926年11月,而且“少数民族”一词所指范围是逐渐扩大的观点。此研究成果在国家民委党组给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报告中采用,并且为中央广播电台和多种报刊杂志、书籍等摘要广播、转载、收录。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形成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这一专题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原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新概念,在民族形成问题上提出了原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观点。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形成理论各有侧重点(这与所处时代和革命斗争需要有关),并不相悖而是统一的,我国学术界在民族形成时间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也可以在这个统一性基础上同一。还提出了民族形成的三种基本途径的观点。这些使民族形成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一篇文章,得到我国著名民族理论家牙含章先生的首肯,称其“是一篇好文章”。

提出并论证了“民族认同意识”、“民族分界意识”新概念,并阐述了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的相互关系。提出两者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而且这两者是对应的概念。民族认同意识,就是民族自我归属心理;民族分界意识,就是民族自我区别的心理。它们是以民族特征、特点为基础和标准,认识民族相同性、相异性的心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炳镐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民族发展问题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概括出了民族的三种基本属性,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民族发展。并提出应将民族发展问题放到民族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实践证明这一观点是十分正确和富有远见的。通过用民族结构、民族素质等维度深入剖析民族实体,进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指出,“民族发展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质和量的提高,其中最根本的内容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2] (P134)这个定义,突破过去民族发展研究中只从某一方面如经济或文化方面研究的传统,以宏观视角,透过千姿百态的表象,揭示出民族发展的本质内容和一般规律。

金炳镐教授在这一时期,还以其宏大的理论视野和前瞻意识而备受瞩目。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状况和民族关系内涵、外延和基本表现形式,以及90年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四大突出问题”、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五对正负作用因素”、我国不同地区民族问题的“十大特点”和“八大发展趋势”,并展望了90年代我国的民族理论研究走向,提出了“100个研究课题”。[3] (P290-300)这些见解,对90年代我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在潜心研究民族理论主业的同时,还广泛涉猎其他领域,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参与主编《民族区域自治法学》、《民族法学导论》等学术著作,对民族法学领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参与主编《中华民族学探索》,较早对中华民族的宏观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参与编写的《民族社会学》,是民族学和社会学交叉学科的一篇力作;多次参加社会学领域的国际会议,提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观点;以母族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大量有关朝鲜族社会问题的论文。撰写的《朝鲜族人口简论》,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朝鲜族人口和社会问题的专著,在我国、韩国和日本学术界有重要影响。作者娴熟地运用社会学、人口学研究方法,对朝鲜族人口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预测,并被后来十多年的社会现实所证实;主编的《中国朝鲜族教育史》,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同样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金炳镐教授对学科应用研究同样十分重视,很早就开展应用研究,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之一,在应用研究中不断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不断深化,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比如,用民族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民族干部的现状和调整问题、民族人口构成状况和调整问题,提出用民族干部的数量结构、文化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分布结构协调的理论来调整民族干部结构比例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民族地区干部民族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地区将这种分析方法作为民族干部状况调查的实际模式应用。在应用研究领域,他还承担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祖国观教育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部委级重点课题)等重大应用性课题。主持编制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题库》(民族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部分)已经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采用。

以金炳镐教授为代表的民族理论研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他们顺应时代进步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在该学科研究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诸多新的观点和命题的提出以及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使国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多部著作和教材的问世,使民族理论学科体系日臻完善

金炳镐教授亲自参与了我国民族理论本科专业的创建,创设并主讲多门民族理论专业主干课程。又牵头申报,相继获得全国第一个本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使民族理论成为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学科,本人也成为全国第一位民族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和完善,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学科,今天已成为部委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之一,它在民族学学科群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4] (P70)

然而,一门学科,从初创、发展到成熟,关键的是最终能够形成自己严密的、系统的、科学的、独立的学科体系。而学科体系的载体即是学科著作和教材,学科体系建设也就是后者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纵观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里程,它和其他学科一样,也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炳镐教授连续出版了包括《民族理论通论》(在后面作专门论述)在内的一批分量很重的著作,得到学术界同仁的广泛肯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民族理论学的发展史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冷战”结束,在上世纪和本世纪之交,风云变幻和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愈加凸显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反观国内形势,则是各民族团结和睦,融洽相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中国是世界上处理民族问题最成功的国家。全面总结党的民族纲领政策及其发展轨迹,从而为更好地解决中国的现实民族问题,使党的民族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是广大民族理论工作者和民族实际工作者在新世纪、新时期必须担当的重大责任和义务。2002年,金炳镐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一书,以3卷5编35章92万字的煌煌大作,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上卷统领全书,“系统地研究了党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全部理论和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 (P150)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至今民族纲领政策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作为其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经历了依次继承的三个阶段。中卷主要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政策、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分俗习惯政策、少数民族宗教政策和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九个方面,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研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民族纲领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和演化过程。下卷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纲领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成就及经验和教训,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面展示了这一阶段,党的民族纲领政策和民族工作蓬勃发展、遭受挫折、又走上正确道路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

