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灵感思维发展简史论文

论中国灵感思维发展简史论文

论中国灵感思维发展简史

刘忻怡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摘 要】 灵感思维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都作为基本思维方式,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对于灵感思维的研究,从古至今算起来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本文将通过对灵感概念来源的考察和研究,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两个时期出现的多种灵感思维观进行比较和梳理。

【关键词】 灵感思维;发展简史

一、灵感思维的概念界定

(一)灵感的定义。所谓灵感,是人们在各类活动中,突然出现的具有一定创造力的思路,它是一种心灵的顿悟与开窍。但是灵感不被人的理智所控制,它经常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二)灵感思维的定义。灵感思维是在一定的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的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的思维方式。

1.2 研究方法 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的研究方法进行。试验前对患者的Hb及疾病情况(原发疾病、透析年龄、透析方式、透析频率、日常血压、干体重、白蛋白、营养状况、用药情况、作息情况)进行评估,且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依从性主要是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患者在临床药师的参与下,根据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及经济状况等个体化差异制定给药方案,并实施全程监管,定期深入血透室,在患者做血透时对患者进行随访以指导其合理用药和调整用药方案;并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Hb指标进行复查,同时向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及用药常识,并尽力消除其因长期患病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二、中国古代的“灵感”说

(一)对“灵感”现象的描述。较早时期出现“灵感”这个词是在曹植的《洛神赋》中,“于是洛神灵感焉,徒倚彷徨。”这里的灵感跟我们探讨的文艺创作中的“灵感”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意思是指受到了感动。而真正在文艺创作里开始使用“灵感”这一词的是陆机,他在《文赋》中所提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之不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想起”,这里就是对灵感现象的精彩描述。

在钻进机构抵达限幅机构预定位置时,对接锁合组件能够实现限幅机构与钻进机构的锁定,从而使得限幅机构与钻进机构进行随动,保证后续的钻取采样作业顺利进行。

我国古代文学里有很多作品并没有直接使用“灵感”这一词,它们多运用类似词语来描述这种“灵感”现象。这也是我国古代与西方在研究灵感时的不同之处。在我国古代对于“灵感”诗人用“兴会”、“顿悟”等等词来展现灵感现象。比如《诗经》中诗学“六艺”的“兴”,其本身是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但是这种“借物起兴”也可以看做是诗人在文学创作时灵感的乍现。与西方区别在于中国古代重人与物、心与物的感应;重于平日积累、所受所感。西方则重于神启、天赋、天性;重在梦幻来时的激发、偶然的机遇等。

(二)“神思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把灵感现象概括的更全面更有深度。有学者把神思理解为就是灵感来临或者获得灵感的时的文思。前人对于这一观点有过相关论述的则是胡经之先生,他认为“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兴会和灵感是属于深层体验的范畴,标志着由起兴感发到神思飞跃,最后达到的一种身心高度兴奋,精神、人格震动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神思可以理解为是以灵感为核心的深度审美体验。”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财,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就是在说灵感的产生需要后天多方面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得到;“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描述的就是灵感到来时受到外界的激发,从而进入到一种不自主的迷狂状态。

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到了用潜意思来解释灵感现象。郭沫若先生也提到“灵感在我看来是有的,而且也十分需要……因而在得了一种新观念而又积累的增强意识的集中度的那种现象。” 对于灵感的存在,已是一种无需讳言和不诤的事实。但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于研究“灵感”现象闭口不谈,成为了研究领域里的“禁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才掀起了新一轮研究灵感现象的浪潮。

三、中国近现代的灵感理论

(三)“性灵说”。《文心雕龙》中出现了“性灵”这一词,“两即生矣,性灵所钟,是谓三才。”在这里指的是人的聪明禀性,也可以把“性灵”看成是“灵性”。清代诗人袁枚曾建立过有关“性灵说”相对成熟的创作理论,他认为有性灵者更容易捕捉灵感,而想要捕捉灵感又必须要有灵才能解悟,再加上外界机缘下的激发,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他深入了研究主体自身的“性灵”与客观条件下的“灵性”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了灵感现象的研究。

其中,在我国提出灵感思维的众多学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科学家钱学森。他于1980年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提出“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能创造,不能突破的;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他认为要把灵感思感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并列放在一起。这也是第一次把灵感思维单独提出来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1981年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中,他又再次提出要把灵感思维拎出来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列,他说“灵感是又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是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我们要研究它,要创立一门灵感学。灵感实际上是潜意识的表现。”1984年8月7日至11日,钱学森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思维学学术讨论会。会上明确的提出建立“灵感思维学”。在钱学森教授的指导和不断推动下,对于灵感学和灵感思维的研究也开始逐渐活跃起来。

四、结语

至此,对灵感现象与灵感思维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也不难看出,灵感思维作为一门思维科学从古至今被众多科学家、诗人、学者印证了其存在的事实。灵感思维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作为一门思维科学指导人们的学习与工作。

3) 加强对执行机构仪表气源压力过滤减压阀的巡检力度,尽量避免因执行机构气缸压力不足导致阀门开关不到位的现象发生,并确保仪表空气的洁净与通畅,防止仪表气源压力不稳造成阀门开度调整不顺畅,增加调节时间,影响阀门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贺天忠.“神思”是灵感来临的文思—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A].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7):455-458.

[2]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A].杨扬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29集史科索引卷一[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250-251.

[3]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J].自然杂志,1981,(1):3-10.

中图分类号: B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9)20-0233-01

标签:;  ;  ;  

论中国灵感思维发展简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