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与有效教学的矛盾及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语文论文,矛盾论文,自主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气象。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实践,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会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然而,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也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甚至是无效化的现象,自主探究与有效教学之间的矛盾值得引起教师的关注。
一、一节公开课引起的思考
上课铃响,教师走进课室,进行完必要的课堂秩序管理后,开始了课堂教学。今天学习的是粤教版语文必修《拣麦穗》一文,教师先播放罗大佑的歌曲《童年》,听完歌曲后,教师提问:刚才罗大佑的《童年》可能会引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来讲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呢?于是纷纷有同学举手发言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几位同学发言后,老师总结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里的趣事更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刚才大家谈的是自己的童年,那我们今天来学张洁的《拣麦穗》,看看别人的童年又是怎样。下面同学们先自己阅读课文,然后大家有什么疑问,提出来进行交流讨论。于是学生开始阅读课文,阅读完之后,就不断有学生提出问题。有学生问“呵哒”的读音,烟荷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文章里会用到方言词语,这样的词语是不是不规范,我们学作文时能不能也用方言词语?那些农村姑娘这么小就有嫁人的想法,实不实际?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就先请其他同学回答,如果其他学生回答不了,老师就自己回答,这样用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在离下课还有三四分钟时,老师才匆匆地提了三四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包括:第一部分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有何作用?小火柿子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了,于是教师便自己解答。
听课之后紧接着是集体评课。评课的教师先肯定了这一节公开课的优点,包括教师的观念有了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注意在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同时评课的教师也指出,本节课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耗时过多,但整体教学效果不好。在这一节课中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老师却让其他学生回答,学生为一些没意义的问题争论不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这样的交流对于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鉴赏能力没有实质的帮助。评课老师还指出,学生提了不少问题,但提的问题都比较肤浅、零碎甚至无意义。有学生为了哗众取宠,还故意提了一些无聊的、粗俗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卖灶糖的老汉孤身一人,是不是因为他长得太丑了”这样的问题。另外也有评课教师指出,在课堂教学后半段老师提出的问题对理解文章有重要的帮助,是落实本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但却没有时间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评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聚焦在“自主探究教学”与“有效教学”之间的矛盾上,由于不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因此围绕“自主探究教学”与“有效教学”之间是否必然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有效讲解两者间的关系,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二、“自主探究”与“有效教学”的关系辨析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没有理论引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要在教学实践中解决“自主探究”与“有效教学”之间的矛盾,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把握,在此基础上厘清两者间存在的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
(一)何谓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综合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二是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三是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取得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从以上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来看,整体把握有效教学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是否以最少的教学时间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产出;二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三是学生发展,教学活动是否促进了学生全面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是否存在只关注了某一方面的发展(如知识学习)而不顾及其他,只关注当前的发展牺牲了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二)“有效教学”与“自主探究”是否矛盾?
从以上公开课及集体评课的情况来看,让学生自主探究与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之间存在矛盾是当前不少课堂教学实践的实际状态,也是不少教师共同的感受。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由于教师实施自主探究活动的操作技巧导致的,还是由于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本质导致的?这种矛盾通常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
在前面那节《拣麦穗》课例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程度高,课堂气氛热烈,看起来是学生自主了,也探究了,但实际上是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并没有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阅读能力、文章的欣赏水平及写作技巧的掌握等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相应发展。根据以上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无论是从教学时间投入与教学产出来看,还是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学生发展来看,《拣麦穗》的课例所展现的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效率、效果、效益均较低。
但我们以为,从阅读教学本质而言,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恰恰相反,实施得当的探究教学往往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值得提倡。
一般的语文阅读课往往是教师自己阅读了课文理解后,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落实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样一节课看似有效,教师把该讲的都告诉了学生,学生该理解的教师也进行了解释,学生可能在今后考试中遇到的考点教师也让学生记了下来,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为很多教师所采用。但实际上这样的阅读教学却存在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二是背离了阅读的本质,学生在课堂进行的阅读不是一种本真的阅读。本真的阅读应该是让学生自己从头到尾地通读,再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等建构起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中,他可能会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也可能会有些地方让他感触良深,引起共鸣,也可能没有任何感觉,但正是这样构建起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原有教学存在的弊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能构建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探究教学提供了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状态下的对话平台,使学习群体在思想、情感与认识上得以充分直接的交流、合作与共享,在这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体现出阅读的本原要义。
也有教师认为,教师的讲授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它最直接,可以避免很多学习摸索而浪费的时间,教师授、学生受,干脆简洁,并且正确。如此看来,课堂的有效性似乎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是相悖的。果真如此吗?我们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不是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出来的东西,印象是不深刻的,自主探究要学生去自主摸索,固然需要花时间,但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结论、知识远远要比教师讲出来的结论印象要深刻得多。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与有效教学之间的矛盾不是必然的,实施合理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仅不会降低阅读教学的实效,相反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所以出现实施自主探究学习导致教学实效不高的情况,是由于教师的操作技巧所导致的,而不是由于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本质决定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主动说”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保障,可以让学生的人生体验在阅读中得到激活,在教学对话中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学习,需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机智引导
自主探究并不等于老师放任自流,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自主,老师是一个旁观者。老师除了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外,还应该机智地把学生浅层的问题引向深入的思考,引向文章的关键之处。如《拣麦穗》的课例中,有学生提出:“那烟荷包那么难看,大雁为什么还常常想找到它?”教师可以反问:“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章的中心了。再如我在讲《孔雀东南飞》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刘兰芝和焦仲卿要选择自杀,两人不是可以一起私奔吗?我让他们思考:焦仲卿、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们经过阅读全文和讨论后,认为焦仲卿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正是焦仲卿的性格软弱,所以决定了焦刘两人不可能私奔。然后,我再问,焦刘的悲剧除了由于焦仲卿的软弱,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这样层层引导后,学生就明白了悲剧的根源除了性格外,还有社会原因。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最初的疑问,又解决了文章的关键问题。可见,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的机智引导是必要的,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更加高效的条件之一。
(二)培养学生形成思考的方向
学生之所以在自主探究中提出各种零碎、表浅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该思考些什么问题。教师应该告诉他们,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解决字词问题,接着是句子的理解,然后是思考这篇课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是怎么样表达的。教师可以按文体来培养学生形成思考的方向。如小说要思考整个故事情节是怎么样的、里面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里面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散文则思考这篇课文写这些内容想表达什么等等;诗歌则可以从内容、感情、手法、语言等方面去思考。如果教师让学生形成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不会盲目、茫然了,所提的问题也能切合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自主探究与必要的讲授相结合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讲授,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有些内容适合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有些内容适合用讲授则更加有效。比如作者的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一些难度难大的问题等等,教师的讲授确实要比学生的自主探究要高效得多。总而言之,是采用讲授方式,还是采用自主探究,应视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自主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有很多科学合理的地方,但由于刚实施不久,所以还有一些需完善之处,如何破解其带来的种种困惑,仍需广大教学实践者不断探索。
标签: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