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几个问题_党建论文

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几个问题_党建论文

区域化社区党建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区域论文,社区党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区域化党建的形成机理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以组织严密的行政单位体系为载体,借助国家权力直接占有并分配社会资源,获得了高度有效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特别是在单位功能分化、社会利益多元、组织变动和成员流动日趋强烈的大背景下,要保持和增强党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党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按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道理,坚持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通过重新构筑开放型的组织空间结构和合作型的社区党组织对外联系渠道,以利益导向为动力源,建立区域内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运行机制,以赢得更多的区域发展要素和动力要素,形成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主动、自觉地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社会驱动结构,以及形成以单位党建为基础、区域党建为支点的全覆盖的组织结构体系,以应对未来区域发展的不确定性,使社区党建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具体来说,区域化党建的内生逻辑和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适应城市单位功能分化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城市社会组织单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础单元。另一方面使单位特别是作为企业的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开始发生转变,加速了从单位化向社区化发展,社会关系由原先的纵向行政关系逐步转变为非行政化趋向的“扁平化”横向关系;单位利益关系也日趋独立化,市场化、法制化运作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行政和政治手段,经济利益取代政治、行政的因素成为联系各种主体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纽带。这样的机制实际上已经使社区建设不能再用单纯的行政调控带动起来,必须从基层社会的利益需求中为社区内各类基层组织互助合作乃至党的建设寻找新的动力,使社区党组织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适应城市社会利益关系变化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在“单位非行政化”的同时,“个人非单位化”的趋向也在增强。随着人们对集体生产资料依赖的逐步脱离,人们与单位的关系也逐渐摆脱了全面依附的性质,个人自主性、人员流动性、价值观念多样化等特征日益凸现,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也日渐减弱。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不确定性导致了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使得组织形态的变动性增强,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朝增夕减”,再加上由于人们自主性和流动性的增强,必然使基层组织内部各类人员也“朝增夕减”。因此,党要承担起整合社会弥散性组织和人力资源的重任,必须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使多元利益主体形成共识,提高参与社区党建和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从适应城市社会治理空间重构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1984年开始的城市体制改革,使单元治理空间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治理空间从原来单位化的居委会向区域化的社区居委会转变,治理关系也从原来紧密型的行政从属关系向区域内松散型的平等合作关系转变。由于社会治理关系的变化,社会空间中的个体也开始多元化,无论在利益要求和自身条件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因此,城市社会治理空间的重构不仅需要多元的社会个体进行自我调整、学会自我管理,也要求城市社区党组织调整自身与这些具有自治功能的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将其整合进地方治理框架中,打破单位边界对社区发展的阻碍,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和资源共享。

从适应社会生活共同体形成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是依据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其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强烈的认同意识。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成员个体来说,依靠共同体获得身份、地位和权利,也依靠共同体帮助其满足各种依靠自身无法满足的需要。社区就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具有地区性、社会性、自治性的特点,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互动。要把区域内自主性强、利益关系弱的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动员起来,自觉自愿地参与社区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党的政治推动和引领。因此,必须适应社区的属性和运行规律,创新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社区建设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关于区域化社区党建的主要功能

从实践来看,与传统体制下基层党建的格局相比,区域化社区党建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它在四个方面拥有更完备也更强大的功能。一是整合社会功能。通过区域化党建构建起新的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引领和组织基层社会的优势和作用,及时协调各阶层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融合与和谐,巩固基层政权。二是整合资源功能。通过坚持区域统筹,充分挖掘和调配社会性、区域性公共资源,发挥党的组织资源对激活、配置、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作用,形成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放大党建的资源整合作用,实现区域内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弥合结构功能。可以说,单位党建是“点”,区域化党建是“面”。通过建立点面结合、纵横相融、有机互补的“立体网络型”组织架构体系,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更成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四是服务社会功能。区域性党组织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服务群众、表达诉求、凝聚人心、排忧解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和专项互助组织,促进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组织化和社会化;通过党员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党组织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夯实基础。

社区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整合,通过公共参与和人际互动形成共同生活、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要反映这种社区的本质属性,迎合这种成员的公共需求,达到这种区域的互动合作。具体来说,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要谋求政治取向与政治利益的统一,经济取向与经济利益的统一,文化取向与文化利益的统一。只有形成这样的新格局,才会有持续性,才会有生命力。

