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钢筋焊接网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冷轧带肋钢筋推广会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丁颖[1](2018)在《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亟待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与紧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共同决定了住宅高层化、工业化这一发展方向。为完善我国高层住宅的技术体系、改变技术同质化倾向、改进原有粗放的管理模式,探索让普通民众乐于接受、适合国情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模式,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实地调查、结合建筑实例进行跨学科的探索,提出一套符合当前愿景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模式。论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外、国内高层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历程,研究设计与建造模式以及相关技术体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通过比较与分析,找出我国已有体系的不足,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面向建造的产品设计理论及整套标准化设计、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及既有研究成果,提出基于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新型建造模式理论,在当前钢筋混凝土现浇建造的四大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找出其不足并进行技术优化,探索新型现浇工业化建造方法,并提出构件三级工业化装配建造原理;此外,以BIM技术、物联网技术为技术支撑,进行BIM信息化协同平台搭建,提出构件分类和编码新方法,为设计—建造一体化协同工作提供技术保障。论文从设计与建造模式的角度出发,梳理了高层工业化住宅发展的技术脉络,提出了基于构件体系的、面向建造工业化的产品设计模式的整套设计方法论,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构建了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建造模式理论,提出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三级工业化装配原理,拓展了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提出设计—建造全过程协同的理论,并进行基于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支撑下信息化协同平台搭建,提出构件分类和构件编码的新方法,为我国实现住宅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马慧芳[2](2015)在《宁夏路桥集团钢筋集中加工配送成本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路桥梁的建设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重要部分之一,在钢筋的需求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我国传统的钢筋加工主要在施工现场进行,依靠人力来进行加工制作。这种加工方式具有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加工质量和时间进度难以控制、材料和能源浪费高、加工成本高、安全隐患多、占地大、噪音大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商品化钢筋集中加工及配送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将引发我国建筑物流的二次革命。对国内的钢材物流和建筑施工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服务模式。针对路桥施工企业在钢筋集中加工配送及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及优化两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作业成本法这一在机械制造业广泛应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一方面,计算钢筋集中加工配送的成本,解决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成本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为钢筋的集中加工及配送工作编制较为合理的成本管理及控制流程,对钢筋集中加工及配送进行成本优化研究。本文结合宁夏路桥集团中实际存在的路桥施工案例,通过分析宁夏路桥集团及其施工项目中存在的钢筋加工及配送问题,以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宁夏路桥集团的钢筋集中加工及配送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同时保证成本管理工作与其相适应,并共同促进。结合宁夏路桥钢筋集中加工配送应用实例---叶盛黄河桥项目,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该项目的钢筋集中加工及配送的成本管理工作中,通过使用作业成本法及传统成本管理法对宁夏路桥集团钢筋配送模式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选择更为优越的成本优化及管理方法。
王建国[3](2014)在《A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改进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的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建筑产品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日的提高。而影响建筑主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一旦主体结构或使用的材料出现质量问题,轻者建筑物和构筑物不能正常使用,严重则会危及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关乎工程质量的钢筋混凝土质量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考察了A建筑公司的现状,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分析了完工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是从具体问题出发,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各种原因。综合而言,除了在材料选用、配比、施工操作等方面造成钢筋混凝土建筑工程各种问题外,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责任心以及质量管理上缺失和不严格,也是重要原因。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本文继而提出了改进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对策措施,主要是从工程的设计、材料的选用、实验检验、公司的管理体系,质量的监督及公司员工等方面,详细制定了改进措施,确保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建设项目中达到高质量、低消耗、绿色环保的目标。
