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木生[1]2008年在《航站楼地域性创作研究》文中指出任何建筑均处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地域性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聚落与建筑形态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当时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技术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时间、空间的限定和不断发展、自我更新的特征。航站楼作为机场核心建筑,是最具现代化、全球化的类型建筑,不仅需要满足航运功能要求,同时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建筑的地域性作为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已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将各地区的地域自然文化环境融汇到现代化的机场航站楼设计当中,成为本文研究方向。论文第二章简述了地域性建筑,即地域性建筑的含义、地域主义流派,从而找出影响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叁大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技术环境,并指出地域性航站楼建筑的特征体现在与这叁大因素协调统一之中。第叁章分析了地域性航站楼设计特点,即从航站楼的功能和流程、空间设计与形态特征、结构选型和技术因素及航站楼设计发展趋势四方面展开分析。在对地域性建筑和地域性航站楼设计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四章运用建筑类型学、拓朴学、符号学、现象学、文脉学、生态学、装饰学的相关原理,结合实例探讨了航站楼地域性创作的相关知识:航站楼地域性的创作理念、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表现。论文第五章结合甘肃省四个航站楼地域性创作实践,阐述了航站楼地域性创作中如何将甘肃不同地域特征加以转化,并将其与现代化的航站楼建筑有机结合。论文第六章对航站楼地域性设计过程和结论进行总结。
文琳琪[2]2013年在《西北地区中小型航站楼的地域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机场作为我国重点建设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全面开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它为加快西北地区间的合作交流与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对于经济水平尚属低下的西北地区,加快机场这一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更显突出,但在快速建造的同时,往往欲速不达,建筑设计忽视地域特征,缺乏地方特色,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本课题将机场中最重要的建筑——航站楼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在西北地区这个特定区域的地域性创作原则与方法。本课题的第一章节绪论,以技术突进带来全球化为大背景,以我国民用航空业迅猛发展和西北地区机场建设的迫切现状为小背景,广泛搜集、整理及分析国内外航空港设计相关理论资料,对已成熟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于理论研究的空白点进行归纳总结,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界定研究范围和明确研究方法,同时构建论文的写作框架;第二章对当今主要的地域性研究理论进行研究,研究以对地域性思辨的态度进行,探讨建筑的地域性到底是什么,得出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但并非唯一属性的观点,进而对当今的地域性探究以包容的态度去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建筑的地域性设计不应当脱离建筑的功能类型,最终以航站楼为例论述地域性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说明地域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一方面得出航站楼建筑具有地域性的结论;第叁章对中小型航站楼边界进行界定,讨论什么是中小型航站楼,它的特征是什么样,最终研究了当今航站楼的主要设计倾向;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本章节以调研为主要论据,分析了西北地区中小型航站楼的地域性特征和共性的优缺点,最终提出适合西北地区中小型航站楼的地域性设计方法与展望;第五章节通过汉中城固机场的设计实践来验证本文的观点,以实际工程项目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赵坚[3]2004年在《航站楼设计的发展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航站楼建筑的设计发展动态为研究对象。航站楼建筑在各个历史阶段,受到当时的社会、技术、经济、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了形态的多样性。论文先从总体上探讨了航空港与城市之间的共生发展关系,然后从平面剖面设计以及功能组成上研究了航站楼单体设计的分步发展,之后从技术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对航站楼的内部外部空间所带来的影响。此外,论文还结合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从设计手法的多样性来探讨航站楼的发展反映的建筑流派。在论文的最后,总结航站楼设计的发展特点,提出未来的航站楼的建筑表现的展望。
武威[4]2011年在《机场航站楼设计及其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飞机安全性能的提高和大型化、高速化发展,世界民航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过去20年是我国航空业快速发展时期,全国航空旅客以平均每年18%的比率增长。进入21世纪后,为保证我国航空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对外开放,以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国家加大了对机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但总体上看,机场总量不足,体系结构和功能定位不尽合理等问题在我国仍然比较突出。面对这种机场航站楼发展机遇的挑战,本文以对比新疆航站楼设计案例为基础建构出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同时,又以此理论分析研究新疆地区航站楼设计特点,最后对新疆机场航站楼设计提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建议。围绕这一系列思路,论文做了以下研究:1.从机场选址及航站区规划的角度上,探讨机场的总体布局。2.全面分析航站楼的各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3.评析新疆地区典型的干支线机场航站楼案例。4.探讨可行的未来新疆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措施。
