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县人民医院 湖北咸宁 437000
【摘要】:目的:探索基层内科急诊胸痛的诊断与鉴别方法。方法:在2015年10月26日至2016年10月26日期间收治50例基层内科急诊胸痛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对其进行CT、X线、B超、心肌酶学、心电图诊断以及病史识别。结果:分析本次实验,可发现来自胸壁和颈部的胸痛大部分是因为胸骨柄综合征;来自心脏的胸痛大部分是因为心绞痛;来自胸腔内组织的胸痛大部分是因为反流性食管炎;来自膈下器官有关的胸痛大部分是因为胆结石;从而可发现不同疾病,可引起相同症状、部位的疼痛。结论:加强急诊胸痛患者临床诊断工作,能够利于疾病的鉴别,从而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关键词】:急诊;胸痛;诊断;鉴别
急性胸痛具有死亡率高、发病急骤、预后差、发生率高等特点,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不仅可作为单一因素,还可作为综合饮食,引发非心源性胸痛、心源性胸痛的发生。由于胸痛患者引发因素较为复杂,且均不具备特异性症状,因此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难度,导致更多医疗事故的发生 [1]。因此提高胸痛诊断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若及时分辨患者胸痛原因,能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确保疾病得到正确处理 [2]。而本文旨在探索基层内科急诊胸痛的诊断与鉴别,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基层内科急诊胸痛患者,共有50例,均在2015年10月26日至2016年10月26日期间收治。平均年龄为(34.85±4.22)岁,男性有29例,女性有21例。入选标准:(1)患者均知情、同意、了解本次实验;(2)患者均达到急性胸痛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本次实验的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方法:(1)病史识别:在患者入院后,需加强基本资料的收集,如询问过敏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从而实施常规检查,而确定治疗策略和筛选危险患者的重要依据为:心电图检查结果和缺血性胸痛病史;(2)心电图诊断: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即ST段无变化、ST段压低(≥1mm)、ST段抬高。对于疑似ACS患者,需加强临床诊断,且进行危险分级,对于存在相邻两个导联ST段抬高≥1mm和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患者,需加强AMI的检查;(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特征、表现选择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如CT、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心肌酶学。
1.3 观察指标
分析胸痛引起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代表对比值存在差异。
2 结果
分析本次研究,可发现不同疾病,可引起相同症状、部位的疼痛,对此需加强临床诊治、鉴别工作,以免误诊的发生。如表1所示:
表1:分析胸痛引起因素
3 讨论
胸痛可因生化、肿瘤、创伤、炎症等因素引起迷走神经、神经后跟、膈神经、肋间神经支配的主动脉、心脏、支气管、气管的神经末梢,从而并发胸痛,其属于临床危急症状,还可因生理关系和解剖关系出现邻近器官损伤的放射痛。本次实验中,可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反流性食管炎、胆结石,是导致胸痛发生的主要疾病。因此在面对胸痛患者时,需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疼痛加重诱因、疼痛程度、持续时间、部位以及体格检查结果,从而利于疾病的判断 [3]。
在分析、鉴别过程中,需加强以下几点的注意:(1)若患者胸痛位于胸骨后,并放射至左上肢和心前区,且在运动后或劳累后诱发、加重,而通过口服硝酸甘油和休息能够缓解,多提示来自心脏性胸痛,此时需结合患者体质量、合并症、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高度怀疑为冠心病,而本次实验中,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患者经过心肌酶检测和心电图检测,得以确诊;(2)主动脉夹层患高风险病人,死亡率高,在急诊胸痛患者时,应详细询问胸痛起病时间,病史(高血压病史)诱发因素(饮酒.激动或运动等)疼痛性质及放射部位(呈绞痛.胸背腹为主)持续时间,发病年龄,甚至疼痛时体位与表情均应仔细观察,方可规避风险,准确及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3)心包炎大部分患者均表现为钝性疼痛,在急性期时,疼痛症状类似于心肌梗死,但通过身体前屈可缓解,且胸痛可随着呼吸频率而加深,且大部分患者合并胸膜炎,在体格检查时,可听到较为广泛的摩擦音;(4)与食管反流有关的胸痛类似心脏引起的疼痛,与情绪变化、活动、进食吞咽有关,部分患者可伴有胃肠道反应、反酸,类似于心脏引起的疼痛,但通过抗酸治疗,能够明显好转,且经胃镜检查,可确诊;(5)来自胸壁组织和颈部组织的胸痛,早期通过叩诊和望诊发现,且伴随着压痛性锐痛,部分患者可用过用力排便、深呼吸、打喷嚏等动作,加剧疼痛感,而通过颈部牵引治疗,能够明显好转 [5]。
总而言之,若加强基层内科急诊胸痛患者临床诱因的鉴别和影像学诊断工作,能够及时确定病情,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新春,张大鹏.心血管急症救治(2)急性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续1)[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8):569-571.
[2]吴晓新,陈墩帆,闫春江等.813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3,74(6):366-368.
[3]李莉,武巧月,赵立安等.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66-67.
[4]肖文良.急性高危胸痛的鉴别诊断[J].临床荟萃,2017,32(6):536.
[5]李锋华,杨永明.胸痛套餐在诊断高危胸痛病人应用价值[J].医药前沿,2017,7(4):347-348.
论文作者:戴绍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胸痛论文; 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疼痛论文; 病史论文; 心电图论文; 因素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