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研究论文_张远

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研究论文_张远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性”逐渐由隐晦的、人们闭口不谈的概念演变为外显的,充满噱头的话题。在所有谈性的群体中,大学生受到极高的关注度。当代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同时在大学校园中锐意开放,形成了独特的性观念。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许多不符合其身份的性行为,这引起了社会和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性观念现状如何,它是否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以及何为正确的大学生性观念,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都是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性观念;性观念树立机制

一、背景

我国的性观念历史上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传统的“唯生殖论”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女性物化为生育儿女,传宗接代的器具。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依附于男性,在“性”这一领域对男性极其放纵而对女性极其约束。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时国民受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性行为被赋予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意义,此时的性观念失去了个人的主体性,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性与任务性,整个社会的文化也处于“无性文化”的氛围中。

改革开放之后,国人受到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逐渐开始关注性行为的自我体验,同时又一定程度地受到传统性道德观念的约束,认为不该放纵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总之是一个矛盾的状态。

现阶段大学生受教育水平高,对各种信息的收集与提炼能力和对各种文化的接受能力强,这使得大学生在性观念的形成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同时他们阅历尚浅,因此对自身的性观念是否正确没有清楚的认识。如今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了大学生在公开场合不当的言论,看到了大学生失态的举止甚至不良性行为的案例。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找出他们既有观念的影响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性观念的相关组织机构提供依据,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二、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对性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大学生性观念及行为表现研究、性观念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1)大学生性观念变化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教授潘绥铭、杨蕊在2004年出版了《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该调查对1991年到2001年十年间我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性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该调查从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家庭背景、自我评价、性爱观念、异性交往程度、恋爱程度、制约性行为的因素、预防艾滋病的水平、对性教育的需求、性骚扰状况、同性性行为、独自性行为、人际性行为、性交易情况十四个方面收集资料并分析,揭示了十年间大学生性观念的状况及变化(潘绥铭、杨蕊,2004)。

叶丽红在《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总体表现乐观,开放但未偏离。但她在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同时,涌入一些低级庸俗腐朽的性文化,如性自由,性解放等”(叶丽红、骆伯巍、高亚贞,2004)。

代昕节通过对江剑平等人研究结果的总结,发现性观念的变化远比性行为本身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现代性观念的形成会大幅度削弱原有的道德观念,这便为一些婚前或婚外性行为奠定了心理基础,或将导致此类事件的增加,甚至出现性关系的混乱。相反,庄开明、黄燕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十之八九对婚外情、多个性伴侣等违背性道德的现象持反对态度,这说明传统的性道德观对于学生的性观念依然具有很大的束缚力,这不是大学生短期内能够挣脱的东西。(代昕节,2013;庄开明、黄燕,2002)

(2)大学生性观念成因及影响因素

性观念实际上也是人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大学生的性观念无疑是个人形成于家庭、学校、社会之中。孙建萍、孙建红的研究细化了这些环境中的因素,他们对河北省的6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是男生还是女生、来自什么地方、在大学里度过了多长时间、进修的什么专业,其性观念及性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他们认为应该针对不同对象进行阶段性性教育和重点教育(孙建萍、孙建红,2006)。

在这一课题下,刘露则认为大学生的性观念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并不受性别、年级、分科、地域、家庭等因素影响。主要原因为:第一,家庭氛围、教育制度、媒体信息这些重要的形象因素在同一时代下大同小异,因此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处于同样的状态;第二,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意识,这使得他们在性观念取向上会趋于更为自主与宽容,无论一个学生是何性别,出身何处,这并不影响他身处校园时受到独立自主精神的熏陶从而进行判断;第三,大学生们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塑造了宿舍文化、校园文化等亚文化圈,学生们在这种高同质性的环境下进行互动,很容易形成高同质性的观念(刘露,2006)。

此外,张婷、饶夏认为家庭与社会塑造的贞操观对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很大(张婷、饶夏,2007);刘梅认为家长的态度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主要起到约束的作用而不是建构,加之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在性观念的形成时期更加注重自我认知而对环境及他人的认同不大(刘梅、杜远见、张警予,2007);刘存根等提示大学生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短板(刘存根、周彩虹,2008)。

三、大学生性观念现状

1.大学生恋爱观

恋爱观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恋爱观念基本向如下三类靠拢:

1.慰藉型。这类学生往往是在刚步入大学时感到无所适从或是之前没有情感经历,所以在进入大学时急于通过寻找伴侣来排解心中的寂寞或“充实”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体验实际上不过是大学生大学适应期的普遍状况,很少涉及双方的真实情感。笔者访谈的结果显示表示“当时就是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的人大多数在当时并没有成功,即使凑成了一对也在不久之后分手。

