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的声调体系与分布_音乐论文

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式论文,民间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式体系是音乐民族性的特殊表现之一,调式分布则是民间音乐的特殊生态。民族的 审美意识制约着民族调式的构成以及调式体系的建立,调式构成(如拙作《论汉族调式 的平衡原则》所述,载《黄钟》1990年第1期)与调式体系自然具有不同的民族个性。由 于民间音乐是群众性的集体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各不同地区群众不同审美意识的制约 ,而呈现出不同的地方特征,形成民间音乐特征的地域性分布,包括调式分布。研究民 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调式体系

关于我国的民族调式体系,学者们研究了很长时间。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常常以欧洲 的大小调体系观察我国音乐,解释了不少问题,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解释不了。后来以宫 商角徵羽调式论之,这确实道出了我国音乐的实际现象。然而,这是否就是体系?大小 调体系中的大调与小调是平分天下的兄弟俩,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是平分天下吗?从存 在的实际看,不是的。至少角调式就极少;从民间音乐看,宫调式既不普遍也不多,远 不象欧洲大调式那样占住半壁山河还多。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倒是徵调式、羽调式特别多 ,再是商调式也不少。因此如何论述我国的调式体系,成了学者们非常关注的课题。

民间一般没有专业作曲家,新乐曲的产生,往往是在原有乐曲群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的 。不论新曲的唱词是什么结构,有多长,是什么感情,什么风格,它们总是与原曲保持 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保持着固有的遗传基因。包括保持旋律线、音程特色、主干 音级、字腔比例关系、节奏特征、调式状况、基本结构等等方面的遗传特征。主要方法 之一是,旋律的开始与中间部分都可以变,唯独终止部分保留着原曲固有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旋律可进行有条件的大变或小变,终止式则不轻易更改。这就突出了终止式在遗 传基因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将《小白菜》、《沂蒙山小调》与二人转的[文咳咳] 予以比较,就可看出这些不同乐曲之间的异同,从而窥测它们的创作规律。如:

以上是分别流行在河北、山东、东北的不同乐曲,它们每句旋律的头部和中部都不相 同,而相应部分的每句终止式却十分近似,反映出共同的调式特征,即它们具有共同的 遗传基因——调式亲缘关系。甚至彼此就像是繁简不同的变奏关系。这是地缘相近而促 进的文化交流的生态现象,它们生动地反映出民间音乐家所恪守的创作方法与创作规律 。

这类例证不胜枚举。如湖北江陵的喇叭调,就是一支大族的一员。请先看《喇叭调》 :

经过多年的材料分析,发现我国民间音乐中,其终止式按三足鼎立为最稳健的原理, 以三个音级为主构成各种终止式。就五声调式而论,在它的基本音列中,大体有以下上 行与下行的各种终止式和它们的变化形式。如:

徵终止群体中有两次徵终止,以徵调式为主(最多),另外还有宫调式(包括mi re do终 止)与下行的商调式。羽终止群体中羽终止有两次,以羽调式为主(最多),另外还有上 行的商调式与角调式(包括do re mi终止)。do、re、mi三个音本身不能构成终止群体, 因为它们的上下左右不存在音程一致的四种同类终止式。(以上详见拙作《传统音乐的 两大终止群体》,载四川音乐学院院报《音乐探索》1993第1期)

大量民间乐曲的终止式,都逻辑分明地、规律性地在一首乐曲中一般只使用一种终止 群体的终止式,或者用徵终止群体的终止式,或者用羽终止群体的终止式。除民族间、 地区间的音乐特征交融,或者参和,或者借用外,一般都不无原则地混合使用。从而形 成以徵羽为中心的,包括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的调式体系。

徵终止群体乐曲如陕西民歌《秋收》:

它的四个终止式就是徵终止群体的四种终止组成的。自然属于徵终止群体的典型乐曲 。此外还有《绣荷包》、《走西口》、《五哥放羊》、《茉莉花》、《孟姜女》、《四 季歌》、《放风筝》、《百鸟朝凤》、《二泉映月》,以及京韵大鼓、弹词、梆子腔、 皮黄腔等大量乐曲,都属于徵终止群体。

二胡曲《赛马》用的蒙族民歌《红旗》,则是羽终止群体的四种终止组成的。如:

它自然也属羽终止群体的典型乐曲。其他还有《嘎哒梅林》、《康定情歌》、《北京 的金山上》、《花儿与少年》、《摘葡萄》、《高高山上一树槐》、《弥渡山歌》、《 小河淌水》、《瑶族舞曲》,以及客家山歌、湘中北民间音乐、昆曲中的主要曲牌、高 腔中的不少曲牌等大量乐曲,都属于羽终止群体。

