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例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材例题是将抽象的数学体系进行串联的有效工具,且本身具有情境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不仅能够将学生引入例题创设的情境中,方便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具备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功能,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材例题情境性与功能性的重要作用和具体使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例题;情境创设;数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8-047-02
一、数学教材例题的情境性和功能性的重要作用
由于数学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对于每个人的生活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学数学是这个数学科学中的基础课程阶段,在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思维抽象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上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个体在大脑上的发育尚不健全,对知识的认知大多数仍停留在具象、实物化的思考阶段,这就使得小学数学这种相较语文更为抽象的科目在理解上具有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在初次接触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时候,总是无法在大脑中与现有的知识经验形成关联,从而导致找不到有效学习数学的方法。基于这个问题,小学教材开始将大量例题融入其中,通过例题来将课本里的抽象概念、公式进行具体化,并与练习题建立起联系,使学生接受并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更加的平滑,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材例题之所以能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过度作用,是基于一种创设情境的教学理论。例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根据相关数学概念与公式而为学生创设出的一种实际情境。在这种情境下,抽象的知识被具体化、简单化,学生能够根据情境中的引导来进行有序的思考,逐一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帮助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强化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材例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这种功能就是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乘法一课,教材并没有一上来就以生涩的乘法公式和概念来进行理论灌输,而是通过一副包含兔子和公鸡的图画来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景,其中兔子分成3组,每组两只在一起,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可以很快加出一共有几只兔子。而图画中创设的这种两两排列的兔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以“2+2+2”这种形式来出题。教师在通过对情景中算法的引导,进而引出“3X2”就相当于3个2相加,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明白了乘法的含义。而这种情景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二、小学数学教材例题情境性与功能性的使用
(一)创设情境性例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身外的世界始终都充满着巨大的好奇心,而正是这种好奇心的驱使,让他们不断的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来说,也必须通过有效手段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使数学教学事半功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充分的运用例题来完成对学生兴趣的调动。例题是对知识的一种分解,运用的好,可以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同时,例题也是小学数学中创设情境的一个有效手段。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小学数学教材在例题的情境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情境缺乏新意,较为牵强,且与教材能仍不能有效融合。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为学生设计一些合适的例题,创设出更加有趣的情境来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除法一课中,教材通过“600只鸡平均分三层,每一层有多少只”这样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虽然也通过图画创设了情境,但其中仍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平均”是什么意思,学生到底该如何对“平均”进行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无疑又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为学生出一个例题,重新创设一个更为贴近生活的情境。例如,“班里的某三位同学同一天过生日,老师送给他们每个人2个蛋糕”,到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共有多少蛋糕”。这时候许多学生都能回答出共有6个蛋糕。这时候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平均”含义就会更容易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将10个蛋糕平均分给5个学生,每个人能有多少蛋糕”,学生就会同样用逆推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而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已经理解到了除法的含义即是进行平均分配的意思。这就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例题。而且这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题,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例题,发挥教材例题的功能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接触数学实践较短,尚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予以及时的指导。因此,小学数学例题设置的功能性不仅体现在创设情境上,还体现在能够为老师提供指导学生的有效办法。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是需要依靠一定的方法来完成的。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辨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去思考。然而,数学是基于人对世界的认知而创造出来的学科,其中许多知识是人为赋予他们的含义,所以对于成人创造出来的知识,学生较难去进行有效思考。例如数学中的“除法余数”、“平行”、“垂直”、“循环”等概念,对小学生来说过于生涩。这时候,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性和实际情况来创造例题,更要使这些例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以充分发挥例题的功能性。
要充分发挥例题的功能性,首先需要老师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认知情况、个性差异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其次,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围绕一定的功能目的创造例题,比如在“长度单位”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对长度有一定概念,就需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时候教师既可以运用教材中尺子、铅笔盒的例题来让学生对长度进行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让学生去主动测量数据,再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些数据该配以何种长度单位;再比如在“垂线与平行线”一课中,由于垂直于平行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发挥观察力、思考辨别能力以及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完成对课程的学习,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板书一些线,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辨别并进行课堂的自由讨论或分组讨论,通过这些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结论,这时候教师再针对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解答学生在观察与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达到教学目的,也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除了上述两个例子以外,例题还能在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想象能力、逆向思维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对例题功能性的开发与应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达成和提升离不开例题,对于数学这门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与实践才能加深认知、灵活运用的学科,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的将教与练、学与思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例题这种具有情境性和功能性的工具将整个数学体系串联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进而为今后的其他课程学习和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路二銮.透过小学数学例题情境的创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103.
[2]张炳意.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小学数学新题型设计策略[J].甘肃教育,2018(07):96.
[3]张依玫.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李宁宁.基于小学数学中情境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下旬),2016(02):37.
论文作者:杨恢智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例题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教材论文; 功能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