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集里医院 410300
【摘 要】目的:探讨深刺下关穴结合温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及对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深刺下关穴结合温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本组60例患者治愈2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高达96.7%;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疼痛有显著缓解,且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深刺下关穴结合温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深刺下关穴;温针灸;三叉神经痛;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eep acupuncture on xiaguan acupoint combin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on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the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Selection methods: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7 - January 2018 were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all patients were given deep stab shimonoseki acupuncture point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to compa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fter treatment,the patient pain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after treatment,26 of the 60 patients in this group were cured,24 were effective,8 were effective,2 were ineffective,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up to 96.7%. After treatment,the patient's pai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patient's pain was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P<0.05). Conclusion:it is safe and effective to treat trigeminal neuralgia by deep puncture xiaguan acupoint combin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Key words] deep penetration of xiaguan acupoint;Wen acupuncture;Trigeminal neuralgia;The quality of life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是一种单神经病变。患者通常会出现面部剧烈疼痛等症状,此病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此病临床治愈难度较高,复发率较高,给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此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发,对其病因尚无统一定论。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封闭、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但西医治疗方法副作用较高,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且复发率较高,故临床中逐渐采用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针灸能有效活血止痛、疏通脉络,因此能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痛苦,且治疗无副作用,安全性高,效果显著[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深刺下关穴结合温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其中女41例,男19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6.9±2.5)岁;病程6d-3年,平均(2.4±1.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深刺下关穴结合温针灸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主穴选择患者下关穴,再取患者迎香穴、风池穴、四白穴、太冲穴、夹承浆、三阴交、颧髎穴、阳白穴、合谷穴、颊车穴及足三里作为辅助穴位。对针灸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28号3寸的毫针刺入患者下关穴,刺入角度与皮肤呈30°夹角,刺入后逐渐对针尖方向进行调整,方向为鼻根部方向,刺入深度为2.5-2.8寸,针尖要触及三叉神经,患者会感觉麻胀,犹如电击一般,但可耐受。辅助穴位进行常规针刺。主穴和辅助穴位毫针均要留置30min。这个时间内对下关穴进行温针灸疗法。患者每日进行一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5d,再进行下个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治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消失,患者面部无疼痛感;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面部疼痛明显减轻;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缓解,面部疼痛有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疼痛感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症状评分,采用VAS 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3)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 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四个部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本组60例患者治疗后治愈2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高达96.7%。
2.2 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症状评分比较
本组60例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08±2.13)分,治疗3个疗程后,VAS评分为(2.13±1.25)分,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389,P<0.01)。
2.3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本组60例患者治疗后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下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在现代医学中对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疾病初期大部分患者会将其与偏头痛、牙痛等疾病混淆,致使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有研究证实了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外周神经缺血、神经血管压迫等密切相关[3]。患者在进行一系列面部动作时,都会碰到触发区域,各种疼痛信号在脑干内部快速重合,引起三叉神经异常放电,最终引起三叉神经疼痛。中医学中将三叉神经痛归为“面痛”、“面风痛”范畴,病理机制为外邪入侵,加之情志不畅,久病致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气血不足,体虚无力,经络失养,不荣则痛,故治疗应以通络止痛、活血补气为主。针刺穴位能有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现代医学也表明,针刺穴位能将针刺冲动从外周神经向脊髓的相应节段传递[4]。
下关穴是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交汇处,人体外部的气、血物质都会通过胃经进行分清降浊,再进入头部,因此对下关穴进行针刺具有消肿止痛、疏通经络的作用[5]。此外,下关穴处的皮肤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主要分布区,针刺该穴位不仅能对神经末梢进行刺激,促使其释放“内啡肽”类物质,减轻人体对疼痛敏感性,还能阻断三叉神经异常放电,减轻患者疼痛[6]。艾灸能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使局部组织血液血环加快,减轻局部炎症和神经缺血[7]。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下关穴深刺联合温针灸治疗,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下关穴深刺联合温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东岩,李尹娜,宋士英,等.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53-554.
[2]赵敬军,付冬梅.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与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2014,1(2):74-78.
[3]夏维鹏.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02-203
[4]易进科,汤治中,任国山,等.中药与针刺联合治疗用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J].针灸临床杂志,2015,8(7):23-26.
[5]张震.三叉神经痛应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360.
[6]王东岩,李尹娜,宋士英,等.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53-554.
[7]童翔.深刺下关穴结合温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40例[J].广西中医药,2015,38(6):37-38.
论文作者:邓镇荡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4
标签:患者论文; 下关论文; 针灸论文; 三叉神经痛论文; 疼痛论文; 针刺论文; 评分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