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解放的关键_三个有利于论文

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解放的关键_三个有利于论文

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解放论文,新时期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0年前,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0年来我们所以能够扭转“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所造成的严重局面,经受住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格局大变动的严峻考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牢把握住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关键,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今天,当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时候,仍然必须在实践中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

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需要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所致力于解决的,就是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践出发,突破了几十年来社会主义模式及其相应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所以如此重视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思想解放,不是偶然的。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成败得失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是开辟新道路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十年的英勇奋斗,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时,怎样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提上了日程。实现这一历史任务,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一方面尽管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理论,但这一理论毕竟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前,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所作的一般规定,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作出具体的分析。这一任务需要后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后的实际情况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时候,由于历史的原因,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列宁在理论上设想的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不是在资本主义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而是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总体上说,这种探索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其原因除了由于缺乏经验,由于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需要经过一个过程以外,从认识论上看,有两个主要原因影响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第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正如邓小平后来所指出的:“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第二,对苏联模式缺乏科学的分析。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在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方面有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我们缺乏经验的时候,很自然会照搬这一模式,但由于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弊端,以及中国和苏联有着不同的情况,照抄照搬,不能解决问题。毛泽东很快发现了问题,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探索自己的道路。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使我们不仅没有能够解决苏联模式的问题,而且把这一模式的某些弊端推向极端。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正因为这样,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始终没有完全搞清楚;对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没有作出科学的估量,没有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时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早在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就说过:“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这里,后两个“不能”,原因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正确理解,结果是实践中搞不好,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后来又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又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新时期领导全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要解放思想。他明确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其所以这样,因为我们过去虽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但建立在原有社会主义模式和实践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观念却已经成为非常顽固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一种极大的习惯势力。这种社会主义观念又由于它在表面上符合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某些论断,或者虽然是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论点,但由于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小生产传统作基础,又经过了几十年的舆论熏陶,纠正起来很不容易。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几十年的‘左’的思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我们主要是反‘左’,‘左’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现在中国反对改革的人不多,但在制定和实行具体政策的时候,总容易出现一点留恋过去的情况,习惯的东西就起作用,就冒出来了。”2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调整所有制结构到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发行股票到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会遇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都要求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不解放思想,不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伐,就无法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所以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能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以产生重大失误,经历严重挫折,归根到底是因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对马克思主义著作存在教条式的理解。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够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实践,以实践而不是本本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城市出现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出现了“三资”企业,经济特区,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分配方面,出现了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出现了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调节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缩小了传统计划经济的范围。所有这些变化虽然在实践上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搞活经济、扩大就业,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但同我们原来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冲突。于是就有人担心这样搞是不是社会主义,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会不会走向资本主义。

