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研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统计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及统计衡量标准

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最基本的两种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它是以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另一种是集约型经济增长,它是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为主带动经济增长。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增长既有增长投入的贡献,也有靠提高产出率所得的份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过程,是社会再生产方式不断优化、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排斥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中靠提高产出率所占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用如下两个指标表述。

1.生产要素消费弹性系数。这个指标的计算是用单项或全部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对比,当比值大于或等于1时,为纯粗放型经济增长;比值大于0.5而小于1时,为粗放为主型经济增长;当比值小于0.5时,称集约型经济增长,且数值越小说明集约程度越高。

2.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标实质上是一个投入产出率指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这是一个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运算的指标。指标值小于或等于0为完全粗放型;大于0小于0.5为粗放为主型;大于0.5小于1为集约为主型,数值越大集约程度越高。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源于科学技术进步,因此这个指标也可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表示。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有关资料,计算1980-1993年部分高、中、低收入国家(地区)的GDP增长率、全要素投入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产出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上表可见要素产出对经济增长(GDP的增长)的贡献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所占份额较小,经济增长属于以粗放为主。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集约化程度也高;反之,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集约化程度也很低。而前苏联则是个例外,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不注意原材料、能源的利用效率,长期用刚性计划指导组织生产,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仍是以粗放形式为主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统计评价

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为主型转变,综合地看是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但是反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经济运行过程各阶段都会有各自标准。我国经济运行在生产组织的各环节集约化程度也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来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各个侧面加以评价和测定,正确估价其集约化程度,找出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立目标。

(一)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统计评价。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方法,可以从人力资源的利用、固定资产的产出、能源的消耗、技术改造和资金的利用等方面来设置指标考察宏观经济增长的方式。

1.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率,是全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值的大小标志着平均每个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是衡量经济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这一指标我国从1980-1995年平均每年提高7.36%,而以1990年的值比较,美国是我国的37倍,日本是我国的41倍,以日本为例可以说明我们不能以人口多,资源少为由来解释我国过低的劳动生产率。当然,在计划经济阶段,铺摊子宽,效益不高,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职工下岗和流动,农村劳动力的利用都还有很多问题要逐步解决,所以“九五”期间劳动生产率能保持每年提高10-12%,对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将会产生大的影响。

2.投资弹性。这个指标所反映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百分之几,是从投资角度来反映集约化程度,这一指标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1995年计算的投资弹性为0.32,而1980年为1.72,15年减少了1.4,这就是说,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幅度仅相当于1980年的18.6%。这一指标值的降低也是其它指标值受影响的因素之一。根据我国目前的投资决策机制和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我国的投资弹性目标值应为2.00以上。

3.能源产出率。这个指标是指消耗每吨标准煤所能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益,节能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以及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情况。

我国的能源产出率指标1995年比1980年提高了近一倍,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而一般工业化国家都在50%以上,加上投向和经营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的单位GNP的能耗仍很高。“九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能源产出率。

4.更新改造投资比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提高投资弹性,更新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率也要相应提高。同样把1995年跟1980年相比这一比率下降了4个百分点。“八五”期间的投资用于增长的投资比用于提高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的投资高出近10%。而发达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达到6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0%。“九五”期间我国的计划水平是24%左右。如何利用和发掘现有固定资产存量,实现资产的重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更新改造投资比率将成为我国提高投资效益的战略措施。

5.贷款利用效益。指单位贷款余额所能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贷款利用效益经历了“六五”、“七五”的下滑和“八五”期间回升。平均1元贷款余额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为1.47元。但是仍比1980年的1.89元低了不少。

还可以设置科教投入产出系数等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赋以一定的权数加权求和,通过与基期对比就得到经济发展集约化指数。

(二)微观经济增长方式统计评价。宏观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必须以微观的粗放为主型向集约为主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转变增长方式也是企业占领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1996年4月上报国务院的工业经济考核指标和财政部颁发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为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指标考察企业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的侧重点和目标。

1.科技进步作用贡献率。科技进步作用贡献率的计算一般由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测定。其简单计算公式是求科技进步速度与产出增长速度之比,而科技进步速度=总产出增长速度-α×资金增长速度-β×劳动力增长速度,从目前国际上测算技术进步的情况看,α约在0.2~0.45之间,β约在0.8~0.55之间,我国通常取α=0.2,β=0.8。这一指标与全要素产出率有很好的联系。目前,我国企业的这一指标值还很低,要使企业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作用上来,这一指标值要达到50%以上。

