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促进了人们的绿色生态理念的形成。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城市是自然和谐、经济高效和社会公平三者互惠共赢、完美融合的人类居住区形式,是城镇化运动中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必然结果。本文浅析浅谈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及其建议。
关键词:生态城市;景观构建;城市生态空间
引言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过度地强调各个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聚集与展现,不断地向自然索取,增加了城市周边生态系统的压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尤其是近十几年,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很多学者与专家研究的焦点与热点,也正以其全面、整体、持续、综合的服务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从整体对比来看,多为理论性研究,缺乏从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诸如某一特定空间的景观营造或具体的植物配置视角展开来研究分析生态景观城市建设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
1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的定义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生态城市是指社会中的人,通过对于自身与所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认知建立起的一种不同于前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将会综合考虑人文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关系,并以此为原则而提倡生产生活的新方式与新理念。而狭义的生态城市则是在城市设计中融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从而构筑一个生态的、宜居的、绿色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这样的人居环境将会是一个集合人文社会、经济生产与自然环境等多种要素相辅相成、协调共存,促进和谐系统和具有可持续性的人居生态系统的发展。
2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在很多不同的城市空间(如街道空间、滨水空间、企事业单位等)中,均采用传统制式化的“乔灌草藤”种植模式。并认为这种强调回归自然的多群落种植就是生态城市的理想建设模式。
2.2科技力量薄弱
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技术、生态建筑技术、绿色管理技术、生态适应技术、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等技术落后,导致了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能源利用、清洁能源应用、雨水和海水利用、水安全保障、环境治理等方面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撑;城市数据库建设不完善,不能够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进行城市地形、地貌的图形化处理,生态城市建设平台和管理系统的滞后,制约了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2.3特色景观构建不明显,容易出现千城一面的景观效果
由于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发展目标或急功近利等原因直接照搬或模仿其他城市的景观模式进行施工,没有或很少考虑地方性元素的挖掘与表现,因而只是景观元素的简单堆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建议
3.1针对不同空间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与景观营造
例如,有些空间(青年人活动聚集地)可采用大乔木密植的方式形成覆盖空间;而大型公共绿地可以建设成一种开放性的绿地特色空间景观模式,市民徜徉其中,可游、可赏、可品,甚至可以体验种植、养护及采摘的整个植物生长的一系列过程,将市民的体验实施立体化;再如,滨水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可采用“重地被、弱中层、强上木”的模式进行景观营造。此外,可利用滨水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在局部重要节点处种植些芳香类植物如薄荷、迷迭香、香叶天竺葵等。一方面可香气袭人,让游人舒心减缓压力,另一方面可减少水域周围蚊虫的数量,最大化地满足小孩与老人等特殊人群的需要。
3.2重视生态科技研发,强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
第一,发展绿色生态技术。在生态工业中引进秸杆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的沼气化利用技术、节灌与集水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农业适宜技术,既能兼顾资源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又能抑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在生态建筑中推广自然采光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外墙外窗或屋面楼面节能技术、低能耗照明技术(如使用动作感应器和LED、金卤灯和高压钠灯灯具)等建筑适宜技术,利用高科技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系统。第二,建立能源替代与利用研究中心。加强对太阳能和风能的研发,如安装光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和风力涡轮机和沼气隔离装置,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供电、供热,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推广新型能源与技术的研发,如可持续水资源使用、海水开发利用和污水再利用、农业薄膜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化工联接技术、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中水回用技术、引进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以及城市降水水文循坏的修复技术等,建立良好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第三,发挥新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征集民意、分析民情,通过图表、漫画或视频的形式,对工厂和商圈的布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为人们指明“绿色消费”的路径;同时,加强生态城市方面的科研队伍建设,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重视环保人才培养和环保技术开发,实现绿色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信息交流,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率。
3.3营造特色人文景观
特色人文景观空间的建构是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将形成城市的个性特点。通过景观的解构、重建等方式,让其有故事、有内涵、有联想、有记忆、有体验。尤其可结合当地古建筑特色与建筑空间特色等其他本土文化,进行相关特色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
3.4推进生态项目建设,将生态城市建设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
第一,推进能源利用项目。建立新型环保产业,通过对旧家电、废衣物、废玻璃、废纸箱等城市废弃物的分类分解、再资源化、焚烧等环节,实现废弃物的科学有效管理;开展绿色电源转换项目,通过实施电价补贴吸引居民使用绿色电力(如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带动环境友好型供电;建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在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中设立雨水收集系统,并通过导水管过滤或者自净过滤系统直接导入储水池储存,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第二,推进交通规划与道路改造项目。在交通规划方面,增加使用街道环形交叉口,减少交通信号灯的使用;建设绿色走廊,将公共空间用各种景观连接起来;推广共享单车,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交通方式。在道路改造方面,开展硬化路面的改造,铺设孔型透水砖地、有机质屑地、鹅卵石及碎石地等透水地面,打造“让水可以自由呼吸的城市雨花园。第三,推进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具有新型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的生态商业中心,比如在商业区建设各类能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剧院、艺术馆、水族馆、博物馆、观光风景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湿地区域建设诸如水源涵养、火山台地农业规划与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等相关生态功能区,培育生态湿地文化。结语
在城市化增长率迅速膨胀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问题,如何使城市化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营造节约、绿色的可持续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下世界城市化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6).
[2]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9).
论文作者:何长江,王聪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技术论文; 景观论文; 空间论文; 自然环境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