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利[1]2002年在《海岸带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岸带由于其丰富的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海陆特性,成为人类活动最活跃和最集中的地域,在我国,海岸带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到了大量的破坏,海岸带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加强海岸带环境保护,国家开始海岸带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以探索经验。本文正是在对我国海岸带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及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岸带环境保护工作的指标体系,为我国海岸带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海岸带环境状况以及相应的模式、相关理论,并提出了一套海岸带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的评价体系后,对海岸带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功能进行了设计。
熊永柱[2]2006年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的接合部与过渡带,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模型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和调控实践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海岸带尤其是广东省海岸带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进程快速,社会经济开发的需求不断扩大,而生态环境则日渐脆弱,迫切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和调控。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环境与可持续展理论、经济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与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模型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构建了一套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的3层结构、包含32个具体的统计监测指标构成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由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3个评价指数组成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阐述了海岸带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的概念和数学模型,设计了5个级别的评价标准和判别图谱。(2)在对广东省海岸带环境、经济和社会叁个子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广东省海岸带以及14个地市的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指数整体上都保持上升的趋势,但是发展进程和地区分布差异明显。②从发展进程来看,综合协调度已经从很弱(Ⅴ)的协调状态进入到较弱(Ⅳ)的状态;可持续性已经摆脱了较弱(Ⅳ)的可持续状态,进入到中等(Ⅲ)的可持续状态;由于受海岸带综合协调度相对较弱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度在整体上仍处于较弱(Ⅳ)的状态。③从空间上看,粤中的广州、深圳和珠海等3个地市的综合协调度、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指数10年来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东西两翼的汕头、汕尾、潮州、揭阳、湛江、茂名和阳江7市则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呈现中部高两翼低的格局。④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海岸带地区14个地市表现为较弱可持续发展和中等可持续发展两种模式,整体实现较强(Ⅱ级)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还任重道远。(3)初步探讨了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GDCZSD-DSS)的技术框架,提出了基于B/S和C/S混合的3层体系结构、6大功能模块的软件框架。并阐述了系统构建所涉及的四大关键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元数据技术、空间数据仓库技术、决策支持模型与方法等在系统构建中的重要作用。(4)对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以提高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战略方针和到2020年达到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战略目标,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该战略目标的七大对策措施。该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广东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其它省市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洪伟东[3]2017年在《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文中指出海洋经济是以一定的海洋地理空间(包括海岸带)为基础,依托海洋资源与环境而形成的产业经济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海洋经济本质上属于特定资源、环境条件的区域经济范畴,即海岸带经济。海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海洋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较严重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人口不断向海岸带集聚,我国逐渐形成了以环渤海、长叁角和珠叁角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同时,污染海域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及珠江口等近岸海域,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与污染海域空间高度耦合。如何科学地评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加全面地认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空间差异的真实情况,应当成为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紧紧抓住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本质属性,尝试运用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和生态经济叁大理论,深入总结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理论发展及技术演进趋势,形成了系统化的区域海洋经济分析和评估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选择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广东省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展了基于空间格网的海洋生态经济核算及区域空间差异和动态演化分析,最终提出了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区划方案及对策建议,为海洋管理及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首先,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概念及其发展脉络的分析,尝试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围绕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本质和内涵,将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分析,即海洋生态经济是由海洋生态、海洋经济与海洋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特殊复合系统。其中,海洋生态子系统由海洋自然资源与环境构成,其功能是为海洋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活动提供支撑、容纳、缓冲、净化等服务;海洋经济子系统以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其功能是实现各类海洋资源物质从分散向集中运转、能量由低效到高效聚集、信息自低序向高序反馈、价值由低质到高质积累;海洋社会子系统以人为核心,其功能是向海洋经济子系统提供劳力与智力支持。海洋生态经济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特征,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海洋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必须遵循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承载能力,才能达成整个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研究基础来看,目前,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框架已基本成型,但对核算、评估及发展对策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文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及实践,通过对海洋生产总值(gop)和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绿色gop)核算内容的合理拓展与核算方法的有效优化,形成了更具实操性、能更好地反映海洋生态价值(由海洋资源环境成本和海洋生态调节收益两部分构成)的海洋生态经济核算方法体系。有效结合gis和遥感技术,建立了基于空间格网的海洋生态经济核算方法,即将传统行政区划单元内的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资源环境成本、海洋生态调节收益数据合理分布到一定的空间格网内,构建空间数据库。通过对每一个单元格网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数据的迭加分析,更加精细化地实现整个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可视化表达,更加准确地透视区域海洋生态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为科学实施海洋生态经济区划,制定差异化的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对策提供决策支撑。