姚冉[5]2015年在《航站楼空间造型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航站楼,是一种独特的交通建筑。因其往往体量巨大、功能重要、造型独特,而成为各地的门户建筑。作为人类与飞机间的纽带,航站楼建筑设计对航空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常制约航站楼造型的因素有:构型因素、区位条件、文化氛围、工程可实施性等。航站楼建筑发展的历史近八十年,前人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对于其造型设计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绍和概括阶段。如今,随着空港事业的蓬勃发展,航站楼建筑被赋予的使命和寄予的期望也越来越多。所以笔者认为,作为航站楼建筑设计的从业者,有必要对这种地标性的交通建筑的造型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并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航站楼从规模上,可以划分为中小型、大型及枢纽级几个类别;从平面构型上,可以划分为前列式、指廊式、卫星厅式、转运车式及混合式几个类别;从工艺流程上,可以划分为一层式、一层半式、两层式及多层式几个类别。本文分别选取了各种分类里最具代表性的项目进行了举证和分析,以此来试图找寻一些普适性的设计入手方法。从而通过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一些航站楼造型设计的切入点和控制要点。本文首先对航站楼设计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并查阅了现有的重要资料集文献,对航站楼造型设计的理论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分析中外航站楼造型设计的典型案例,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分别从航站楼的建设规模、工艺流程、构型、组织流线、区位因素、地域主义风格及结构体系等方面剖析了当代航站楼造型设计的特点。不仅对以往航站楼造型设计手法进行了总结,还对未来航站楼造型设计趋势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笔者实际参与设计并中标的实际项目,将前文所提到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生动的应用演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核心环节:航站楼造型的主要限制因素、航站楼构型比选的原则,航站楼造型与建筑功能的巧妙结合,航站区规划的主要内容,人文因素及地域文化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科技水平进步对航站楼建筑造型的冲击,航站区周边交通及景观设计与航站楼单体造型如何巧妙结合。
李学[6]2010年在《中国当下交通建筑发展研究(1997年至今)》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大规模的交通项目在建设中。中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并且,由于社会进步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客运现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比如,交通建筑由过去容纳单一的运输工具的模式逐渐转向为融合多种交通方式的新型交通枢纽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交通建筑的设计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趋势。首先,文章对我国当下的交通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通过对1997年以来的交通建筑实例进行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分门别类的对各种类型的交通建筑进行分析总结,撷取最为典型的工程实例对其进行逐一的展开分析,并针对此十余年间的较为重要的关于交通建筑的学术研究进行梳理。在对当下交通建筑的发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我国交通建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交通建筑的发展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交通建筑的设计模式相应也要进行转变,指出了新形势下的交通建筑出现了新的特点。比如交通建筑和城市形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牵涉到交通和土地开发的一体化;交通建筑日益朝向枢纽化、综合化的方向转变;交通建筑和商业开发的关系愈加亲密;交通建筑由等候空间模式向通过空间模式转变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等等。
张文磊[7]2014年在《航站楼建筑结构表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民航产业的飞速增长,枢纽机场不断完善,出现了像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深圳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等为代表的一流机场,干、支线也同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支线机场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随着机场建设不断发展,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创作也进入多元化时代,许多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出现在了航站楼的设计过程当中。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高大、标志性,导致结构体系不尽合理、造价昂贵,因此,有必要从本体上对航站楼的结构表现进行研究。航站楼建筑结构表现的内容包括结构的力学原理、结构形式美的原则、结构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细部表现等,并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发生关系。论文通过对典型的航站楼建筑案例分析、相关理论研究,探讨结构表现在具体工程案例——沈阳t3航站楼中的应用。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几个部分。首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研究结构力学、结构形态学、结构表现等相关概念,为论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大量经典建筑实例,寻找航站楼建筑设计中结构表现方式方法与理论原则;重点分析具体工程案例的应用研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指明了航站楼建筑创作的态度,提出了当前背景下我国航站楼设计过程中可行的设计方法、原则,从而使研究成果对航站楼建筑实践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论文的创造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鉴于之前关于航站楼论文的研究侧重于宏观的介绍层面,本次论文研究对象为航站楼设计中的某一子系统,对于结构表现在航站楼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其次,论文重点分析了具体的工程案例:沈阳t3航站楼的设计过程,总结出当代航站楼建筑结构形状的表现特征、表现方法、创作原则和实现途径。
