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探析论文_李友余

广东云开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广东信宜 525343

摘要: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实施中,可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本文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四个维度,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思维体系。

关键词:环境立法;保护区管理;社区管理

引言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个过程,是保护区与社区及社会组织合作共同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保护区封闭式管理和以社区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的弊端,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研究,这对于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1.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又以消耗能源、资源为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矛盾突出,人地关系紧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也何尝不是一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倒逼机制。

中国自1956 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6年底,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40个,其中国家级428个(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6处),地方级2312个(省级879个,市级410个,县级102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4%。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都建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总计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已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多数已建成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已经成为中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职权不明等,纵向上看,存在国家级、地方级等不同级别的管理。横向上看,存在林业系统、环保系统等7部门分别管理;(2)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土地权属复杂,人地关系紧张;(3)法制建设不完善,缺乏高位阶综合性立法,法律约束力差,执法力度不够; 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4)保护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经费严重不足;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重建设、轻保护问题突出;(5)保护区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监测、科研等工作难以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就是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引入了社区共管模式,并在一些保护区取得了成效。然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机制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到合适中国国情的保护区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使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挥。

3.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新思考

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给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发展与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给社区共管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主要从生态伦理、环境立法、生态补偿和耗散结构等四个维度分析和讨论了社区共管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3.1 社区共管的生态伦理思考———道德支撑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人们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和法律手段,还需要伦理支持。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实现保护区协调发展,利用道德约束力,依靠人们的信念,有利于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与贫困地区的分布表现出高比例重叠。作为贫困地区的社区,既要面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又要面临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社区共管应本着生态公正的原则,充分考虑社区农户的利益需求,尊重社区发展经济的愿望。没有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公正,就很难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建立一种追求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生态伦理,是社区共管长效机制的道德支撑。

3.2社区共管的补偿机制思考———机制保证

生态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人类已经在反思自身和自然的相处方式,从各个角度研究生态问题。机制层面的研究是重要的维度,生态补偿机制已然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切入点。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当地居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依托,生存权、发展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以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生态文明为目的,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实现保护者和受益者的分配公平。因此,生态补偿机制要立足于社区,从发展社区经济出发,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生态补偿机制下建立的社区共管,既保护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又保障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与生产。在生态补偿机制下,社区共管更能有效管理。同时通过社区共管的方式,生态补偿的资金更能有效管理和使用。生态补偿是社区有效管理的机制保证,社区共管是生态补偿有效实现的重要媒介。建立一种生态补偿与社区共管相辅相成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的双赢,是实现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的机制保证。

3.3社区共管的环境立法思考———法律保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直接目的,实现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区共管的根本目标。环境立法的任务就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目前自然保护区环境立法还不完善,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将社区共管纳入法律的框架内,明确社区共管的职权、权力分配等,更有助于社区共管的实现。

目前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因此,尽快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区一法”立法模式中,国务院相关的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主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程度和具体情况,对某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行政规章的形式颁布其管理办法。对由本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的跨行政区域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可以行政规章的形式颁布其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相关条例,将社区共管纳入法律的框架内,明确和社区有关的程序,尊重和保障社区的权益。进而实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科学化和合法化,明细社区共管的职责和权力,尊重和保障社区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立法体系,为实现社区共管的科学化和合法化提供法律保障。

3.4 社区共管的耗散结构理论思考———理论依据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生态系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生命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有序的,具有稳定结构的系统,也就意味着形成了耗散结构。在地理区域上划分,自然保护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构成。通常情况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在地理位置上与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即实验区相接壤,并分布在实验区周边,也可能部分镶嵌在实验区区域中。因此,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完全没有干扰的生态系统是一种幻觉,具体的、适当的干扰生态系统应被看作是“生态可持续的”。

因此,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利用只要不超过环境容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系统就能获得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护区周边社区作为复合系统的子系统,只要利用合理,开发强度适中,实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就是可行的。社区共管的目标就应该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为社区共管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4.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管理模式新构想

传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是一种封闭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弊端不断暴露。在生态文明时代,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协同起来,是符合人类发展的真正发展,是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体现。因此,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管理模式应是有效协调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社区经济的全新模式,即就是全面科学理顺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人地关系。具体来说,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群体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科研工作者、保护区投资者、游客等。同时,在保护区内各功能区的居民点划定生产生活区,把农田、旱地、自留山,水果林和部分经济林划入生产生活区,确保居民农林生产和产业发展正常,减少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

社区共管就是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协调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的人地关系,这也是维护保护区协调发展管理的重要手段。社区共管应该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统筹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生态伦理、环境立法、生态补偿、耗散结构理论为切入点,由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一种资源共享、权力均等、义务均担的协调发展管理模式( 如图1 所示)。总之,协调发展管理模式应是在生态法则基础上,由社区共管主导的,有序健康的生态环境与持续发展的社区经济互动的双赢模式。

图1 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管理模式

5.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社区共管作为一种强调参与的管理模式,是解决资源保护难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要求社区的居民和保护区的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参与保护区的建设,确保社区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破坏,同时帮助社区发展,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凤,于贵瑞,何洪林,何念鹏,盛文萍,马安娜,郑涵,左尧.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资源科学.2015(07)

[2]李艳慧.基于利益相关者感知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政策可持续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论文作者:李友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  ;  ;  ;  ;  ;  ;  ;  

关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探析论文_李友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