高德亮[4](2013)在《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传统的结构类型,其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对混凝土起约束作用的箍筋多采用带弯钩的双肢箍或复合箍,传统复合箍筋需要在施工现场加工,工序多而费时;另外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其箍筋弯钩直段长度要满足10d的规定,同时由于复合箍筋重叠部分多,这都将造成不必要的钢筋浪费;在箍筋体积配箍率较大的情况下,较多的弯钩也将给混凝土施工振捣带来很多麻烦等等,而焊接复合箍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传统复合箍筋的种种缺点,焊接复合箍筋不仅可以产业化生产,而且在节约钢筋用量和加快施工速度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以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震受力性能研究为目标,重点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别对4个内含电阻点焊十字形钢筋以及2个内含带有传统弯钩钢筋的混凝土立方体试块进行拉拔试验以研究焊点受力性能并与传统弯钩锚固强度进行对比;(2)对5个箍筋采用全电阻点焊焊接的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和3个采用传统带弯钩的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并进行抗震受力性能对比。通过试块的拉拔试验得出钢筋焊接后的焊点强度能够满足锚固受力要求。然后对8个钢筋混凝土短柱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和强度衰减等影响抗震性能的重要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研究了剪跨比、体积配箍率和轴压比对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的增大、配箍率的提高和轴压比的减小,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的耗能能力和延性等抗震性能变好;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相比于传统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其抗震受力性能各项指标基本一致,但是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剪承载力却明显高于普通短柱。本文最后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并考虑剪压区和纵筋销栓力对抗剪的贡献提出了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剪承载能力理论计算公式,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然后分析了轴压比、配箍率和剪跨比对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利用试验数据建立了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实用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与试验值对比吻合较好,可用于工程设计参考。
文济[5](2011)在《加速我国商品化钢筋加工配送势在必行》文中提出商品化钢筋工业化生产对提高建筑行业科技水平、延伸钢铁产业链的有着重要意义。裕丰企业集团在标准研究、管理平台、工艺流程、推广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何宇航[6](2010)在《桥梁事故灾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梁结构作为道路连接的重要设施在其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由于可变荷载以及各种偶然荷载的作用和影响,导致结构出现多种不同的损伤、缺陷、病害。这些不同程度的损伤、缺陷、病害严重影响了其使用性能,甚至造成结构承载能力的降低。市政桥梁是现代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些偶然灾害中受损,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加固维修将会对城市交通造成严重影响。本论文对桥梁的各类事故灾害进行了归纳及分析,从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事故发生的阶段、事故的严重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分类并结合实例对典型桥梁事故进行分析研究,是提高灾后桥梁加固技术的重要途径。事故灾害后,必须及时、科学的对受损构件进行损伤识别,合理的进行损伤评估,才能为桥梁的加固维修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制定合理的加固方案,切实恢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达到桥梁安全运营,路网通畅的目的。本文针对火灾、山体坠石、船撞等灾害后的特殊情况,从桥梁结构受力出发,研究分析桥梁检测评估的程序及内容。强调现场调查的必要性,引入火灾原因分析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原因的火灾形势,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的桥型及火灾后受损的不同部位和严重程度确定具体可行的加固方案,对火灾后混凝土剥落、钢筋锈蚀及构件开裂等灾后病害,从保证结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出发结合加固实例予以分析验证以期得到确实可行的火灾后桥梁的加固方案;同时提出山体坠石、船撞两种灾害后桥梁不同受力构件在裂缝宽度不同时的加固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加固前后计算,从而验证加固方法的可行性;最后综合三种灾后桥梁加固方法结合加固规范提出应用建议从而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李光耀[7](2008)在《承德钢铁有限公司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国内钢筋的生产消费中,高强度钢筋正处于大力推广应用阶段,已从大量使用低强度钢筋,逐步向高强度钢筋方向发展。面对2008年国际国内钢材市场的状况,我国的钢铁公司应当结合实际,开展高强度钢筋产品的开发。对于承德钢铁公司来说,则应当抓当前的时机,搞好高强度钢筋的开发。