两大终止群体是我国民间音乐实际存在的抽象,它涵盖了我国绝大多数的民间音乐(注 :新疆兄弟民族众多,音乐也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宜当具体问题具体研究,不能概论之 。)。它们形成了地位并不均等的宫商角徵羽等调式群,而最大宗的主心骨则是徵羽调 式。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它们构成的调式体系,可否以包括宫商角徵羽多种调式的徵 羽调式体系名之。当否,还得请学者们评定。

二、调式分布

1、分界线与调式型号 1)分界线。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分布,总体可以三条线为界:第一条是以秦岭、淮河 到洪泽湖为界的南北分界线,第二条是北方以太行山为界的东北与西北分界线,第三条 是从东北、内蒙、宁夏、甘肃、青海、四川、湘鄂西到广西的弧型长线,即兄弟民族与 汉族的分界线。一方面,这些线的属区内的调式有自己的突出特征,而这些特征又从区 的中心点到边界呈现渐变状态。另一方面,这些线本身是一条宽阔的接壤区,这个区内 存在明显的调式交融状况。

2)调式型号。宫商角徵羽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主要调式类别,它们当然具有不同性质。 而同类调式中亦因为主要的支持音不同而型号有别。如北方的徵调式,其上句终止往往 是宫音(如《脚夫调》、《交城山》、《秋收》等),商调式的上句终止往往是徵音(如 《绣荷包》、《走西口》、《骑青马》等),上下句终止音呈四度关系。这种徵调式的 特征是上句终止比下句终止明朗、强劲,下句终止又能稳定,因而音乐一般比较粗犷、 豪放。南方的徵调式,其上句终止音往往是商音(如《孟姜女》、《十送红军》),宫调 式的上句终止往往是徵音(如《放风筝》、《天涯歌女》),上下句终止音构成五度关系 。这种徵调式的特点是上句终止较下句终止轻柔,下句终止稳健,因而音乐一般比较柔 和、甜美。因此,既要论述调式的类别分布,也要论述调式的型号分布。

2、调式分布

1)徵羽两大终止群体的分布。根据前面两大终止群体的论述以及大量的例证说明,徵 终止群体的音乐主要分布在汉族地区,羽终止群体的音乐主要分布在兄弟民族地区。当 然,这并不是说汉族地区就没有羽终止群体的音乐,兄弟民族地区就没有徵终止群体的 音乐。事实上,兄弟民族地区就有一定数量的徵终止群体的音乐,除藏族等兄弟民族地 区的徵调式、宫调式音乐外,还有蒙族地区的蒙汉调等等。汉族地区内也有属于羽终止 群体的客家山歌、湘中北民间音乐和昆曲的主要曲牌等。但这些都没有成为主流,有的 还有自己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容后述)。仍然是汉族地区形成徵终止群体的汪洋大海, 兄弟民族地区的羽终止群体音乐特别有魅力,特征突出而具代表性。

2)徵调式、商调式与非徵非商调式分布。太行山以西的西北板块区,分布大量的徵调 式(如《脚夫调》等)、sol mi re下行终止的商调式(如《绣荷包》等),以及徵商经常 交合运用的亦徵亦商、非徵非商调式(仍是下行商调式)。如秦腔《玉堂春》的[二六]:

根据上句看是终止在宫音,在A调上。根据下句终止看,则可以是A调的徵音,也可以 是D调的商音。徵商交错或混用,在秦腔中相当普遍,业内常称苦音与欢音。基本手法 是:除恪守在七声徵调式的旋律外,通过清角为宫,或者微降或降si la sol,使徵音 变成商音,或者近似商音。从而使整个秦腔音乐形成似徵似商,非徵非商的调式状况。 这是西北地区调式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3)徵调式、宫调式与非徵非宫调式分布。太行山以东,包括江苏省和它北部的东北板 块的广大地区,分布大量的徵调式(如《小白菜》等)、宫调式(如《放风筝》、《山东 小调》、《杨柳青》等),以及亦徵亦宫、非徵非宫调式。

①《小白菜》就有既徵且宫的唱法。如:

这里的终止音E,既可以视作A调的sol,是徵调式,也可以视作E调的do,属宫调式。 评剧主腔也是宫、徵调式共用。这是这一地区极富特色的调式状况。

以上分布在北方的徵调式,大都以其上句终止的宫音为支持音。商调式大都以其上句 终止的徵为支持音。上、下句的终止音都呈四度关系。这是属于北方型的徵调式与商调 式。

4)东南板块(江南)呈现大量的徵调式。它们与北方的徵调式不同,其上句终止音为商 音,上下句终止音构成五度关系。属南方型的徵调式。如《孟姜女》、《十送红军》、 越剧、楚剧等。

贵州花灯与广西彩调也不例外。可见商终止在这一地区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它们表现 了我国西南部特色鲜明的调式状况。