要谋求政治取向与政治利益的统一。所谓政治取向,就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始终保持社会结构的社会主义性质,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保证作为实体的社区共同体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党的执政的基础,这就是区域化社区党建的基本政治取向。所谓政治利益,就是在民主化浪潮下,社区内各类组织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行使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体现社区组织和居民在社区自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实现政治取向与政治利益的统一,才能使党在社区中发挥政治核心,保持社区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使社区成员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聚集党的政治资源,产生强大的社区政治动力。所以,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既要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创新活动方式,激发党的活力,形成党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又要积极稳妥发展基层民主,激发社区成员的主人翁精神。

要谋求经济取向与经济利益的统一。所谓经济取向,就是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始终是党的中心工作。在社区建设中,促进社区经济的科学发展,同样是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所谓经济利益,就是社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共生地,存在某种利益关联度,既有实现社区单位的经济利益,又有满足社区个体成员的经济利益。只有实现经济取向与经济利益的统一,才能使社区内各类组织共生共荣,社会成员才会更主动地参与社会共同利益的创造,从而产生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因而,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促进社区共同经济利益的发展,又要兼顾社区的不同群体,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成员的经济利益。

要谋求文化取向和文化利益的统一。文化是实现社区归属的纽带。所谓文化取向,就是在社区建设中,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倡导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这是区域化社区党建既定的文化取向。所谓文化利益,就是社区成员求知、求美、求乐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普遍渴求,以及不断满足社区成员对社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需求,以实现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归属。只有使党的社区文化取向与社区成员的价值需求和文化利益相统一,才能产生共建社区的强大文化动力,才能从根本上引导社区成员共同产生社区归属感,构筑自己的生活共同体。因此,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新格局,要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既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区共有精神价值,使大多数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步趋同,又要维护和保障社区成员的文化权益,充分调动起社区成员持续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出具有本社区特征的文化现象。

三、关于区域化社区党建的制度创新

区域化社区党建的核心要求,就是推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转型,实现从封闭运行、自我发展向区域联动、社区共治、一体发展转型。其核心理念,就是“共建,共创,共享,共赢”。要实现这一核心要求和核心理念,需要从街道、社区和党员三个层面进行制度创新,以进一步深化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

第一,街道层面:街道党工委主要发挥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需要积极创新街道社区党的领导体制,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领导协调功能,赋予街道党工委对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组织协调权、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领导权、对辖区内党员的教育管理权、对区派出机构的双重领导权等新的职能,加大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力度,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整合能力。要建立健全城市街道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等协调机构,积极探索新时期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互动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创建一批党建共建基地示范点。要探索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专职组织员队伍,建立健全党、工、青、妇联动共建机制,同步推进区域性组织内群众性团体建设工作,形成“党群工作一体化”,有效实现区域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社区层面:社区党组织主要发挥服务功能。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好服务功能,重点要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打破原有的系统、行业、职能界限,以区域为单元,探索建立区域内跨行业、跨系统的组织网络,把区域内各类资源、关系、力量有效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各类政治资源的作用,把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宗旨落实到社区的各个领域。如建立区域性党建工作联络站等形式,加强协同和联系。二是建立和谐共进机制。逐步探索社区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政党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力求通过结对共建等方式,建立健全区域内各类党建资源的使用、管理、维护制度,以制度形式明确资源共享共有,实行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资源整合方式,引导各类资源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区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着力营造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双向服务机制。区域党组织要不断增强为辖区单位服务的意识,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积极开展面向辖区单位的服务活动,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参与区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辖区单位党组织要增强党建共建的责任意识,自觉接受区域党组织的指导与协调,主动为区域党建工作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

第三,党员层面:社区党员主要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服务群众是做好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的集中体现。要通过分类创设党员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党员作用发挥的机制和途径,在联系群众中反映民心,在服务群众中凝聚人心。一是要通过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激发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探索各级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比如西门街道率先在全区开展的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和试点实施社区党代表常任制,就是很好的民主形式。要通过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保障,激发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要引领社区各类党员和区域内的在职党员和无职党员发挥所长、服务群众、建设社区。要有效整合服务群众的社会资源,分级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网络。利用居民服务站等服务载体,引导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建立资源共享型的党员人才库,依据党员特长分类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通过党员志愿者服务站、党员志愿者星级积分激励机制等办法,广泛发动广大党员参与为民服务活动,以服务凝聚群众,以服务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标签:;  ;  ;  ;  ;  ;  ;  ;  ;  ;  ;  ;  

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几个问题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