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实现对教师的专业引领——以观课议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如何实现论文,校长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校长观课,该不该?
至今仍有一些校长认为观课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校长究竟该不该观课,把观课当可做可不做的小事还是非做不可且必须做好的大事?答案是由校长的角色和职责决定的。关于校长角色,曾有很多观点,如“校长是学校经营者”,对应的职责是为学校争创更高利润;又如“校长是外交活动家”,对应的是对外、对上协调的职责,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人、财、物资源。无可厚非,这些都是校长分内职责,但并不是主要,更不是全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讲话倡导“教育家办学”,最有可能和最应该成为“教育家”的不是大学或科研部门教授,不是一线教师,而是校长。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持的正确观点是:校长不但要观课议课和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将此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好。惟其如此,才能不辜负民族和人民对我们“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希冀。
二、校长观课,关注什么?
观课议课是学校常规工作,一线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分管副校长、校长,都经常观课议课。校长的观课与其他人有何不同?一线教师和教研组长更多关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效;教导主任、分管副校长更多关注的是课堂管理和教师行为是否规范;校长应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是否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教学理念是否契合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比如,某校学校精神是“善思笃行,自我更新”,办学理念是“培养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在观课时,就应有意识地观察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是否在学习、工作中体现了善于思考、坚定行动,不断创新的学校精神。校长如果能用办学思想引领全校工作,就能凝聚人心,办好学校。
三、校长观课,如何选择对象?
学校规模、教师数量、师资结构的不同,对校长选择观课对象影响颇大。校长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工作习惯,有计划有地系统安排观课计划。
以某校为例,24个教学班。每节课都有24位老师上课,选择谁?随机或者随意的选择并不可取,校长应该采取“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原则。在“面”上,校长要关注全体各个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一年至少应该听完一轮。在“点”上,校长观课要突出重点,即“两头”,一头是刚入职教师和教学综合能力较弱的教师,对这类教师要反复听,提出改进要求,每一次都要有进步,目的是促其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另一头是骨干、优秀和有潜力的教师,对这类教师要重点听试验、研究课,目的是鼓励他们改革创新,形成风格,成长为优师。这“两头”之外,是“沉默的大多数”,校长也要给予适当关注,防止掉队,为他们成长为优秀教师提供帮助。
四、校长观课,如何选择课型?
学校课堂,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常规课,约占总量90%;二是研究课,即基于问题解决的试验性课堂,比如学校承担的课题研究课,约占总量6%;三是公开课,比如汇报课,也可能是第二种课型的成果展示,这类课占比大约4%。常态课比重最大,学校教学质量与常规课堂质量关系密切,校长应主要关注;教研课代表教学改革的方向,校长应重点关注;公开课是一定平台的成果展示,校长的关注更多代表一种态度,之前的研讨过程已经重点关注和参与过,校长此时的观课议课倒成了不那么重要的“出席”了。一学期,我们不妨拿70%时间来看常态课,拿25%时间看研究课,拿5%时间看公开课。
五、校长观课,如何进行?
(一)观课前,如何准备?
1.预约观课。一些学校实行“推门观课”,即提前不打招呼的观课,这类观课有助于教师更加认真地备课和上课,但是也会造成“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教师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的现象。我更加倾向于“预约观课”,体现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也符合现代社会文明交往的原则。课堂毕竟属于学生和教师的时空场域,不请自到的“推门观课”虽然有质量监控的正当动机,但行为本身并不可取。
2.课前备课。校长观课,需要提前备课:了解该课程本学段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在本册和本学科中的地位,借助质量监测表,了解该班学生的综合学业质量;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教学策略等。力求在观课之前对课标、教材、学生情况、教学设计等都有全面综合把握,观课时,校长便可“胸有成竹、专心看戏。”预约型观课,也让校长备课有了时间保证。
(二)观课中,如何观察?
因为校长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所以观课时不必埋头不停笔记,可以解放双手,运用眼、耳、脑专注观察和思考,重点观察和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是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是科学,必须遵守其内在规律,比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教学相长”等。低段学生集中注意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是否考虑到少儿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直观、鲜艳的教学材料来吸引学生,是否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
2.教师是否有意建构“民主”、“自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师生、生生关系更融洽,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自主”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自主选择、自觉学习、自己负责”。“民主、自主”的课堂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是否体现学科特点和达成教学目标。“语文课要像语文课”,“思想品德课不能上成语文课”,就是对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价值的判断。一节课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是相对于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而言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科学确定、准确表述教学目标,避免泛泛而谈,关注学生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具体的行为变化。校长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回答、操作、测评统计等等,进行质性或者量性评价,判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三)观课后,如何议课?
一些人用“评课”这个概念,我更倾向于用“议课”的说法。“评”更多是“单向度,标准固定、强势对弱势”的言说行为,“议”更多是“双向度、标准灵动、多方平等”的交流行为。
1.议课,谁先说。如果让执教者先陈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再评述自己课后得失,有利于把握执教者的意图,消除误解。执教教师说课结束后,其他教师和校长可以分别谈自己观课所得。
2.校长议课,议什么。议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议过程,是否在精心预设中不失精彩的课堂生成;议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否得到真正的发展。
3.校长议课,怎么议。校长要尊重每一位教师,发现、欣赏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成绩说够,问题说透”,既要肯定教师的优点,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不能仅满足于提出问题,还要和教师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校长不能搞“一言堂”,要给教师表达的权利,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
六、校长,如何管理自己的观课?
目前的管理者观课,更多体现的是管理者对教师的监管和评价,忽略了教师对管理者的监管和评价。如果建立起管理者和教师之间观课、议课的“契约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督促管理者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促进学校教学和管理质量提高。校长可以制定学期观课计划,尝试与相关教师签订观课协议,协议内容不仅包括观课数量,还包括议课质量。如果校长没有履行协议,则由教师扣除校长相应考核分数。
综上所述,校长观课非小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为什么观、怎么观、怎么议、怎么管”等问题想清楚,再有计划、科学、有效地开展评议课活动,校长就能以高水平的观课议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唯其如此,校长才能实现“治学”“治校”双丰收,不断接近“教育家办学”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