6)汉族区内的调式交融。以鄂东北为中心和它的周边地区,既邻徵调式、商调式音乐 普遍的西北板块区,又邻多徵调式、宫调式的东北板区块;既靠南方

⑤更有甚者,存在西皮腔中的徵、宫调式交替与二黄腔中的徵、商调式交替。西皮腔 的母体秦腔没有成熟的宫调式唱腔,形成西皮腔后,由于湖北具有宫调式的传统,从而 形成了西皮腔的宫调式生腔。构成徵、宫调式交替。原本为徵调式的二黄腔,又发展了 生角和中速板式的商调式,构成徵商调式交替。总之,这是一个多类调式的交融区,是 一方特殊的风水宝地。

7)汉族区内的羽终止群体特区。

①昆曲运用量最大的,是羽终止群体曲牌。高腔中亦有很多羽群体曲牌。它们与别的 剧种声腔都不一样,是戏曲声腔中亮丽的光点,形成汉族区内以艺术体裁为载体的羽终 止群体特区。因为它们的曲牌与宋代词调和南北曲具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而这些音 乐特征的形成,都自汉唐以下深受北部和西部兄弟民族羽群体音乐的影响,并一直发展 遗留至今。它们是岛而不是陆地。

为什么洞庭湖以南,常德以东,衡阳以北的这片土地上,盛行如此特征鲜明的羽终止 群体音乐?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8)地缘关系相近的渐变性调式分布。山陕中南部的徵调式、商调式与非徵非商调式, 一到接近兄弟民族地区的北部,可能是羽终止群体音乐的影响,逐渐地徵调式淡化,形 成羽调式和非商非羽的调式,《兰花花》就是一例。如果《兰花花》只是一首孤立的民 歌,那也作罢。问题是,它是陕北靠近内蒙地区用得相当普遍的一首曲调。这就具有典 型性了。还一首山曲《三天路程两天到》,在晋北和内蒙,有的唱成徵调式,有的唱成 羽调式,而各方面特征却相近。就歌词看,唱的是“大青山”“乌拉山”“回口里”, 是内蒙。可见在民族接壤线上,羽、徵调式是可互用的。另一方面,在内蒙,由于移民 和文化交流,也由山陕传去了大量汉族的徵终止群体音乐,人称蒙汉调。内蒙的二人台 就相当典型。

9)徵羽两群体的交融。在汉族与兄弟民族接壤的长宽的弧形线上,由于汉民族的徵终 止群体音乐与兄弟民族羽终止群体音乐的碰撞,形成了一种既徵且羽、羽徵交融的调式 。如鄂西南的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就很典型。全曲可视为ABA三个部分:

A(a)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唷喂(羽终止),

(b)妹儿娃去拜年喂(徵终止)。

B 金哪银儿梭(羽终止),银哪银儿梭(羽终止),阳雀叫啊报着恩哥(羽终止)哎报着恩 哥(羽终止),妹儿娃要过河(角终止),是哪个来推我(羽终止)?我就来推你嘛(羽终止) 。

A(a)艄公你把舵板唷,妹儿娃请上船(羽终止),哎喂呀哎喂呀(羽终止),

(b)将妹儿娃推过河唷喂(徵终止)。

全曲的两个b句是徵终止,一般认为这是一支徵调式民歌。其实,羽终止是大量的,而 B部几乎全是羽终止,具有明显的羽调式性质。应该属于羽、徵调式的交融体,或叫羽 徵调式。很可能原来就是土家族的羽调式民歌,后来受汉族徵终止群体音乐的影响,才 将两个b句变化成徵终止,形成一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民歌。今天我们仍能将两个b句 还原为羽终止,使这首歌唱成单一的羽调式。如:

这样唱仍然有典型的土家族民歌风味。虽不是最好的,但不是不可的。然而,他毕竟 成了一首更好的羽徵调式歌曲。这类调式交融的歌曲,在鄂西南民间音乐中仅次于羽调 式,居第二位,第三位才是徵调式。同时,在川东也较多,湘西北也有,甚而足迹已到 陕南。

这种情况在兄弟民族众多的东北地区也有。由于那是有大量汉族移民的民族混居区, 其调式也呈现大交融现象。在二人转的音乐中表现非常突出,既有大量包括羽调式与上 行商调式的羽终止群体曲牌,又有大量徵终止群体曲牌。而《大将闹五更》则与《龙船 调》的调式交融异曲同工。也是有大量明显的羽调式色彩的终止句,而最后却终止在徵 音。是徵调式?不全是,也应该属于一首羽徵调式的歌曲,因为它的最后一句也可以终 止在羽音而使之成为单一的羽调式民歌。

总之,作为群众性集体创作的民间音乐,其调式分布,一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 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一方面似是错综复杂的,同时又是有序而泾渭分明的。既有民 族性与地区性的分布,又有区域间的流动与交融。是一个既定型又具活力,既长年不变 又不断在演进的调式生态圈。研究与了解这一调式的生态现象,无疑将有助我们的教学 、创作、评论与理论研究工作,有利于民族音乐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1-11-13

标签:;  ;  ;  ;  ;  

中国民间音乐的声调体系与分布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