2.友情型。这种类型表现为男女双方在大学之前就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上了大学后因为之前的友情或得天独厚的地缘关系而走到了一起。这类似于慰藉型恋爱观,所不同的是前者有一个相对靠谱的对象和有一定基础的感情联系。

3.理想型。理想型指其中一方为另一方某方面的魅力所吸引从而追求之,通常恋爱一方可能会将自己的理想伴侣的形象投射在另一半身上,这导致感情双方疲惫不堪。现实情况是谈到有此经历的受访者的伴侣大多已成为“前任”,即使目前仍在一起,部分受访者也透露出压力多于幸福的信息。

2.大学生性爱观

潘绥铭教授曾在其《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中对大学生性爱关系的调查设计了“有性无爱、先性后爱、性爱同时、先爱后性、有爱无性”的选项,在这里笔者借鉴了这一设计。首先根据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笔者推测其性爱观多少与前者有关,具体表现可能是恋爱观中感情比重越大的受访者越不注重性在性爱关系中的地位。然而结果发现这两者并无关系,属于同一类恋爱观的受访者有可能有着截然相反的性爱观。结果显示在性爱关系上,多数人支持先爱后性,极端的“有爱无性”和“有性无爱”的支持者只有少数人。对于“性爱同时”这个选项,笔者理解为双方“一见钟情”然后迅速发展到性行为,而“性先于爱”笔者理解成双方由性行为的适应性产生的感情或依靠性爱来维持感情:这两个选项也鲜有人考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大学生性道德观

在研究大学生性道德观之前,我们应该明确性道德观的几个原则,即双方自愿原则,保全原则,爱的原则,婚姻目的原则,科学计划生育原则以及性禁忌原则。以此为前提,我们来一观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对这些原则的适应性。

(1)大学生对性道德原则的认同

大学生对性道德原则基本上是普遍认同的,但有几个地方出现松动:第一,有少数受访者不认同无伤原则,他们认为“爱就是要互相伤害”,笔者认为这种“不受伤就是不够爱”的论调十分诡异;第二,受访者的性爱观并不完全统一,自然也就有人认为没有必要非得保证“躯体与情感的有机融合”;第三,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发生的性行为的性质属于婚前性行为,所以他们尚都不能遵循婚姻的缔结原则,相反大学生普遍严格遵循“计划生育”的原则,其程度不是少生少育计划生育,而是绝不能生育。

(2)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传统贞操观与现代贞操观

社会性别是基于男女性在生理差异导致的社会分工前提下的性别概念,这一概念是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相当固化,这在传统的贞操观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古代的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却只能忠于丈夫一人;男子出于各种理由可以休妻,女性却不能抛弃丈夫或者说这么做所要承担的社会风险和所要承受的外界压力巨大;当时设有供男子风花雪月的公共场所,女子的性行为对象只有丈夫且在这唯一的关系上也没有主导权可言。传统的贞操观发展至现在衍生出了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它在男性这里表现为“处女情结”,男性表示希望自己的伴侣是没有性史的、清白的,同时自己又支持追求自由的性爱,实际上现在的处女情结就是男性引诱其他女性进行婚前性行为同时希望自己的伴侣保守贞操的可耻的双重标准;在女性这里则表现为屈从于男性的价值观下,现在社会上有一个现象,当一个女性被发现行为开放时,对她施以“婊”的评价的人不仅仅限于男性,还有甚至大多数是女性,这个现象投射在大学校园里,虽然不至于如此露骨刻薄,但对一个行为开放的女大学生的冷嘲热讽,出自女生之口并不在少数。一个男性性行为放纵,周围的男性大多会以羡慕的口吻说他“风流倜傥”;当一个女性行为放纵,周围的女性却会说她“放荡”。在这个社会中,男性的人格与其性观念的联系远不如女性的人格与其性观念的联系来得紧密,这是传统的贞操观最大的糟粕。

现代的贞操观与传统贞操观不同,它指男女双方共同保守贞操,即以长久的打算结成恋爱关系并保持忠诚,性行为对象的相互绑定与长期稳定,并在不符合前两条时不主动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对自己与他人负责的观念。受访者对于现代的针对两性的贞操观念并不熟悉,在笔者进行解释后,多数人对这一观念认同并表示就以往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行为是符合这一观念的,只是缺乏一个需要遵循的内在准则。