承德钢铁公司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道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使工艺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本篇论文通过对承德钢铁公司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的全面、系统分析,有利于企业明确行业发展状况、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对企业未来工作中,突出重点,增强竞争力,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类似企业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李大永[8](2006)在《大连市“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给大连市的建设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科技工作是整个建设事业的基础,建设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整个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平。 从总体上看,大连市建设行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建筑材料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建设事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规划和发展建设科技,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建设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本文总结了全国和大连市建设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建设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建设科技的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大连市政府在“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能意识,尽快建立健全建设科技创新体制,逐步形成建设行业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同时,本文确定了大连市政府“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一是要重点制定促进建设事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二是要以扩大引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三是要着重开展建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四是要以政务信息化工作和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建设为重点,推进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本文是在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和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对大连市建设科技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洪波[9](2005)在《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建筑结构工程中,为满足不同的功能和受力需要,根据材料特性形成复合受力构件或体系,也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一种新型复合结构体系。结构受力墙体是由二层或二层以上混凝土与其它材料复合而成,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墙体的混凝土中可以复合聚苯或其它保温板,形成承重保温墙,也可以使用夹芯砌体,形成各种受力复合墙。为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烧砖毁田的建筑节能问题,采用一种由二层钢筋混凝土中间夹芯聚苯保温板形成一体的复合承重混凝土墙,解决墙体保温性能,已成功地应用于多层和小高层住宅。复合网架板是复合墙的钢筋骨架,它由二层钢筋焊接网用斜插钢筋焊成空间构架,中间夹聚苯板,解决保温问题。这种空间钢筋骨架和混凝土边缘构件,使复合受力成为可能。本文研究了复合墙体结构的受力特点及计算理论,在进行了复合墙体结构的试验后。又对复合墙体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设计和施工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复合墙体结构造价低,不仅能应用于节能住宅建筑,同时可以应用在抗爆结构中,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问题。可以在混凝土边缘构件中组合型钢共同受力,进而降低施工难度,减少结构重量,提高建筑结构可靠性。
刘庆斌[10](2003)在《全国钢筋焊接网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冷轧带肋钢筋推广会在京召开》文中研究说明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钢筋焊接网生产及应用技术的发展,提高冷轧带肋钢筋的质量水平,加速钢筋焊接网和冷轧带肋钢筋的推广与普及应用,受建设部科技司和建筑用钢协调组秘书组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于2002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了钢筋焊接网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暨
二、全国钢筋焊接网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冷轧带肋钢筋推广会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钢筋焊接网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冷轧带肋钢筋推广会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宅的高层化和高层住宅的工业化趋势 |
1.1.2 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建筑设计与建造模式的反省与思考 |
1.1.3 我国住宅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1.1.4“唯预制装配式”工业化住宅的困惑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工业化 |
1.2.2 建筑工业化与住宅工业化 |
1.2.3 工业化住宅与装配式住宅 |
1.2.4 高层住宅 |
1.2.5 高层工业化住宅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1 住宅工业化的研究 |
1.3.2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研究 |
1.3.3 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问题提出 |
1.4.2 研究的目的 |
1.4.3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设计与建造模式的历史沿革及相关理论 |
