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人们生活在不同而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历经世代传承与发展,在与外界不断融合与摩擦过程中,逐渐凸显其自身特色,最终形成本区域内的文化特征,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或是无形的风情习俗,或是灿烂的物质遗产,两者交融互汇,相映依托,形成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最具内涵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城市滨河;绿地景观;地域文化;设计探析
1、前言
在城市不断更新与扩充的进程中,传统场所感的丧失和地域性的消退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自身存在的归属,迷失在日益趋于同化的城市吵杂中。如果把过去闭塞在小空间之中的园林艺术释放出来,把曲径通幽的竹树花木、移步换景的小桥流水、水乡特色的花塘柳堤、四时变异的季相形色等等,经过精心规划,撒向现代化城市中镶嵌的滨河绿地空间,也许是开创具有中国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的独特蹊径。
2、地域文化在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体现
2.1设计结合自然
(1)植物材料的选用
作为滨河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植物既是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主体,又是绿地中其它景观要素得以展现的基质。进行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植物结构,对原植物进行景观改造,保留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本土植物物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对原有绿地改造完成后,适当补种能在当地良好生存的植物种,以维持或增强此地景观特征;对一些需彻底进行改造的滨河绿地地段,在选用植物时,尽量多的考虑乡土植物,充分展示地域风貌。
(2)景观小品的选择
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季干燥寒冷,滨河区域色彩灰淡,其选用的景观小品色彩多浓重,为单调的冬季增添生气;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但湿季多雨,当前滨河绿地中随处可见的廊架虽通透可爱,但其毫无遮蔽的特性决定其在不同季节里使用率相差巨大;华南地区常年湿热,在滨河绿地中设置的遮蔽性景观小品多通透轻灵,色彩明亮,极富热带风情。
2.2表达风土人情
穿过市区的滨河袋装绿地大多相对狭长,其对风土人情的表达多依托硬质景观要素予以呈现,尤以景观小品为主。景观小品可以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1)功能性建筑设施
1)桥。作为贯穿城市滨河两岸的链接通道,此处的桥需要做到安全、美观、甚至是灵巧,并尽量与周围绿地相协调,与场地整体建筑形式相符,再通过栏杆、柱头等细节传递当地人文气息,使桥融入到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河绿地景观中去。
2)休憩设施。滨河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游憩的良好去处,休憩设施使人们得以停留享受滨河绿地空间。休憩亭台的风格、布局及休息桌椅的细部特征是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平台。
3)照明灯柱。在滨河绿地中的照明灯柱除了照明之用外,何尝不能以一种独特风格的造型,作为独一无二的要素增添绿地景观可视别性。
4)其它建筑物。或是将墙面作为展示平板,或是将整体造型独具地域风格,总之,合理利用每一个细节表达当地特有的景观。
(2)景观小品
1)雕塑。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2)景亭、花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
(3)传承历史文化
城市在不断发展,滨河地带也随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适应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为作为公共空间的滨河绿地。全盘地否定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滨水面貌,同时也花费巨额的经济成本,并彻底隔绝了绿地与往日用地的联系。或许我们应该保持滨河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默默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滨河绿地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3、实例分析
丹凤县位于丹江中游,丹凤县城所在地龙驹镇自古以来即为水旱码头、交通重镇,素有“陕南屏障”、“三秦要津”之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丹江从龙驹镇 南 部 环 绕 而 过,在两岸形成了东西走向的两条带状滨河绿地,东西长3.6km,绿 地总面积142000m2。目前,滨河绿地已经进行了简单绿化,栽植有垂柳、杨树、红叶李、女贞、雪松等树种,但从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和所承担的功能来衡量,无论是景观功能、生态防护功能,还是游憩功能,都远远达不到城市滨河绿地的功能要求。
3.1景观空间结构
结合丹江两岸地域文化,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习性,形成以绿地景观为载体,文化景观为魂魄的滨河景观文化长廊,提升城市的舒适性和景观美感,增加城市魅力。根据该区两岸滨河绿地的总体布局,结合地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特点,该地一江两岸滨河绿地设计的景观空间结构是:一江、两岸、四区。
一江:即位于城区中部的该地。
两岸:即该地区南北两岸的滨河地带。
四区:即在一江两岸规划布局的四个主题功能景观区。包括:历史文化展示区、红色文化展示区、旅游文化体验区、生态文化体验区。
3.2分区设计
3.2.1历史文化展示区
范围及规模:江北全段滨河绿地,总面积25200m2。
景观主题定位:历史文化展示。
功能:文化展示、休闲娱乐。
设计布局:该地历史悠久,自古地处秦楚交界,历史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因此,将该地北岸的滨河绿地全部定位为历史文化展示区。该区域从西到东,设计了三个景观篇章:秦楚古韵、古渡春秋、名人荟萃。
3.2.2红色文化展示区
范围及规模:江南该地一桥以西的滨河绿地,总面积27100m2。
景观主题定位:红色文化展示。
功能:文化展示、休闲娱乐。
设计布局:丹凤自古为“盘龙卧虎逐鹿地”,解放战争时期,丹凤是徐向前、贺龙和程子华创建的“鄂豫陕苏区”的一部分,各位革命先烈在丹凤浴血奋战,谱写了英勇的革命华章。该区从西到东设计了三个景观篇章:红色丹凤、英魂不朽和中流砥柱,展示丹凤在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文化的精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3.2.3旅游文化体验区
范围及规模:江南该地一桥至带子沟之间的滨河绿地,总面积29000m2。
景观主题定位:旅游文化体验。
功能:文化展示、旅游休闲、美酒品尝、民俗体验、文化娱乐、儿童游乐。
设计布局:旅游文化体验区包括有关旅游的五部分内容:丹水探源、美酒文化、丹凤胜景、民俗风情、儿童游乐。这五大内容从西至东进行布局,展示丹凤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为游客提供旅游文化的平台,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游憩、文化娱乐的场所。
3.2.4生态文化体验区
范围及规模:江南带子沟以东的滨河绿地,绿地总面积58500m2。
景观主题定位:郊野游园,田园风光。
功能:生态文化展示、春季观花、生态观光、文化娱乐,郊野踏青。
设计布局:江南滨河绿地带子沟以东的区域,考虑到位置相对偏远,因此,在设计时以植物景观为主,适当安排休闲娱乐功能,形成县城郊区远涉游憩、休闲娱乐的绿地,功能相对简单,设计形式为郊野生态游园,为远期开发建设做准备。
4、结语
滨河区域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滨河地带历来是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致与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场所,也是体现地域性风情的重要场所。同其他绿地相比,滨河绿地不仅生态条件优越,而 且 具 有 较 好 的 亲 水 空 间,是城市居民更乐于接近和进入的区域。现代城市滨河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应该依托城市地域文化,,体现不同的格局,融入更多理解和内涵,表达对不同地域文化阐述,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避免毫无特色、令人迷失的重复性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金元欢.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与综合治理—nars营造清秀美的原生态水景系统[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克雷格•S•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陈梦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滨河论文; 绿地论文; 景观论文; 文化论文; 丹凤论文; 城市论文; 地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