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胃息肉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的探讨论文_吕淑梅

关于胃息肉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的探讨论文_吕淑梅

吕淑梅

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医院 15082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息肉的临床表现并对其治疗方法。方法:整理收集我院接受治疗的579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其内镜报告、幽门杆菌和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这些患者中12例患者的息肉为于贲门、102例子位于胃底、112例患者位于胃体、其他的患者位于胃窦。结论:胃息肉大部分直径都小于1厘米,采用内镜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对于有胃镜禁忌的患者应该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对息肉予以切除。

关键词:胃息肉;治疗;病理

胃息肉主要是指胃粘膜的局部性病变,胃息肉原来是一种不容易被人察觉的疾病随着胃镜的使用,胃息肉的发现率越来越高,胃息肉病理类型与发生息肉的大小的关系极为密切并且有转为化胃癌的可能。从医学上讲胃息肉是一种癌前疾病,转变为癌症的可能性为12%左右,但是发生恶性癌变的可能性却只有1%左右。因此,对胃息肉的临床治疗及病理进行分析和探是非常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的资料是来本院做胃镜的1548例患者中其中被确诊为胃息肉的57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8人,占患者人数的2.1%,女性患者为411人,站患者人数的5.5%。男女比例基本上是1∶2.45。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7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为64.7岁。病程的长短也各不一样,有的在半年左右有的在20年左右。其中单发病例542例,多发病例37例,在这579例患者中其中复发的有20例。

本组中由体检发现的患者35例,其他的544例患者全部是由于顽固性上腹部症状久治不愈而进行胃镜检查发现的,之前从来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抗幽门杆菌治疗。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上腹不适、泛酸烧心、暖气恶心、消化道出血、胸骨后疼痛、纳差乏力、哽咽下咽困难还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为胃底贲门部息肉。

1.2 方法分析:

本次检查使用的器材有OLMPUS-260胃镜、高频电发生器、活检钳、电凝切圈套器及异物钳。内镜医师使用胃镜对患者的食管、胃底、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对胃息肉的大小、形态、个数和部位进行检查。病理检查:绝大部分息肉活检或摘除的都需要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标本检查之后送往本医院病理科进行常规的石蜡切片检查,然后由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生对这些病理进行分类。幽门杆菌的检查方法:将胃粘膜活检组织的标本固定,之后再进行脱水和石蜡包理、切片、特殊染色组织学染色、镜下观察。然后再根据幽门杆菌的形态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这样可以直接观察胃粘膜表面的幽门杆菌定植状况。

1.3 统计检验分析: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小于0.05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小于0.01为差异非常具有统计显著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所有患者中单发患者为74%,多发患者为26%。这些患者中有12例患者的息肉为于贲门、102例子位于胃底、112例患者位于胃体、其他的患者位于胃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息肉的大小小于0.5厘米的有203位患者、0.5-1.0厘米之间的患者为98例、1.1-2.0厘米之间的患者为63例子,其他的患者均大于2.0厘米。多数患者的胃息肉呈现圆形或半圆隆起形,边界非常清晰、息肉的表面光滑而且平整。不过也有的息肉表面充血糜烂因而呈现出红色,质地非常柔软。还有极少数息肉呈现出菜花状或分叶状分布。

2.2 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不同的病理类型的息肉的分布是不相同的,结构瘤性的息肉在本次研究中极少出现。炎性和增生性的胃息肉多分布在胃窦,而胃底出现的息肉多为胃底腺性息肉。

2.3 H.pylori 检测结果:

所有这些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了腺性息肉其中三例呈现阳性,7例胃底部息肉患者中1例出现阳性。40例增生性息肉患者中11例患者出现了阳性,120例炎性息肉患者中24例子出现阳性。本次检验采用卡方分析对不同病理类型的H.pylori 的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结果为卡方为1.29,P>0.05,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息肉的治疗与复发:

本次研究中多数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息肉治疗方法治疗,手术之后2周之内采用常规抗酸性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并发症。3例胃息肉患者进行了胃部分切除,这些患者的息肉均为直径大于1.5厘米的息肉,并且有1例患者经过超声内镜检验出现了息肉侵犯粘膜下层的现象。

由于胃息肉患者来自不同的地方难以对其进行直接定期的胃镜复查,通过间接和询问的方式来对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分析发现,这些患者中仅仅有5例患者出现了复发因而复发率极低。这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的息肉的为炎性息肉、1例为增生性息肉,并且都没有出现癌变的症状。

3 讨论

胃息肉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左右,胃息肉可以发生在胃部的任何部分,本次研究中发现炎性、增性以及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其次是胃体,而胃底腺性息肉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常多发。一般情况下胃息肉的直径都小于1厘米。息肉本身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但是如果患者的胃部有其他疾病就非常容易引起息肉糜烂甚至出现贫血。位于幽门部的息肉,非常有可能通过幽门管道到达十二指肠,引起幽门梗阻,如果生长在贲门附近时可引起吞咽困难。

本次研究中发现的症状与国外报道的症状略有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取活检的深度的差异,如果活检组织过于浅,则可能显示出增生性的息肉而不会出现炎性息肉。第二,国外有些文献报道是根据息肉在电切后的病理进行归类的,因而这样息肉中的活检钳很容易被忽视。第三,也可能存在种族差异。增生性息肉一般发生在胃粘膜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并且增生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腺瘤性息肉相对少见,占所有胃息肉的 5%,在本研究中占5.84%。腺瘤性息肉被视为癌疾病,其癌变率与病理类型、大小等相关。根据病形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混合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居恶变首位。对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 H.pylori 感染率进分析,P >0.05。虽然无统计学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采用的样本太少,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关注这方面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于胃息肉的处理,目前医学界还没有统一标准。不过一般的治疗都是先对患的病情进行观察,然后根据病情的程度采用钳夹活检术因取得的组织较少或漏取病变部位,但是基于钳夹活检术采取的相应治疗不一定可靠。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如果患者有胃镜下治疗的禁忌的情况应该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即予以息肉切除。

参考文献:

[1]张亚历.不同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粘膜炎症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18(3):158

[2]余传定.109 例老年人胃息肉分析[J].胃肠病学,2011,5(1):61

[3]陈宝雯.胃息肉与幽门螺旋杆菌[J].中国内镜杂志,2010,(3):53

论文作者:吕淑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关于胃息肉临床治疗及病理分析的探讨论文_吕淑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