其次,本文将广东省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渔网(fishnet)工具生成5km×5km网格,并按照深圳市海陆空间边界进行剪裁,形成了对深圳市海陆空间全覆盖的158个空间格网。将涉及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各类统计数据、普查数据进行格网化处理和空间迭加分析,得到了2011-2015年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深圳市2011-2015年各区的海洋生态经济数据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深圳市全局moran’si值均在0.10-0.17范围内变化,表明深圳市区域海洋生态经济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呈现空间集聚现象,也就是说具有相对较高生态经济水平的地区在空间上互相邻接聚集,相对较低水平的地区在空向上相互靠近,且五年中总体空间集聚格局变化不大。此外,通过空间联系的局部指标(lisa)进一步分析发现,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主要集聚在福田-罗湖、南山蛇口两个核心地带,形成双中心、多次级中心的空间格局,东部盐田区和大鹏新区等区布局少量企业,整体集聚程度较低;全市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且倾向于集聚于南部离岸线较近的地区,随着向北内陆区域延伸,海洋生态经济的集聚程度迅速下降。最后,根据空间格网的分析结果,通过对同类海洋生态经济空间格网进行归并,将深圳市划分为珠江口海洋生态经济限制发展区、深圳湾海洋生态经济优化调整区、大鹏湾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区和大亚湾海洋生态经济储备保护区四个类型的海洋生态经济区划,形成差异化的海洋生态经济空间发展策略。从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加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海岸带和临海区域空间管制以及制定差异化的海洋立体空间开发利用导向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叶观琼[4]2012年在《泉州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海岸带综合管理(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ICM)是推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手段之一,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开展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中国自80年代初引入海岸带综合管理概念以来,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管理工作,目前有10多个海岸带城市正在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示范区工作。随着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评估,及时调整管理框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有关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评估与及其相关研究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与方法。泉州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典型的海岸带城市之一。该市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海岸带资源丰富,但存在较为严重的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为减轻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积极应对海岸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自2005年起,泉州市与其他9个海岸带城市一起开展了海岸带综合管理平行示范区项目,对该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分析,可为泉州市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并以泉州市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ICM管治、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对该市2004-2010年期间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进行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国内外海岸带相关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结合中国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特点,应用综合指标框架,构建区域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评估叁层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叁层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其中目标层包括ICM管治、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3个子系统,下设9个准则层,34个具体指标。(2)泉州市ICM管治绩效逐年增长。层次分析法结果表明,ICM管治绩效逐年增长,平均增长速率23.6%,但绩效尚属于一般,各个管理要素有待进一步改善。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ICM管治绩效逐年增长,其中2005-2009年期间可界定为海岸带综合管理发展初期,2009年开始管治能力有较大改善,已具备较强的管治能力。(3)泉州市海岸带生态环境状态有所改善。层次分析法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7.6%,泉州市近岸海域整体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系统状况良好,2006-2007年改善最为明显,水质、物种多样性、红树林面积都有明显增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2005年得分低于2004年,主要原因是由于底栖物种数量的下降。(4)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层次分析法结果表明,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数逐年增长,平均增长速率46.0%,但海岸带灾害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主成分分析法结果与层次分析法结果基本一致,每年社会经济发展得分增长幅度较为稳定,呈现可持续态势。(5)在综合管理绩效评估中,层次分析法结果表明,泉州市2004-2010年期间,综合绩效平均年增长率18%。2004-2006年期间,综合绩效一般,社会经济和ICM管治绩效较差,2007-2010年绩效良好,各目标子系统绩效良好。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2004-2005年绩效较差,2006-2008绩效一般,2009-2010绩效良好。总体来看,泉州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逐年增长,但与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有一定距离。(6)根据评估结果,分析了泉州市海岸带综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ICM总体计划的缺失、适应性管理机制较弱、海陆统筹的管理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外部资金的注入等。建议依据绩效现状,提出实施下一阶段以生态系统管理为核心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并对管理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设计相应的监测网络。研究结果可为泉州市海岸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翠[5]2009年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岸带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海岸带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日益增大,资源衰竭、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海岸带管理模式已不能有效解决当前海岸带面临的突出问题。生态系统方法作为当今国内外海岸带管理的前沿与热点,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因此本文选择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开展了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研究,旨在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论基础,构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模式,并以胶州湾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在梳理国内外海岸带综合管理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产生、发展及存在问题,融汇研究得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方法理论、政策科学理论和流域分析方法理论,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2.根据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研究方法体系,由管理问题分析、管理目标确定、管理模型建立以及管理措施实施四部分组成,具体操作步骤为:研究范围界定、生态问题诊断、管理目标确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生态系统动力学模拟、管理策略优化和适应性管理机制。3.将海洋环境数值模型、灰色预测、层次分析和优化方法相结合,构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模型,由海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海岸带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策略优化模型叁个子模型组成。这些模型通过管理目标和参数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海岸带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机制的实施。4.根据胶州湾生态系统的特征,利用Arcgis软件合理划定了胶州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范围,由流域-河口-海湾叁部分组成。