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普通高校招生注重向老、少、边、穷等区域进行倾斜和侧重,从而当前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相对增加。当前,认真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今年的两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进一步积极对新的机制、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扎扎实实开展和做好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资助和日常学业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问题;优化对策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全面推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保障大学生享受受教育机会,贫困生问题成为牵动国家和社会并影响家庭生活的热点。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随着贫困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认真研读国家资助政策文件,充分了解各级管理部门和高效的要求,设计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学生资助信息的统一管理,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过程有失公平公正
家庭经济困难生在认定过程中有失公平公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纸定贫困”情况屡见不鲜;二是辅导员常常把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与家庭经济情况以外的因素挂钩。在学生申请资助时,有部分学生办理相关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认定表或者是贫困证明,被资助工作者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生,但实际上并不贫困,出现“一纸定贫困”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提供虚假家庭经济情况认定证明;相关政府部门并不了解认定家庭的具体情况,并不进行调查而盖章;学生资助工作者也没有很好地逐一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校并没有对一线学生资助工作者上交的认定材料进行监管。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资助工作的水平,几乎所有被认定为经济困难生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一定的资助。
1.2大学生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诚信缺失与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的家庭贫困学生,在生活中很少存在吃不起饭的情况,但他们在心理及精神层面非常的“贫穷”:不仅不自信,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且在一些价值观的问题上也出现了扭曲。部分大学生家庭情况并不贫困,他们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申请资助。这部分的大学生,则存在着诚信缺失。并不贫困的学生受到了资助,给学校的资助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使得理应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另一方面其他学生对辅导员及学校的资助工作公平性有所质疑,造成跟风装穷的现象。
有部分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反而因为极度自卑而不想要其他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不申请学生资助。但更多的是,学生申请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生,不知感恩,理所应当的认为应该受到“无偿”资助,而不争取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但现在很多贫困大学生上网成瘾,游戏成瘾,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国家励志奖学金是奖励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但很多班级甚至院系由于找不到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而放宽奖励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在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优化对策
2.1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
高校贫困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家是贫困生资助的主要方面,在政策的制定、组织实施和提供资金方面不可取代,国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组织协调好资源的分配,全面解决高校大学生的贫困资助问题。我国高校的资助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财政经费的投入不足使资助很难持续有效的开展,社会资金的资助力度有待提升,要拓展渠道,社会各方面投入助学资金,充分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
国家、政府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资助贫困大学生,我们也分析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了建议,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和自我资助不可忽视。许多消极失望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实行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建立自我资助的能力,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分配,让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有效稳定的开展,帮助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
2.2构建平等、尊重的资助工作关系
将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目标,还意味着对资助工作关系进行调整。当前高校普遍将教师视为教育主体,学生视为教育客体。这一教育理念反映在资助工作中,就是资助工作者往往充当着知识、道德、考核的权威,而学生成为教育、施恩、审查的对象。一些学校甚至推行贫困生选举制,让贫困生公开陈述家庭困难情况,进行民主投票,不仅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还助长了拉票行为的出现,摧毁了诚信、感恩、责任心形成的心理基础。事实上,这种教育主客关系论无助于培育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学生个体,不可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立德树人的主体关系应该是,而且只能是和谐生成的主体间关系。”
2.3提供基于需要的资助关怀服务
首先,加大资助力度,尽力满足贫困生的基本物质需要。有必要引导社会力量关怀贫困大学生,设置各类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其次,使贫困生获得安全、归属和爱的满足。大量分析显示贫困生缺乏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既渴望获得归属与爱,又有一种强烈的戒备心。为此,需要在加大经济资助的同时,增加心理辅导的内容,促使贫困生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再次,要特别关注贫困生的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不仅是基于贫困生自尊与自卑心理并存的现实,更是基于“成人”这一资助工作终极目标的需要,贫困生迫切需要赢得尊重,获得发展以改变命运。
结语
总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针对学院和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立德树人措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扶技与扶业相配合,在帮助贫困生从物质上脱贫的同时,解决他们精神脱贫问题,教育和引导贫困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教导,树立自强自立精神,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宋勇.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7.04.
[2]王秀芹.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8).
[3]王静,孙婧.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6).
论文作者:闵凯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贫困生论文; 大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贫困论文; 工作论文; 家庭论文; 高校论文; 《青年生活》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