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主体,群众的文化水平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水平,人民群众的素质也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素质,加强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必经之路,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奠基石。因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势在必行。本文以此为基础,就群众的地位与作用、群众文明素质的要求以及在建设中如何提升群众文明素质等内容予以具体阐述,为新时期文化强市工作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群众;文明素质
一、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是当前文化建设的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先进文化与现代理念作为支持,更需要的是群众的高素质来维持。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不仅仅是单纯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一个城市好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对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一方面,追求天地人统一并将自然生态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努力做到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另一方面,包括古代中国在内的文明古国也确实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带来了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进而造成其经济衰落甚或文明式微。因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人类文明史所揭示的朴素真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则理应弘扬光大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生态文化传统。
(二)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与发展的基础,而恩格斯关于古希腊和近中东地区文明兴衰原因的辩证分析更是清晰表明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辩证关系。因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铭记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或生态文明理论。这是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然生态基础的理性认识。一直以来我们都颇为自豪地自称中国地大物博,但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也逐渐看清了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我们用了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附加代价的,事实上对于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一旦平均开来,我国的环境容量就显得非常有限,生态系统过于脆弱的不利状况并没有好转,甚至仍在一步步恶化。所以新时代只有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我国国家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三)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确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六项原则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生态文明建设会议。会议最大亮点和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四、如何深化群众生态文明素质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首先体现在倡导文明理念上,要在全社会培育起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框架下进行;其次,做好发展规划,让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同时,建立生态文明考核奖惩机制,做到有法可依,事前警示提醒,事中监察督促,事后制约惩戒,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给予鼓励与激励,对于损害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则予以制约与惩戒。另外,还要积极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传播,积极营造浓郁的区域生态文明氛围。高品位的区域生态文化不仅仅在美好的蓝图里,整个城市的历史文物、名胜景观、一草一木都应该让任何人一进该城市就能感受到一种文化气息。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在城市范围内物化、固化、使民众在城市范围内随处可见楹联、碑拓、名人画像和名言名句,为群众的工作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二)群众的主体作用
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群众生态文明素养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
1.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可以是公益广告、新闻报道、活动资料教育、文艺演出与展览宣传等,让“保护生态为荣,破坏生态为耻”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多举办群众性环保参与活动,增强重大环境纪念日宣传活动的群众参与性,把社会公众广泛发动起来。
2.增加民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以前民众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时,一般只有到环保部门实名举报、打环保电话等传统办法,但传统办法不仅耗时费力,难以操作,民众也担心因“多管闲事”而被报复。因此,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对民众的保护,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很有必要。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引进新的参与路径如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快手等APP平台,直接上传实地照片、生态视频等,既简化了民众的参与手续,网络匿名制也可以减少民众的顾虑。
3.要推进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所谓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都可以自己的名义,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要将公众日趋增长的环境权益要求,纳入规范有序的管理。
结语:
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过程,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2013(17):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9.
[3]王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2008.
论文作者:霍镜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