在变边界ECOM模型基础上,添加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型,研究胶州湾的水交换特征,得出填海造地活动明显削弱胶州湾的水交换能力。通过胶州湾海岸带水交换特征、环境质量状况、陆域生态系统的初步诊断分析,确定了胶州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目标。5.从陆域生态系统、海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管理调控系统四个方面建立了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25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988年、1995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胶州湾海岸带的生态系统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88-2007年胶州湾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调控能力的增强,下降趋势逐渐变缓,但总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6.根据建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15年为规划管理年,预测了胶州湾的入海污染负荷,模拟了胶州湾的营养盐和浮游植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015年胶州湾海域污染比2007年更加严重,湾中部以上区域的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胶州湾东北部和大沽河附近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均比较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污染物削减和总量控制措施。7.根据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和生态系统动力学模拟结果,提出了包括水污染总量控制、生态恢复与保护以及渔业生态系统管理在内的胶州湾海岸带综合管理策略。针对胶州湾东北部无机氮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建立了以方案总投资最少为目标,以环境容量和水质达标为约束条件的方案优化模型,得出在李村河和娄山河流域建立二级污水处理厂,墨水河流域实施中水回用的方案可以有效改善东北部的环境污染问题且总投资费用最小。8.针对胶州湾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综合管理现状,提出了建立胶州湾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和生态补偿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监督和保障海岸带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并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管理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胶州湾海岸带的生态监测计划,建立了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的适应性管理机制。
林强[6]2010年在《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国内江苏沿海、辽宁沿海、海峡西岸、黄河叁角洲等区域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而目前对蓝色经济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分散、不成体系的初始阶段。本文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的研究,意在为我国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本文在对国内外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相关研究成果汇总评述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层面探讨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问题,并对国际不同层次蓝色经济区规划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等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以此为参照,从发展基础、总体思路、空间布局、现代蓝色产业体系构建、政策和保障体系方面绘制了中国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地,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并以威海作为区域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典型研究样本,结合国际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律和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逻辑,对威海目前发展蓝色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其现阶段存在的若干瓶颈因素,从理念矫正、规划循环、产业深化、政策完善等方面对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政策支持要点做了探讨。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在全面检讨和比较各国海洋经济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多学科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二是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陆统筹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区框架,这是对以往海洋经济区发展理念的一个突破。叁是全面梳理有关蓝色经济相关问题的国际国内前沿文献,对蓝色经济的发展演化及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基础工作。论文的不足之处,由于各方在蓝色经济区范畴等问题上有诸多分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数据和资料收集困难,因此只能是探索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区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武静[7]2017年在《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在推行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开始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危机。海洋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海洋。伴随海洋开发的规模和强度越来越大,海洋生态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日益严重的海洋生态问题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如何实现开发和保护并举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实现人海和谐已成为共识。论文的研究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论述了生态文明、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义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描述了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评估2006-2013年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第五部分以澳大利亚和韩国为例,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典型国家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值得借鉴的经验;第六部分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和国外实践经验,对未来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七部分简单概括论文研究内容,并根据研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依据研究得出如下认识:(1)通过对广东省海洋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可以得知广东省在实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自然、社会条件,并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近海海水污染、开发过度、海洋环保投入不足、海洋意识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2)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了解到广东省2006-2013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已经初见成效,但评价指标体系中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生态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叁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3)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广东省海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与运用定量研究分析海洋建设绩效评价结果,在部分结论上基本是一致的,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定量分析又提高了定性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4)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论,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广东省发展实际,提出通过完善法制、规范政府职能、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海陆统筹生态修复、引导公众参与、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能够完善后续的发展。
