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吉林省城市教育均等化问题论文_高鸽

浅析吉林省城市教育均等化问题论文_高鸽

(长春大学,吉林 130000)

摘要:实现城市教育均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通过浅析吉林省城市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现状发现,吉林省城市教育均等化发展缓慢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教育政策配备不足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城市教育均等化的问题。在理清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每一因素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明确吉林省城市教育均等化接下来发展应着重注意的地方,早日实现吉林省城市教育均等化,以带动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吉林省;教育;均等化

一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部、国家统计、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129.19亿元,比上年的32806.46亿元增长10.13%。其中,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2586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5%,同口径增长9.41%。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保持较高增长率,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支出一直呈现增长趋势。支出最高为广东2042.8亿元,最低为宁夏139.2亿元,吉林省为470.5亿元,在31个省级地区中排名25,总体而言,吉林的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根据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来看,2017年吉林省普通小学生人均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为13846.91元,全国排名第6位,为排名第一位北京(30016.78元)的46.1%。

吉林省普通初中生人均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为17746.68元,全国排名第9位,仅占排名第一位北京(57636.12元)的30.8%。

区域差距较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而城市教育均等化的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实力紧密相关,致使城市教育均等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以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17年地方普通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排名高的省份是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地方普通初中生生均教育经费排名高的省份仍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区域差距的存在,全国各省教育投入的差距,使我国无法实现教育均等化的集中标准化管理。2016年吉林省长春市小学共1067所,而吉林市有33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仅有118所;长春市初中268所,吉林市142所,延边118所;长春市普通高中68所,吉林市37所,延边仅27所。可见吉林省在全省教育投入中,长春市占大额比例,是全省教育投入重点关注地点。吉林省高中排名前10名中,长春市高中占据5位,吉林市高中占据3位,可见地方教育投入的差距严重影响各地方教育均等化的实现。

吉林省各市之间教育投入的差距不仅来源于我国长久的区域发展差距,也源于我国对于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省份,同一省份内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城市,一直没有建立一套完备的财政制度体系以划拨教育经费。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本来是消除不同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教育经费不均衡状态,促使各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但是吉林省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对人口过疏地区教育特别措施法、高山地带对策特别实施法、特殊地貌地区特别实施法等法律政策中,均没有对给予落后地区财政支持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吉林省各城市之间财政分配并不均衡,没有实现相对均衡。

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区生源暴增,城市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硬件供给不足。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全国31个省份排名第23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吉林省一直坚持经济建设为发展重点。许多城市成方连片的商业小区与写字楼拔地而起,而学校建设却不能及时跟上。而政府并没有充分考虑人口增长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充分考虑人们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根据一定区域的人口容纳量以及合理的生活学习半径来规划布局相应标准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对特定人群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地方偏向发展”重点学校“的价值取向,使公民受教育权分地区被不公平对待,本身有限的资源被少数重点学校占用,人为阻止了教育均等化发展。大规模转移人口的教育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意味着新增人口和非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状况无法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教育无法实现现实均等化的发展预期。吉林省对于转移过程中这一特定人群的教育是缺乏的,这也体现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均衡。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初步建立了对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对教育投入规模在不断增大,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同时,速度并没有与质量共同快速发展,教育进一步发展和质量提高遇到困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成为教育均等化发展的重大阻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断增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吉林省教育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本地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教育需求。

三、教育政策配备不足

对教育均等化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一直以来的思想固化,使很多家长都有忽视受教育重要性的特点。很多家长由于家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主观上造成孩子不能入学、初高中辍学。还有一部分家长执着于“重点学校”、“重点班”和“名师”等限定教育资源,忽视学生自身的教育发展前景,一味期望自家孩子“赢在起跑线”。而地方政府为侧重发展“重点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出现地方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地方教育政策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缺少对教育均等化统一标准的政策配套措施,自下而上对于教育均等化理解偏差,对实现城市教育均等化是重大阻力。

自2014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强化地方政府和学校招生入学责任,推动各地形成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据调查统计,2018年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但相比全国31个省的334个地级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仍然是一条很长的路,但在这途中,不可获取的就是各省各地方对教育机会均等化政策上的支持与协助,吉林省地方对教育均等化政策推展有地方特色但部分缺乏全面性。当地缺少宏观教育均等化的政策与相应研究,在发展民族教育的趋势上,可能会逐渐脱离实现教育均等化的总目标。为实现最基本的教育均等化,不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各地政府应该保证基础教育进行所需要的最低水平的各种物质、师资条件和经费保障。教育政策配备不足,对已有教育政策宣传不到位,公众认知度差,政策的认识与执行都会出现问题。

同时,同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缺乏问责制度。教育财政投入效果不与责任人绩效挂钩,会造成政府缺乏责任感,使用教育经费,贪污、挪用、截留亦不在少数。政府极少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建立教育的问责机制刻不容缓。

结论

基本教育的公平,关乎国民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健全教育均等化制度,有利于缩小同省各地方发展差距。吉林省城市教育均等化还处于初级均等阶段,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资源供给不足、政策配备不足等问题。相信在吉林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必能更好实现吉林省城市教育的均等化。

作者简介:高鸽(1997-),女,吉林省人,长春大学,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论文作者:高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浅析吉林省城市教育均等化问题论文_高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