总观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和民族工作,联系国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现状,该书“不仅堪称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完整地研究论述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及发展的学术著作,而且还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形成、发展的研究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贡献”。[6] (P136)

该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史论结合,通过运用大量翔实、可靠的党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事件,充分展示了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民族纲领政策的全貌。因此,它是一本权威的工具用书。同时,作者在书中又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对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民族纲领政策的具体内容、产生背景、贯彻情况及发展演变,给予了透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因此,“是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发展历史、特点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7] 这对我们认识、掌握党的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发展规律和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为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规律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如前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布赫为该书题字中说的,“在新世纪,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及其发展历史,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8] 该书出版后,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迎接党的十六大重点图书(新出图[2002]513号文件),一年内两次印刷,被多所院校作为教材、教学参考书,并由国家民委呈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和书记处书各书记参阅。在2004年,该书荣获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5年1月,该书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时隔不到一年,集多年心血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一书面世,这是金炳镐教授和他的学生、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青觉博士合著,“堪称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过程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的厚重之作。”[9] 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十五国家出版规划重点项目。全书3编13章65万字,详细、系统地研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政策及其实践。全书三编都以理论体系、民族理论的实践和对民族理论的承继发展形式展开阐述,描绘出我党民族理论的总体框架,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勾勒出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交替而继承、创新、发展的历史轨迹,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邓小平理论民族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阶段。这样的研究体系,“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总体架构及其一脉相承性”,[10] 使读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握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11] (P188)

该著作出版发行后,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好评和关注。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完整地研究论述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过程的学术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全面透视。它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又将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以及制定和实施现实的民族纲领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12] (P103)

如果说《民族理论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纲领和政策》三部著作,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体系的扛鼎之作,金炳镐教授的其它著作,也在学科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主编的《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1996年出版),是学术界第一部对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并第一次对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的地位、哲学基础、根本出发点、核心、根本宗旨以及若干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论述和研究,[13] (P104)在学术界引用率很高。主编的《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1999年),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研究状况,系统地回顾、梳理、归纳和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中国民族理论发展历程、民族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和理论成果以及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历程,系统地收集、汇总了20年来民族理论研究论著索引、大事记,是“二十年民族理论研究的史论性专著”[14] (P88),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民族理论的综合参考书,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撰的《民族问题概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前提、保证、基本环境、条件,以及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民族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是在民族理论研究中,分论式系统地、详细地“专门研究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学术专著”[15] (P128),获国家民委优秀成果二等奖;任副主编并具体负责组织撰写、修改统稿的《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既是教育部确定的“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又是对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和研究的、具有自身学术价值的专著。

金炳镐教授最早开展了民族理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设研究。于2001年12月开始主持有关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项目,主要有北京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项项目;教育部“中国百年民族理论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部委级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祖国观教育问题研究”项目;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建设“民族理论通论(修订版)”项目;国家民委和中央民族大学“十五”科研重点项目“我党第三代领导人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合格课程建设”项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课教改”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和建设,有的已在教学中发挥积极效应。除本人主讲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外,还有,编写的教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获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和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被多所院校采用,印行3万多册;担任副主编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民族类)和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6年自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教学大纲,获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应高校和学术界的要求,全文刊载于《民族理论研究》1989年第4期上。截止目前,他已编写、编辑(包括参编)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共12种320多万字。

作为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已在国内出版著作(包括合著)23部,国外出版著作2部。在国内发表论文250多篇,在国外发表论文30多篇。论著中获国家部委级、省市级奖16次(一等奖6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4次)、大学和省级研究机构奖13次。他长期担任中国民族理论学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召开全国性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17次,编辑出版《民族理论研究》(副主编)17年,承担和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各类课题22项。2002年,金炳镐教授组织召开了首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对促进全国民族理论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主持的“中国民族理论百年研究”等课题,也以其广阔的研究空间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标签:;  ;  ;  ;  ;  ;  ;  ;  

金炳浩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兼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与学科体系建设(上)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