程钰[8]2013年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推动下,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战后世界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引发了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近几十年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许多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土地退化、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环境公害、化学物质迁移、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呈现在公众面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经济高速增长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背后是人地关系的急剧恶化,其深层次的是哲学层面上对人地关系的不恰当认识,源自于发展观念的不合理,因此研究人地关系的演变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公众的资源环境需求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具有中国缩影之称的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典型区域。论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为主线,采取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比较和归纳论证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解析山东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时间演变过程和空间分异格局,选取生态脆弱型、海陆兼备型和资源导向型3种地域系统类型,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典型地域系统的人地矛盾问题辨析和定量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地系统优化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形成了以下结论:(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呈现研究区域多尺度、研究手段多样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但系统性综合研究、基础性研究是薄弱环节,因此加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人地关系向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转变是对人地关系理论与认知的深化,强调了人地系统的整体性概念,能够将系统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研究中,为人地关系的综合集成系统研究提供基础。(2)人地关系互动演化的曲线符合Logistic模型,在阻止因子s(0<s<r)和作用系数(0<<1)以及最大承载力K的条件下,人类活动强度在K/t r s至K/之间是维持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条件。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性要素,在索罗模型的基础上,推导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尾效。(3)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人类活动、需求结构、区际关系、区域发展环境、区域管治措施是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7个主要因素,其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基础,人文地理环境是系统演变内在动力,人类活动是系统演变直接动力,需求结构是系统演变间接动力,区际关系是系统演变外部动力,区域发展环境是系统演变推动力,区域管制措施是系统演变调控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内部作用、外部作用和整体作用机制。(4)1949年-至今时期内,山东省人地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相对协调阶段(1949-1978年)、矛盾凸显阶段(1979-2002年)、逐步协调阶段(2003年-至今)。山东省人地系统整体可持续性状态呈现部分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状态逐步改善,但资源环境约束性作用依然较强的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与需求矛盾持续突出成为制约山东省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因素。(5)定量测度山东省1991-2012年人类活动强度和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度和人类活动强度对资源环境水平的响应度,山东省1991-2012年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由0.410上升到0.819,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资源环境水平由0.736下降到0.537,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两者耦合度基本在0.959以上,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度由良好协调向高度协调演变。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响应具有对应性和连续性,始终表现出负响应特征,但胁迫效应幅度逐年缩小,回归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是造成响应度减小的最主要因素。(6)根据组合类型划分结果,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级市空间格局来看,威海、青岛属于高水平协调型,枣庄、滨州、潍坊和泰安属于中等水平协调类型,日照、临沂、东营、烟台和德州属于低水平协调型,淄博、莱芜和济宁属于不协调型,聊城和菏泽属于勉强协调型;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县级市空间格局来看,鲁东、鲁中和鲁北地区县市的协调类型相对较好,但鲁南、鲁西地区县市特别是菏泽和临沂地区县市协调类型相对较差,区域之间协调类型差异较大。(7)选取生态脆弱型、海陆兼备型和资源导向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作为典型分析案例,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淡水资源先天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是黄河叁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人地主要矛盾,区域中部和西翼开发过度,而区域东翼和中部部分县市区人地关系相对协调;渔业生产中的结构性和深层次矛盾突出、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淡水资源不足等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存在的主要人地矛盾,人地关系的可持续性正在由一般可持续性向强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流域环境问题严重等是西部隆起带人地主要矛盾,枣庄市人地系统的脆弱性基本介于0.208-0.377之间,属于较低强度的脆弱性水平。(8)在时间和空间角度下,人地关系研究的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促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断优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从“人”的生产力、需求力和调控力以及“地”的承载力、缓冲力和恢复力角度,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调控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地系统调控的区际协调机制以及适应性机制。在优化“人”与“地”之间相互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强化生态安全调控、优化“人”与“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对策。论文在内容安排上包括8个部分:(1)第一部分:导言。从国际、国内和山东省3个层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归纳总结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2)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梳理、总结与归纳国内外人地关系的相关研究特点与不足之处,展望总结人地关系的研究趋势。(3)第叁部分: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分析人地关系的相关理论依据,梳理判断人地关系、人地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4)第四部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阐释人地关系演变的状态,分析地域系统演变的影响因素,构建系统演变作用机制。(5)第五部分:山东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实证研究。划分山东省人地关系演变的阶段,综合评估山东省人地关系可持续性状态,解析山东省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和空间格局。(6)第六部分:典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矛盾解析与评估。辨析黄河叁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西部隆起带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综合评估研究区的人地关系可持续性状态。(7)第七部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路径。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优化调控的整体思路,从“人”与“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地”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空间结构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人地关系优化路径。(8)第八部分: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论文的全面回顾与逻辑概括,提炼总结论文的基本结论,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