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为什么过去那种形式上非常纯粹的“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模式没有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而改革开放以来不那么纯粹的状况却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呢?新时期新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观念和政策,还是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停留在很低水平上的观念和政策,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还是可以有多种模式;应当用什么作为标准来判断社会主义事业得到发展还是受到损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原有著作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求得解决。就是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邓小平在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时,十分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他强调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在中国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就是说,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其相应的观念,其根本失误恰恰在于脱离了中国实际。这种社会主义观念的特点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认为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不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任何时候都只能照搬照办,而不能越雷池一步。这种要求让现实的社会主义必须削足适履去适应某种万古不变原则的观点,显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正是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再加上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使我们长期以来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当做必须加以固守的“社会主义原则”;而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却因为它们首先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并被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就被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没有摆脱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敢于和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中,邓小平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使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针对前进中一再出现的关于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邓小平一直在思考应当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有一个能不能在实践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他认为,认识、政策和实践不对头,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当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时,邓小平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文件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说出了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用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他认为,改革开放,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后来,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针对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认识,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方面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首位;另一方面又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不同于一切私有制度下的社会内容。同时,这一理论又把社会主义本质看作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在社会主义诞生后应当立即全部得到体现的定义。在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上,还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针对过去存在的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左”的观点,提出了中国存在“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两个重要特点,以此出发调整战略目标,把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并且明确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第一次展开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充分肯定了这一点,指出,党的十三大的一个特点,“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说上述的各个理论论断主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那末从生产力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则进一步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在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作为实践标准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他认为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是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利还是有害。之后,又相继提出要以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生活是否增加为压倒一切的标准,以是否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不对的标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概括为生产力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同时,进一步把生产力标准深化和发展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统一,推动了思想解放不断深入,也使我们在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直接针对的是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接着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里讲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当然不是讲在任何问题上都不要区分姓“资”姓“社”,更不是说不用担心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方向上,不存在可以不问姓“资”姓“社”的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到1992年的重要谈话讲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一以贯之地强调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他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能搞两极分化,认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每当出现反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反对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时,邓小平总是旗帜鲜明地加以驳斥;而当出现危及社会主义的政治动乱时,更是毫不犹豫地采取坚决措施予以解决。因此,邓小平把姓“资”姓“社”的争论作为要害问题提出来,是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回答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为什么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不要纠缠于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呢?这一方面因为在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囿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不能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很容易把本来姓“社”的东西,或者本身没有姓“资”姓“社”的属性,既可为“资”也可为“社”所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资本主义而加以拒绝。另一方面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不成熟,还不具备完全消灭姓“资”的东西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它们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此,即使姓“社”的东西,如果超越了阶段,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搞“一大二公三纯”,也会走向反面;而即使确实姓“资”的东西,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也可以为姓“社”所用。所以,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不能用姓“资”还是姓“社”作标准。否则必然会陷入无休止的抽象争论,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子。“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排除长期存在的姓“资”姓“社”抽象争论的干扰,认识到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决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这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出一条新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思想解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证明了学风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深刻地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我们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整个理论建设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上下工夫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关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的概括等等新论断,都是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的新的成果,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必须同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十五大的主题,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工夫,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十五大精神上下工夫,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任务上来。

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报告,就是要按照这一理论和报告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把握,而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更不能信口开河,任意解释;就是要全面地加以领会和掌握,不仅要将这一理论和报告所涉及的多个方面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而且要对它所涉及的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问题全面地加以把握,而不能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就是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报告的精神实质来指导工作,改造世界观。全面理解、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是促进邓小平理论学习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十五大作出的重大决策的需要。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在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时曾经说过:“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在这一个时间,这一个条件,对某一个问题所讲的话是正确的,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也是正确的;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对同样的问题讲的话,有时分寸不同,着重点不同,甚至一些提法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去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又说,“就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问题来说,也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这里关于不能从个别词句而必须从整个体系去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辟论述,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报告精神,有极大的启示。当然,邓小平当时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因为存在着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存在着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而且还因为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这同我们今天强调对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报告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和内容。今天从全局上看,理论学习不断深入,改革建设不断推进,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成为党的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但也确有一些同志对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在理解和把握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绝对化和简单化,需要引起重视。

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核心问题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坚持改革开放,探索和开创新的道路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所以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因为它能够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这一理论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要有充分的生机和活力,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优越性,必须解放思想,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观念,加快改革开放,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就要开放。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和路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内容。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而是贯彻在各个方面。例如,在对待中国国情的理解和把握上,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在对待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上,必须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同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统一起来;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解和把握上,必须把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同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统一起来,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同不搞“一刀切”统一起来;在对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理解和把握上,必须把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统一起来,把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允许存在收入差别同不搞两极分化统一起来;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和把握上,必须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健全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统一起来,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统一起来;如此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不能只讲一个方面,不讲另一个方面。任何一种把它们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背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因而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只有全面理解、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十五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才能在实践中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继续下去,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才能及时识别和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战胜困难,克服风险,实现跨世纪的历史任务。

标签:;  ;  ;  ;  ;  ;  ;  ;  ;  ;  ;  ;  ;  

牢牢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解放的关键_三个有利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