2.1 国外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2.1.1 历史与社会背景 |
2.1.2 高层住宅工业化建造工艺的萌芽:1990s~2010s |
2.1.3 大量性与个性化:1940s~1960s |
2.1.4 体系化、通用化与多样化:1970s~1990s |
2.1.5 智能化与可持续:21 世纪 |
2.2 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2.2.1 历史与社会背景 |
2.2.2 高层住宅工业化技术的起步:1950s~1970s |
2.2.3 预制装配体系的的没落和现浇体系的兴起:1980s~1990s中期 |
2.2.4 预制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的复兴:1990s末期 ~2010s |
2.2.5 科学工业化模式的探索:2010s至今 |
2.2.6 香港与台湾地区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
2.3 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相关理论研究 |
2.3.1 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相关理论 |
2.3.2 高层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的材料分类 |
2.3.3 高层工业化住宅的结构体系 |
2.3.4 体系的专用与通用理论 |
2.4 对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技术策略的启示 |
2.4.1 总结与评述 |
2.4.2 对我国高层工业化住宅发展技术策略的启示 |
第三章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 |
3.1 建筑构件体系 |
3.1.1 建筑构件体系的定义 |
3.1.2 建立建筑构件体系的重要性 |
3.1.3 信息技术对建筑构件体系的影响 |
3.2 构件体系的分类原则 |
3.2.1 科学性和体系化原则 |
3.2.2 唯一性原则 |
3.2.3 等寿命周期的原则 |
3.2.4 建造流程为准的原则 |
3.2.5 重连接逻辑的原则 |
3.3 构件体系的分类方法与步骤 |
3.3.1 分类方法 |
3.3.2 分类步骤 |
3.4 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体系的分类 |
3.4.1 结构体系 |
3.4.2 外围护体系 |
3.4.3 内分隔体系 |
3.4.4 内装修体系 |
3.4.5 管线设备体系 |
3.5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 |
3.5.1 面向工业化建造的产品设计模式 |
3.5.2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原则 |
3.5.3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标准化设计方法 |
3.5.4 基于构件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四章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技术体系的高层工业化住宅建造模式 |
4.1 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 |
4.1.1 现浇工业化概念廓清 |
4.1.2 钢筋混凝土现浇技术的发展 |
4.1.3 既有现浇建造体系解读 |
4.1.4 当前建造体系的评述与启示 |
4.2 钢筋混凝土建造模式的四大技术体系 |
4.2.1 混凝土体系 |
4.2.2 模板体系 |
4.2.3 钢筋体系 |
4.2.4 脚手架体系 |
4.3 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建造的目标 |
4.3.1 充分发挥混合一体化材料特性 |
4.3.2 实现整体性与可靠性 |
4.3.3 追求经济性与适应性 |
4.3.4 现场化与工厂化的优化结合 |
4.4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高层工业化住宅建造技术体系架构 |
4.4.1 混凝土工厂化、商品化 |
4.4.2 结构体刚性钢筋笼生产工厂化、建造装配化 |
4.4.3 模架工具化、模板一体化 |
4.4.4 架子装备化 |
4.4.5 建造智慧化 |
4.5 基于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的高层工业化住宅构件的三级工业化装配建造 |
4.5.1 一级工业化装配——标准件的生产 |
4.5.2 二级工业化装配——组合件的生产 |
4.5.3 三级工业化装配——整体性连接 |
第五章 基于BIM信息化平台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协同 |
5.1 协同的概念及设计—建造协同的支撑技术 |
5.1.1 协同的概念 |
5.1.2 BIM技术概述 |
5.1.3 物联网与电子定位技术 |
5.2 设计—建造关联性的演化进程 |
5.2.1 远古时代:建造的本源 |
5.2.2 手工艺时代:原生同一 |
5.2.3 机械化时代:分化自治 |
5.2.4 工业化时代:趋向并行 |
5.2.5 信息化时代:数字协同 |
5.3 基于BIM的设计—建造协同目标与原则 |
5.3.1 协同目标 |
5.3.2 基于BIM的设计—建造协同原则 |
5.4 基于BIM的高层工业化住宅设计—建造协同平台搭建 |
5.4.1 构件库的创建步骤及其关键技术 |
5.4.2 基于构件体系的构件分类与编号 |
5.4.3 建筑构件的编码体系 |
5.4.4 信息创建的插件体系 |
5.4.5 建筑构件定位追踪体系 |
5.5 设计—建造协同工作内容 |
5.5.1 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
5.5.2 生产阶段工作内容 |
5.5.3 构件运输阶段工作内容 |
5.5.4 建造阶段工作内容 |
第六章 装配式刚性钢筋笼高层保障性住房设计与建造实践 |
6.1 项目概况及场地布局 |
6.1.1 项目概况 |
6.1.2 场地布局 |
6.2 高层保障性工业化住宅构件体系设计 |
6.2.1 结构体系设计 |
6.2.2 外围护体系设计 |
6.2.3 内分隔体系设计 |
6.2.4 内装修体系设计 |
6.2.5 管线设备体系设计 |
6.3 新型钢筋混凝土现浇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技术构成 |
6.4 构件的三级工业化装配式建造 |
6.4.1 工地工厂的准备 |
6.4.2 一级工业化装配:标准件工厂化生产 |
6.4.3 二级工业化装配:组合件现场化生产 |
6.4.4 三级工业化装配:构件工位上整体性连接 |
6.5 协同技术的运用 |
6.5.1 设计—建造协同实践 |
6.5.2 构件编码在项目中的应用 |
6.6 建造实践总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主要观点与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发展趋势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1 层保障房主要建造图纸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宁夏路桥集团钢筋集中加工配送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2.1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2.1.1 国内钢筋加工及配送发展现状 |