2.产品附加值率。产品附加值率是产品增加值与产品总值之比。我国这一指标的工业历史最好水平达到35%以上,而工业企业的国际较好水平是45%以上。

3.总资产贡献率。这一指标反映企业为国家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利润总额+税金+利息支出

总资产贡献率(%)=────────────────×100%

平均资产总额

该指标数值在工业企业差异很大,但是几乎都未达到20%的应有一般水平。

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流动资产的周转快慢反映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用效益。计算方式是产品销售收入比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指标数值在各行业要求不同。机械工业应达2.5次左右,轻工业要高一些,而商业企业则应更高。

5.新产品产值率。这个指标反映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结合计算产品现代率和产品合格率,能测定增长的集约化趋势。

“八五”期间的重点、骨干企业平均新产品产值率为22.94%,其中有12.06%的企业新产品产值为零。总的来看各行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使新产品产值率有较大的提高。

6.开发与研究费用投入率。开发与研究费用的占有情况国际上通用R&D表示,是科研开发费用与销售额的比值,我国企业的这一指标大都在1%以下,这就限制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7.设备更新率。这一指标通常用已更新的设备占全部需要更新的设备的比重表示。这一指标一般要达到70%。

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以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很多行业确定了设备技术的等级、标准和专业协作化程度标准,这样,也可以设置指标来反映一个企业的设备相对先进程度,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和协作关系。

各行业都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成本费率、劳动生产率、资产贡献率、生产能力利用率、财力和物力使用效率或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补充或替代其中的某些指标,最后,综合成评价指标体系。还可由行业特点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给各指标赋以权数,然后对各指标值加权求和,把报告期数值与基期数值比,得到集约化指数。但要求各指标同为正指标,对指标值不在0-1范围内变化的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那么,集约化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集约化进程越快,企业的集约化水平越高。

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的统计测定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为主型向集约为主型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所以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就经济因素的各方面进行分析,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运行质量不高,重复建设严重。从八十年代起,为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力增加投入,但产出率欠理想,如自1981至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3.7倍,但国民生产总值仅增加3.3倍,而实现利税仅增加2.7倍。同时,很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产品的增加值大大落后。经济建设中的条块分割,地方主义现象也比较严重。“九五”计划中,将机械、汽车、电子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市、自治区分别为16个、22个、24个。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降低和产业结构失衡。发展经济上注重速度,轻效益的思想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23个省、市、自治区人大通过的地方“九五”计划中,只有一个与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九五”计划经济增长速度相同——8%,其余22个都是在10%以上,多数为12%左右,个别高达15%。要知道8%已是一个不低的速度了。而大多高速度缺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保证。

2.附加值过低、物耗和能耗过高。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的物耗和能耗过高,除了工艺装备和技术性原因之外,还有人为浪费现象和对废旧物品利用水平两个因素。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国民的节能意识和废旧回收资源再生意识较强,而我国虽然整体上看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水平低,全世界排名为第81倍。1978年到“八五”期间的前几年,工业产品的物耗从64.9%上升到72%,最近几年才开始回落。各种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不够,附加值低。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水平在其物耗增加的过程中逐步下降,至今未能止住下滑的态势,基本保持30%左右的水平。

3.经济规模过小。过去从供给角度考虑生产布局设点,一般都比较分散,小而全,造成资产的结构不够合理和生产不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实行一定的程度的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以后,很多地方只考虑本地利益,盲目上项目,其产品根本不具竞争力,效益低。以汽车工业为例,全国140个左右汽车厂家分布各地,1995年的总产量只有150万辆,80%的厂家平均不足1000辆,而日本、美国一家的产量一般都是几十万辆,甚至几百万辆。世界上炼油工业生产规模平均每家年产500万吨,最大的竞达年产3000万吨,而我国炼油企业数不少,116个企业平均年产仅为167万吨,只有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4.产品质量不高。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从各评价指标入手,从微观上抓住各个环节。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有独特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要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双重目标,必须具有长远的、全局意义上的战略措施。

1.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平均素质并不高,受教育和职业培训时间不长的劳动力下岗的多,分流困难,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平均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和劳务的质量。增加教育投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措施。

2.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必须直接增加对科技的投入,要把资金投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利用。

3.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投资效益。今后固定资产的投资一方面是以市场导向,另一方面政府行为要以调整产业结构,解决重复建设和规模过小等问题为出发点。

标签:;  ;  ;  ;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计研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