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青春期教育 教师观 学生观 教材观 课程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陪伴他们与青春同行。如何有效地达成这一教学目的,下面谈谈笔者在执教《感悟成长》一课后的粗浅心得体会。
一、新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的统一。
首先,教师始终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努力尝试与学生一起成长,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放弃“尊者”的身段,以一个青春期“同伴”的姿态,与学生展开交流,真正走进孩子们的青春世界。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助学者”,强调学生自学,教师应扮演好“助学者”的身份,发挥助学的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重复和演示引导。如,以学生成长照片的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为后面课堂的呈现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此时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又如,“青春日历”的对话表演是对教材内容的情景呈现,当课堂上没有学生愿意扮演“妈妈”时,教师则主动接住问题,对学生说:“那让我来与你合作吧!”这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此时,教师是以一名“合作者”。此外,在“青春剧苑”这一环节中,教师还是一个“导演”,发挥了课前助推和组织学生表演的功能。总之,随着课堂的逐渐推进,教师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课堂应充分体现“教师神起来,学生活起来,课堂动起来”的课堂特色。学生之“动”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的动,即口动、手动,更主要的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灵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地提升,犹如像放风筝,老师紧紧抓住主线,学生的思维跟随老师的引导不断地在动。新的学生观应倡导: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生活知识,并需要感受、体会和掌握生活技能。我们眼中的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更应是“学而生成者”。
教师教无定法。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教学特长,发挥创造性,有效组织课堂。学生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司其职。如,把学生明确分工为“主持人”、“检查员”、“监督员”、“记录员”等不同角色,让人人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高效、有序地在课堂中尽情地展示。此外,教师注重教学相长,同时推进师生进步。教师既在教学生,也在向学生学习。如在“畅想青春”这一教学环节中,请学生用“一个词语、一个英文字母、一首歌曲、一种颜色”来解读青春,在最后教师主动与学生分享了“q”字母的解读(从其他班级的学生那里获知的创意),这体现了教师的求知意识和民主思想。
二、新的课程观与教材观的统一。
“课程”不仅包括国家课程,还应包括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等。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科校本课程命名为“与青春同行”,这一课程是对教材的充分挖掘。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帮助学生明确认识了本节课的定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成长中的我”板块下的青春期教育,旨在让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虽然本节内容在中考考点说明中体现地不是很充分,但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而言较为重要,有助于七年级学生正视成长中的烦恼,学会保持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健康,真正走向成熟。
具有科学性、代表性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的编纂、出版过程较现实生活,难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仍不能完全脱离课本。由于课本选材的典型性,仍有必要紧扣课本,充分挖掘内容资源,绝不能舍本求末。在对教材的使用上,教师既有效利用教材内容,又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大胆割舍。如,“感受青春”、“畅想青春”、“青春日历”、“青春故事”、“青春剧苑”、“青春寄语”等一系列青春话题的设计较为完整而又富有层次变化,紧扣课本,立足课本,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教师还充分发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皆变为道德与法治课的资源,选取鲜活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校本班本。如选取学生小时候的照片,选取家长来校督学助学、听课的事迹介绍,将学校内、班级内发生的事情引入课堂,让学生感觉到鲜活而亲切。再如《给孩子的一封信》的展示、《班主任老师的青春寄语》视频的播放,将班会的育人模式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资料选取得恰当、鲜活,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现实资源可供使用,应选取典型性的资源来为我们所用。使课堂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包括家长生活皆被引入课堂,让课堂融入亲情的味道,体现了选材上生活性与典型性的统一。
三、双主作用的统一,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眼中要有学生,要有爱,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整节课中,无论是教师讲授时,还是师生或生生的互动中,亦或是学生群学时教师的及时跟位交流与指导,小组合作中的及时询问——“你有没有问题?”“这个故事你有没有听过?”等等,教师不断地关注学生,始终做到“眼中有学生”。由于教师关注到了所有学生,所以让听课者感受到这节课没有“边缘生”,从而化生硬、死板的教授式教学模式为趣味性、丰富性的教学模式。
四、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凡事不预则废”,课堂需要预设,需要备学情、备教材,更需要备课堂上的及时情景。一节课有预设有生成,但更重要的是生成,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自然。如“青春寄语”环节,在对青春有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及时吐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心灵触动。将课堂生成的“青春寄语”小卡片投入青春信箱,然后再分享交流,则更具意义。
此外,课堂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如“克服冲动,学会自制”这一环节设计较好,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整节课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应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有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教学活动中不宜过于着急,应让学生有更多的分享。“克服冲动,学会自制”的活动环节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下去,让学生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大胆讲出来,并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践行层面的指导,如“克制自己”可以让学生学会同伴监督,以利于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33-34.
论文作者:刘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青春论文; 课堂论文; 青春期论文; 法治论文; 这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