2.1.2 国内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 |
2.2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2.2.1 国外钢筋加工及配送发展现状 |
2.2.2 国外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作业成本法综述 |
3.1 物流配送成本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3.1.1 物流配送成本的概念 |
3.1.2 物流配送成本的影响因素 |
3.2 衡量物流配送成本的价值标准 |
3.3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
3.3.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
3.3.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
3.3.3 作业成本法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
3.4 作业成本法在路桥施工项目中运用的可行性 |
第四章 宁夏路桥集团现行钢筋加工配送模式问题分析 |
4.1 宁夏路桥集团简介 |
4.2 宁夏路桥集团钢筋加工配送模式现状分析 |
4.2.1 宁夏路桥现行钢筋加工配送模式工作流程 |
4.2.2 现行钢筋加工配送模式成本分析 |
4.2.3 现行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五章 宁夏路桥叶盛黄河桥项目钢筋配送成本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宁夏路桥叶盛黄河桥钢筋加工及配送成本统计 |
5.2.1 宁夏路桥叶盛黄河桥钢筋统计 |
5.2.2 传统型钢筋加工及配送成本统计 |
5.2.3 新型钢筋集中加工及配送成本统计 |
5.3 钢筋配送模式成本对比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A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工程质量的概述 |
2.1.1 工程质量概念及特性 |
2.1.2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优劣的判定基本原则 |
2.1.3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方法 |
2.2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相关标准 |
2.2.1 钢筋混凝土钢筋质量国家标准 |
2.2.2 钢筋混凝土用水泥、砂、粗骨料等材料质量国家标准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钢筋阻锈的研究 |
2.3.2 关于钢筋连接的研究 |
2.3.3 关于钢筋混凝土冻融的研究 |
2.3.4 关于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 |
2.3.5 关于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关于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 |
2.4.2 关于工程质量评估的研究 |
2.4.3 关于工程材料选用的研究 |
2.4.4 关于工程质量监督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 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现状 |
3.1 A 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工程简介 |
3.2 A 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
3.2.1 A 建筑公司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
3.2.2 A 建筑公司工程质量管理机构 |
3.2.3 A 建筑公司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流程 |
3.2.4 A 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分部工程的工程质量管理实施流程. |
3.3 A 建筑公司各级质量管理岗位职责 |
3.4 A 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 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
4.1 钢筋混凝土构件外观缺陷的原因 |
4.1.1 钢筋混凝土构件外观尺寸偏差的原因 |
4.1.2 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缺陷的原因 |
4.1.3 钢筋混凝土构件表层酥松脱落缺陷的原因 |
4.1.4 钢筋混凝土柱、墙“烂根”缺陷的原因 |
4.2 钢筋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的原因 |
4.2.1 钢筋混凝土梁、板、柱、墙开裂的原因 |
4.2.2 钢筋混凝土阳台构件开裂的原因 |
4.3 钢筋连接、绑扎问题和缺陷的原因 |
4.4 混凝土内部钢筋外露和锈蚀的原因 |
4.4.1 钢筋混凝土内部钢筋外露的原因 |
4.4.2 钢筋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的原因 |
4.5 施工缝处缝隙夹层缺陷的原因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A 建筑公司改进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
5.1 切实改进钢筋混凝土施工管理体系 |
5.2 努力改进和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
5.2.1 改进模板安装技术 |
5.2.2 改进钢筋加工及绑扎 |
5.2.3 改进混凝土的搅拌及运输 |
5.2.4 改进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养护 |
5.3 改进钢筋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 |
5.4 加强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机械的管理 |
5.5 提高钢筋混凝土工程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钢筋混凝土结构箍筋焊接技术的提出 |
1.1.3 箍筋焊接技术的工程优点 |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复合箍筋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箍筋焊接接头受力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 焊接复合箍筋焊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2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式 |
2.3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4 各组试件受力对比分析及结论 |
3 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目的 |
3.3 试验设计 |
3.3.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3.3.2 材料性能和试验参数 |
