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在教育中取得了新的成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成绩尤为突出。这门课程在小学已经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就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学会如何进行更好的提升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实效性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一、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内容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三、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1.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小鹏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地捡到了?第二节课,小鹏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其他几个,见小鹏“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这件事刨根究底,应怪我上一课时单纯地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遗症”。我借机教育孩子:请记住,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本学期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课五分钟了,学生小鑫还没有出现。原因似乎简单的可笑:即将上课,班长请大家进教室,小鑫不进,一位学生顺口说:“不进算了,少了你,咱班早得纪律红旗了!”小鑫一怒便跑下楼去。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找回小鑫后,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中“共享友爱阳光”单元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毕竟认知和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而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总之,通过不断的实践,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形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我相信,随着评价的实施和扩大,有价值的评价必将会给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张桂华 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8,(23)。
[2]李传洪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版),2015,(8)。
论文作者:张文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而非论文; 儿童论文; 小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