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生受网络文化、教育全球化、多元的社会思潮多重因素影响,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云南与多个国家接壤、多民族的特点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薄弱。高校作为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可以探索以本地化的案例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滇西抗战为载体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相关性、真实性,在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性课堂教学、宣传手段三个方面加以推进。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思政课,滇西抗战
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国家责任感的国民,增强爱国意识。列宁将爱国主义定义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
阿波斯特托莱德研究中心通过对18个欧美发达国家的对比发现,美国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强。原因在于美国在开会、宣誓、教育、体育等诸多领域全面渗透爱国思想。王丽荣(2005)[2]指出,日本爱国主义教育在振兴民族、富国强兵的同时,与军国主义相关联。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至上是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1890年日本发布《教育敕语》,将爱国教育的核心规定为“培养忠良臣民”,随后逐渐演变为忠君爱国。
我国的爱国主义内涵丰富,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近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被奴役的凄惨命运。”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与我国不同阶段的历史使命息息相关。当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罗昌龙,2015)[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4]。
一、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困难
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互联网、教育全球化、多元的社会思潮、经济利益至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虚无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普遍存在(吴潜涛,杨丽坤,2008)[5]。
云南偏居西南,与多个国家接壤,属于多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云南教育受到周边国家教育模式的竞争,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其生活习惯各方面与周边国家相似,在缅甸越南的华侨众多,因此对民族的认同感较强。在我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前,周边国家免学费的政策对边境群众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边境民族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感。
目前,云南部分大学生中非主流思想仍然存在、宗教信仰多元化思潮仍然存在,爱国主义意识显得薄弱。特别是互联网引致的多元文化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国家与社会漠不关心,参与集体活动热情不高。在中学阶段形成的爱国爱党意识,在大学阶段缺少继承性,国家意识淡化、缺少国家荣誉感较为普通。
同时,云南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也不容忽视。杨永建等(2014)[6]的研究表明,云南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总体特点是:“被动信教型”多于“主动信教型”、“思想性”大于“行动性”、“初始态”宗教思想的普遍存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宗教信仰的比例较大、信仰多元化、潜在宗教意识普遍存在。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如何杜绝邪教的侵入、如何正确实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这些宗教元素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一定的困难。
在宣传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和载体,主要是全国通用材料,以相关职能部门印发的资料为模板。这些材料虽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缺少本地学校学生感同身受的身边案例,因此生动性欠缺。缺少有效载体和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形式化、空洞化的特征。
二、滇西抗战史纳入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一)滇西抗战史对云南大学生的意义
滇西抗战发生在云南,云南大学生感同身受、有较强的认同感,在家族成员中有些人亲历这次抗战,因此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滇西抗战史应该成为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在于地域的相关性、事件的真实性、内容的生动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滇西抗战的历史事实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素材,滇西抗战的世界意义和深远影响能够启迪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操,能够增加学生看世界的机会,并在这种对比中提高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用实践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国家发展现状,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党、热爱事业、热爱国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滇西抗战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门是宣传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喉舌,具有教研科研平台,拥有大量的学生资源,因此具有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结合云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从滇西抗战的历史素材出发,通过探究滇西抗战历史、以生动的案例整理诠释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并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归纳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演绎出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实效性。
三、滇西抗战史纳入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做法
通过滇西抗战史的案例推进思政课教学,进而推动云南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性课堂教学、宣传手段三个方面加以推进。
第一、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将滇西抗战史整合进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使云南大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课程时,能够通过本地特色的案例教学,体验抗日战争的艰难和本地人的战斗精神。本地化案例的加入,能够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对互动式讨论和写作训练有较大帮助。
滇西抗战从1942年5月4日日本侵略龙陵县开始,1945年1月27日中国军队与缅北远征部队在边境芒友会师结束。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帮助下,经历了松山攻坚战、腾冲围歼战、龙陵大会战等重大战役,取得了辉煌战绩。攻克松山主峰,实现了中国抗战史上全部围剿守敌三千多人的辉煌战例。这些历史事实,对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有国才有家”的理念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7]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部分,以2-4学时的时间、以专题或讨论的形式解读滇西抗战的历史。重点在于领会和理解云南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客观评价那段刻历史的重要影响。同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重点探讨滇西抗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二、在实践性课堂中增加和强化滇西抗战史的内容。比如在寒暑假,号召学生收集相关史料,通过观摩现场、采访手记、参观展览馆等方式,增强实践性。通过参观滇西抗战纪念馆、移动课堂、户外课堂等多种方式,增加大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强凝聚力。通过学生的感官感受和环境熏陶,实现对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入理解,顺利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滇西抗战纪念馆于1944年建立,是抗日战争中我国最早建立的烈士陵园,选址腾冲县来凤山,以纪念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阵亡烈士及其他抗日同胞。2004年建成的龙陵抗战纪念馆,地处滇缅公路的咽喉地带。龙陵是松山战役的主战场和核心区,成为中缅对日合作抗战的桥头堡。这些遗址和纪念馆是云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了一代代人的爱党爱国情怀,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同时从田野调查的层面,鼓励学生开展有关滇西抗战的调研、问卷调查等。比如走访亲历的老人、博物馆及文化部门负责人,收集民间抗战故事,分析抗战时期滇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情景。特别是搜集滇西全民族协同抗战的史料,分析民族心理,分析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单位在抗战中的角色和作用,分析中美英合作抗战中中方的主导作用。特别是依据《血捍滇缅路——〈新华日报〉滇缅战区报道汇编(1939-1945年)》等史料,分析共产党员在抗战中的政治领导作用等等。
第三、与学生处、团委、社团、校报和学报编辑部合作,开展滇西抗战的主题班会、专栏、专刊等。高校宣传部门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管理机构,相关媒介是大学生思想表达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用明显。作为线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同时,可以适当拓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滇西抗战史料专题学习活动。通过有声的视频图像资料,通过辩论赛、写作大赛、摄影大赛等更加具体的形式,增强大学生参与意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覆盖和无缝对接。在QQ、微信等新媒体中,必须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发挥群团组织在青年一代中的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发挥高校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发挥社团中党员团员的榜样作用,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第四、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与地方政府职能机构合作,开辟社会学习课堂。服务社会是高校工作的重要职能,云南高校大学生本地生源率高、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情高。利用实习见习机会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需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文化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让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以贯之,打通大学生社会学习的通道。
同时,号召大学生积极加入志愿者组织,增强社会学习和社会服务意识。云南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明显孕育不足,大学生业余时间对社会的了解较少,社会化程度欠缺,社会认知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偏弱。这些弱点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实践观、国情观和发展观。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开辟社会学习课堂、培养社会服务能力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王丽荣.中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比较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5,183
(8):34-38.
[3] 罗昌龙.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 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OL].新华网,2015-12-31.
[5] 吴潜涛,杨丽坤.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11):80-85.
[6] 杨永建,潘骏玲,和晓蓉.云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5):142-145.
[7] 何光文.滇西抗战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孙爱真(1980.6-),女,河南商水人,保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
论文作者:孙爱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云南论文; 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大学生论文; 滇西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论文; 社会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