刘月超[8]2011年在《我国中小型航站楼空间形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日益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场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因借助于快捷、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为加快城市的合作交流与经济繁荣创造了发展契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阶段作为机场事业发展重点的干支线机场,其核心建筑——中小型航站楼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但目前中小型航站楼建筑的设计研究还属于比较薄弱的领域。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机遇的挑战,对这种特殊建筑类型设计理论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与概括,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文章对相关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对民航事业的发展概况及航空港的相关理论概括论述,筛选出基础数据;而后进一步研究分析我国支线机场相关理论,经以上论据基础,创新性的提出对“中小型航站楼”的定义界限;以此为基础进入核心论述章节,运用“建筑空间语言”等相关理论,创新性的区分中小型航站楼空间形态的属性,以功能性、组织引导性、人性化、形象性四个维度分别论述空间形态的设计手法与适应形式,以广泛的案例论证论点。在结合运用相关建筑理论及设计典例,分析和归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小型航站楼空间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概括。
房萍[9]2006年在《枢纽机场旅客航站综合体设计理论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来,随着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民用航空运输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各国的骨干航空公司开始通过枢纽机场来运作中枢航线结构,以高质量的航空网络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取得相对的垄断地位。枢纽机场作为航空公司中枢网络的核心,不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服务,也成为航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入21世纪,我国民航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枢纽机场作为世界航空运输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开始出现并成为未来机场建设的重点。其中,旅客航站综合体设计是枢纽机场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本文选择枢纽机场旅客航站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现有机场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比较分析的手法,研究枢纽机场旅客航站综合体的设计特点。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方法;第二章分析枢纽机场的形成及发展状况,介绍枢纽机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从集中反映枢纽机场旅客航站综合体特点的平面规划、流程组织、交通组织叁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其设计特点和要求;第四章是实例分析,介绍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新航站区及T2航站楼设计竞赛方案,进一步论证了前文得出的结论。
邓卫娟[10]2015年在《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航空业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通航航班量逐年递增,加大了对机场基础设施需求。随大规模机场建设的开展,能源消耗问题更加凸显。本文结合建筑节能基础的理论,着眼于航站楼建筑特点,对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进行研究。对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中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的热工性能计算部分不进行冗述,主要结合实例对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进行分析总结。首先通过分析建筑节能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作为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的理论基础,其次,参考国内外其他机场航站楼的建筑节能情况,结合航站楼建筑特点和使用功能需求,总结出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然后结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T3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工程案例以及工程的使用后评价情况,对T3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进行剖析,对设计、建设和使用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总结;基于以上分析和总结,最后本研究提出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的思考及发展方向和策略,即建筑节能设计应在节能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根据航站楼特点,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作为设计辅助手段,以科学能耗数据分析为中心,确定节能设计标准和目标,综合节能技术平衡设计,天人合一,中庸适度,将节能技术、生态材料与建筑表现相融合,加强建筑细节表达,提升室内环境质量,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航站楼地域性创作研究[D]. 吴木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 西北地区中小型航站楼的地域性设计研究[D]. 文琳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 航站楼设计的发展动态研究[D]. 赵坚. 天津大学. 2004
[4]. 机场航站楼设计及其案例分析[D]. 武威. 新疆大学. 2011
[5]. 航站楼空间造型设计研究与实践[D]. 姚冉. 天津大学. 2015
[6]. 中国当下交通建筑发展研究(1997年至今)[D]. 李学. 中国美术学院. 2010
[7]. 航站楼建筑结构表现研究[D]. 张文磊. 北京建筑大学. 2014
[8]. 我国中小型航站楼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 刘月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9]. 枢纽机场旅客航站综合体设计理论浅析[D]. 房萍. 天津大学. 2006
[10]. 航站楼建筑节能设计浅析[D]. 邓卫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