3.4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
3.5 试验测试方案 |
3.6 试验过程及破坏现象 |
3.6.1 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试验过程及破坏现象 |
3.6.2 传统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试验过程及破坏现象 |
3.7 试验结果分析 |
3.7.1 钢筋荷载-应变曲线 |
3.7.2 滞回曲线 |
3.7.3 骨架曲线 |
3.7.4 强度衰减 |
3.7.5 刚度退化 |
3.7.6 延性 |
3.7.7 耗能性能 |
3.7.8 短柱抗剪承载力 |
3.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剪承载力分析 |
4.1 概述 |
4.2 受拉区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受剪承载力计算 |
4.2.1 修正压力场理论的提出和意义 |
4.2.2 混凝土及钢筋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 |
4.2.3 混凝土应力协调关系 |
4.2.4 应变协调关系 |
4.2.5 受拉区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的受剪承载力 |
4.3 剪压区混凝土受剪承载力计算 |
4.3.1 剪压区合力和内力臂计算 |
4.3.2 截面中和轴高度计算 |
4.3.3 剪压区混凝土受剪承载力 |
4.4 纵筋受剪承载力计算 |
4.4.1 纵筋销栓力对抗剪的影响 |
4.4.2 钢筋销栓力产生机理和计算公式 |
4.5 理论公式计算及与试验结果比较 |
4.5.1 理论公式计算步骤 |
4.5.2 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 |
4.6 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剪承载力回归分析 |
4.6.1 轴压比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4.6.2 配箍率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4.6.3 剪跨比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4.6.4 混凝土强度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4.6.5 短柱抗剪承载力回归计算公式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专利申请 |
附录二: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附录三: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获奖情况 |
附录四: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桥梁事故灾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病害及灾害的概念 |
1.1.1 病害的概念 |
1.1.2 灾害的概念 |
1.2 我国现有桥梁的状况 |
1.3 桥梁加固技术研究的意义 |
1.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桥梁事故灾害分析 |
2.1 桥梁事故分类 |
2.1.1 桥梁事故基本原因 |
2.1.2 事故详细分类 |
2.1.3 基于损伤程度分类 |
2.1.4 其他分类方法 |
2.2 典型桥梁事故分析 |
2.2.1 施工阶段的典型事故 |
2.2.2 使用阶段的典型事故 |
2.2.3 拆除阶段的典型事故 |
2.2.4 典型事故分析的基本结论 |
2.3 桥梁事故统计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灾桥梁 |
3.1 概述 |
3.2 火灾后桥梁的检测与评估 |
3.2.1 火灾后现场检测工作内容及要点 |
3.2.2 小结 |
3.3 火灾后桥梁的加固技术与工艺要点 |
3.3.1 火灾后混凝土梁式桥的应急保通措施 |
3.3.2 主梁及墩台维修要点 |
3.3.3 主梁承载力补强加固要点 |
3.3.4 墩台承载力补强加固要点 |
3.3.5 支座更换要点 |
3.3.6 耐久性加固要点 |
3.4 工程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体坠石地质灾害桥梁 |
4.1 项目概况 |
4.2 山体坠石地质灾害桥梁检测、试验评定 |
4.2.1 检测目的 |
4.2.2 特殊检测的主要内容 |
4.2.3 特殊检查结果综述 |
4.2.4 桥梁病害情况 |
4.2.5 特殊检查结论 |
4.3 山体坠石地质灾害桥梁加固方案设计 |
4.3.1 桥梁加固内容及要点 |
4.3.2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病害及加固措施 |
4.3.3 主要材料 |
4.3.4 加固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
4.3.5 主要加固施工工艺及要点 |
4.3.6 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施工步骤 |
4.3.7 裂缝处理的加固方法及工艺 |
4.3.8 混凝土缺陷及外露钢筋处理 |
4.3.9 种植钢筋工艺 |
4.3.10 施工安全和注意事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梁防撞验算 |
5.1 项目概况 |
5.2 桥梁防撞验算 |
5.2.1 项目的目的及内容 |
5.2.2 原结构典型病害 |
5.2.3 结构验算分析 |
5.3 桥梁防撞及桩基加固设计 |
5.3.1 原结构现状 |
5.3.2 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承德钢铁有限公司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公司简介 |
1.3.2 高强度钢筋开发简介 |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
1.4.1 研究方案 |
1.4.2 研究难点 |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2. 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是我国钢材市场的发展趋势 |
2.1 我国钢材市场的现状分析 |
2.2 2008 年钢材市场发展趋势 |
2.3 开发高强度钢筋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法宝 |
3. 高强度钢筋的市场前景分析与发展趋势 |
3.1 国家新三级钢筋产品市场分析 |
3.2 400Mpa 新三级产品技术特点分析 |
3.3 400Mpa 新三级钢筋的市场现状 |
3.4 400Mpa 新三级钢筋的发展趋势 |
4. 主要的竞争产品分析 |
4.1 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4.1.1 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
4.1.2 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
4.2 公司面临的主要竞争状况 |
4.2.1 公司的竞争优势 |
4.2.2 公司的竞争劣势 |
4.3 市场份额变动的情况及趋势 |
4.4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的简要情况 |