欧玲[9]2013年在《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海岸带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这不仅是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忽略了自然规律,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缺乏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表现。针对于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海洋局2012年作出了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其领域不仅涉及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保护,还包括了海洋文化建设、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扩大到了文化建设层面,这是当前强力促进的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之一。文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涉及多学科交叉与综合运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海洋文化而言,亦是近年来才受到理论工作者和沿海省市逐渐重视的一个新课题,新实践,目前也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海洋生态文化问题是关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研究、总结,这方面国内学者已有一些探讨与研究。但总的还远远不能适应海洋生态文明之需。在理论研究方面,总体缺乏系统性。因此,分析研究海洋生态文化的内涵、发展历程、构建相应的评价分析方法,不仅对总结海洋文明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为现代海洋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为海洋生态文明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1)在大量参考现有文献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海洋文明成果,研究分析海洋生态文化在当前海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并初步对海洋生态文化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和探讨,简要分析海洋生态文化的特征。(2)尝试建立起海洋生态文化分析方法,以为海洋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3)选取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地区——厦门作为研究案例,运用海洋生态文化分析方法对案例城市当前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识别出其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促进厦门海洋生态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包括:(1)对海洋生态文化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即指人类在滨海地区实践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所形成的一切文化成果。海洋生态文化其本质是注重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文化,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对工业文明的依赖性、全球性以及历史传承性等特征。(2)初步建立起一套海洋生态文化分析方法,即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层面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行综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以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视野角度来认识、理解和审视当前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特征,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设对策。(3)初步提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构想,即海洋污染得到控制,海洋生态质量得到提升,滨海经济繁荣得到持续发展,文化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精神信仰得到认可,现代海洋生态意识得到培养,使滨海人民形成归属感、自豪感,以及可持续发展方向感。(4)运用海洋生态文化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厦门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叁类建设对策。第一类为完善“四要素”的不足。制度层面包括完善生态教育机制,个人、家庭、企业(民间团体)实践机制,消费机制,科研机制,以及完善管理性的保障机制。物质层面上要创新治理模式,明确治污重点,强化海洋生态景观建设,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开拓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并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精神层面上,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海洋生态文化节日、海洋生态文艺节目、创意海洋生态纪念品,制作厦门海洋生态纪录片,建立生态文学协会等。行为层面需加强厦泉漳同城化建设,突出国家海洋公园的协调发展模式,并结合完善的机制开展各类生态活动。第二类为打造“海洋生态之都”、“海洋文化之都”两大品牌。通过调动社会各届的力量与资源,来实践实践厦门滨海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海港文化传承、以及现化海洋产业发展,以丰厚厦门的海洋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的魅力。第叁类为科学编制“海洋生态文化的百年建设”计划,形成厦门长远发展目标,实现海洋生态文化的传承。
彭超[10]2005年在《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它标志着世界海洋新秩序的诞生,在新的世纪里,海洋事务越来越国际化。岛屿制度作为国际海洋法中一项重要制度,是《公约》的重要内容,它明确地规定了岛屿的定义,以及在海域划界中的法律地位与作用,并且在国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海岛巨大的经济、军事、科学和生态等价值使得对海岛管理的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等意义!国际上,岛屿国家以及海洋强国对海岛的研究都十分重视。我国海岛陆地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尽管岛陆面积不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但其海域范围却控制了我国相当陆域面积叁分之一,约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对于有人居住的海岛,其数量尽管只占全部海岛数的6%,面积却占了海岛面积的98%!因此,就非常必要加强对海岛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岛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从总体上看,与国外发达地区海岛开发相比,我国海岛开发、保护和利用还很不够。海岛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二海岸带,在其开发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海岛地区如何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海洋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海岛经济的发展,并以“海岛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吸取国内外有关海岛研究的成果,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为目标,对我国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探索和研究,尤其对海岛经济的总体发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对海岛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海岛经济属于资源型经济,在我国,渔业通常是海岛的支柱产业,此外,还有一些富有海岛特色的工业,如海岛水、电力工业,以及发展迅速的海岛旅游业等。本文从现有主要海岛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入手,并着重对山东长岛的发展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由此,提出应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各个层面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减少海岛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海岛主导产业的渔业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它的重点产业链,即:捕捞业、海水养殖、水产加工,对它们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指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这些密切相关的行业合理的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协
参考文献:
[1]. 海岸带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研究[D]. 骆利. 河北工业大学. 2002
[2].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熊永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3]. 深圳市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研究[D]. 洪伟东. 吉林大学. 2017
[4]. 泉州市海岸带综合管理绩效评估研究[D]. 叶观琼. 厦门大学. 2012
[5].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研究[D]. 王翠.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6].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 林强. 青岛大学. 2010
[7]. 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D]. 武静. 广东海洋大学. 2017
[8].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与优化研究[D]. 程钰.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9]. 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初探[D]. 欧玲. 国家海洋局第叁海洋研究所. 2013
[10]. 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初探[D]. 彭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人地关系论文; 蓝色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海洋强国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