(3)大学生性观念的特征

从笔者调查的大学生的恋爱观、性爱观以及性道德观来看,大学生的性观念总的来说比较开放但绝不出格。不过相比其他社会群体认同的性观念,大学生的性观念存在两个主要特征:

明显的权利诉求。目前普适的性观念主要针对一般社会群体成员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等做出引导和约束,它主要强调行为主体的社会责任,比如对自己的家庭,对恋爱或婚姻对象负责,一旦发生了此类行为他将受到许多惩罚——家庭替他承担压力,行为发生对象及其家庭的愤怒,舆论的批评,经济的损失等,因此它属于一个“没说可以就不准”的状态;而大学生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脱离社会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性观念注重自己的诉求,比如情感诉求,甚至单纯地获取愉悦的诉求,它强调行为主体的权利,属于“没说不可以就允许”的状态。

内在的矛盾性。大学生的性观念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家庭和学校教育阶段,众所周知国内的性教育匮乏程度,而家长给孩子灌输的都是类似于“男孩不许随便招惹女孩”,“女孩要洁身自好”这种没头没尾的话,笔者的父亲曾经说过“要是招惹小姑娘就打断你的腿”,相信许多大学生之前都有过笔者这样的经历——语言虽不至此,但都没有解释,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只告诉我们不能怎样做;第二阶段是大学生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步入大学校园阶段,如前文所说,在这样一种独立自主的氛围下,大学生才开始真正的性观念的建构。当然不乏有人很小的时候便具备了完整的性观念,但多数人的性观念确是到了大学后耳濡目染或亲身体验才成熟起来的,此时大学生的性观念受到外界自由开放的意识较多,倾向于形成开放自由的性观念。这种情况下,一边是不明所以但根深蒂固的“父母之命”,一边是自己发掘且充满冲击的新鲜观念,大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最后表现为行为上受外界约束中规中矩,但性观念上天马行空五花八门。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生很可能因为某些条件的突变下进行人们预想不到的行为,从而爆发出问题。

四、大学生性观念引导机制

1.提高家庭对子女性观念塑造的意识,加强该过程的正面影响

家庭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初级场所,给予学生性观念塑造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家长应该主动学习两性知识,提炼适合家庭情况,个人心理及适应社会原则的性观念,在子女对此产生迷茫时能够得到明确的解释与教导;同时家长在自身的行为上也应当做出表率,使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吸收正确的性观念并产生心理支撑和现实依据。

2.加强学校性教育,尽快建立系统的性教育体系

目前中国高校性教育极其缺失,尽管不少高校开设了专门的性教育讲座或选修课程,但比起国外已成体系的性教育还很年轻。中国应该借鉴并结合国外的两种性教育模式,首先提供并传授权威的两性知识,模拟现实情况教会学生如何应对,以便学生在发生性行为时至少要保证双方的身体不受伤害;同时就何为正确的性观念,如何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教导,为大学生树立自己的性观念架设一个标杆,设定一个尺度,起到引导作用。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利用媒体提供正确的性观念信息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性观念的看法倾向于解构,即对大学生既有性观念做出批评,认为大学生性观念脱离社会性道德轨道,表现得“冥顽不灵”。但实际上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人同样无时无刻不身处这个环境,要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各种媒体传播健康积极的信息,比如通过电视、网络等播出宣传性知识、构建性观念的节目等。尤其应该重视的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用大学生对网络良好的适应性和依赖性,专门研究两性知识或性观念的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制作网络节目来传递正确的信息。同时也应该重视对网络内容的审查与监管,当前网络涉性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对大学生造成误导。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视利用方式它可能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性观念的前沿阵地,也可能成为传播恶性性文化黑暗场所,净化网络环境,建设理想的性观念传播渠道,是社会的必选之法,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叶丽红,骆伯巍,高亚贞.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J].青年研究,2004,(6).

[3]代昕节.新生代大学生性观念研究[J].西华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庄开明、黄燕.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状况及教育对策思考[J].四川心理科学,2002,(2):46-48.

[5]孙建萍,孙建红.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6,(6):645-646.

[6]刘露.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性观念调查[J].人口传媒:关爱女孩行动,2006,(8):41-42.

[7]张婷,饶夏.从“处女情结”看当代女大学生性观念与性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75.

[8]刘梅,杜远见,张警予.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定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11):813-815.

[9]刘存根,周彩虹,彭再如等.长沙市某高校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13):1307-1308

作者简介:张远(1994—),男,宁夏人,学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论文作者:张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研究论文_张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