5. 新产品开发分析 |
5.1 产品研究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
5.2 新Ⅲ级钢筋的投资分析 |
5.3 实例分析 |
5.3.1 400MPa 新Ⅲ级钢筋成本、价格、利润分析 |
5.3.2 项目推广应用的实施方案 |
5.3.3 发展战略规划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8)大连市“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建设科技规划概述 |
1.1 我国建设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
1.1.1 我国建设科技发展历史 |
1.1.2 我国建设科技发展现状 |
1.1.3 我国建设科技发展趋势及重点发展领域 |
1.2 发达国家政府在建设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
1.3 发展建设科技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1.3.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1.3.2 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1.3.3 建筑“四节”是建设科技规划的重中之重 |
1.4 大连市建设科技规划的范围和期限 |
1.4.1 建设科技涵盖的范畴 |
1.4.2 规划的空间范围 |
1.4.3 规划的时间期限 |
2 大连市建设科技发展状况分析 |
2.1 大连市概况 |
2.1.1 概述 |
2.1.2 自然条件 |
2.1.3 社会经济条件 |
2.1.4 大连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
2.2 “十五”期间大连市建设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
2.2.1 建设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
2.2.2 建设科技教育稳步推进 |
2.3 大连市建设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4 大连市建设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
3 大连市“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
3.1 建设科技发展总体思路 |
3.2 建设科技发展目标 |
4 大连市“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
4.1 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 |
4.2 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
4.3 加速新兴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
4.4 加强和改善建设教育工作 |
5 大连市“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重大专项 |
5.1 建筑业领域 |
5.2 水工业领域 |
5.3 供热领域 |
5.4 路灯管理领域 |
5.5 环卫领域 |
5.6 环保领域 |
6 大连市“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
6.1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
6.2 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6.3 贯彻实施建筑“四节”技术 |
6.5 广泛开展国内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
6.6 实施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行动计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节能省地型住宅 |
1.2 复合墙结构体系 |
1.3 常见住宅体系及新型建筑体系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复合结构试验研究 |
2.1 结构与试验模型 |
2.2 拟动力抗震试验和分析 |
2.3 结构承载力和受力分析 |
2.4 复合墙的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复合结构的设计研究 |
3.1 概念设计 |
3.2 设计方法 |
3.3 抗震分析 |
3.4 复合墙异型柱组合结构设计建议 |
第四章 复合结构的生产与施工研究 |
4.1 工厂化生产要求 |
4.2 施工及验收标准 |
4.3 构件检验方法 |
4.4 大流动性自密性混凝土要求 |
第五章 建筑结构体系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2 投资分析 |
5.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今后研究的课题 |
附录:新型复合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与获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国钢筋焊接网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冷轧带肋钢筋推广会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新型工业化住宅设计与建造模式研究[D]. 丁颖. 东南大学, 2018(05)
- [2]宁夏路桥集团钢筋集中加工配送成本优化研究[D]. 马慧芳.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3]A建筑公司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改进研究[D]. 王建国. 吉林大学, 2014(09)
- [4]焊接复合箍筋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高德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5]加速我国商品化钢筋加工配送势在必行[A]. 文济. 2011中国钢材加工配送技术学术研讨会文集, 2011
- [6]桥梁事故灾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研究[D]. 何宇航. 长安大学, 2010(03)
- [7]承德钢铁有限公司开发高强度钢筋项目的研究[D]. 李光耀.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8]大连市“十一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研究[D]. 李大永.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3)
- [9]新型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D]. 张洪波. 天津大学, 2005(02)
- [10]全国钢筋焊接网生产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冷轧带肋钢筋推广会在京召开[J]. 刘庆斌. 建设科技, 2003(01)
标签:钢筋混凝土论文; 工程质量事故论文; 冷轧带肋钢筋论文; 钢筋机械连接论文; 钢筋重量计算公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