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论文_安茁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论文_安茁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屈原在《楚辞》中进行了大量的黄昏意象描写。这一方面体现了自然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黄昏的留恋与珍惜,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流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与驾驭。另一方面,诗人以黄昏为喻,展示了国式的衰微与政局的飘摇,抒发了自己功名未遂、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愤慨。

关键词:留恋;失落;农耕文明;太阳崇拜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形象,是客观物体与主观情感的融合,既有作为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又有作家主观赋予的情感内涵和特殊意蕴。《楚辞》中充斥着大量的黄昏意象,既表明了自然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慨叹和思考。

一、《楚辞》中的黄昏意象

文人多以“夕”、“暮”等词来描写黄昏。“夕”与“朝”相对应,一个意味着开始,象征着生命与活力,充满生机盎然;一个意味着结束,代表着哀颓与伤感。黄昏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最为敏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天中重要的一个过渡点,往往会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感慨与哀思。

1.自然时间与人生时间

黄昏,是下午离去,晚上到来的过渡时刻,是光明与黑暗的过渡时期,也是劳作与休息的中间时段。黄昏的短暂使其充满了神秘与朦胧,具有悲壮与哀愁之美。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象征形式哲学》中认为:“正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东方与西方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空间的原始感情,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原动力,由此派生出生命与死亡的对立,这成为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永恒主题。” 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线,也是生存与死亡的分界线。“当白天消逝之际,诗人悲叹他的光明之友夭折,除此之外,也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短少。” 黄昏是一天结束之时,也象征着人迟暮之时,衰老到来的同时会伴随着寂寞与死亡。屈原在《楚辞》中抒发了对黄昏的留恋与珍惜,这也是对黑暗与死亡的憎恶与厌弃、对光明和生命的不舍与执着。但人类的力量无法阻挡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因此诗人内心充满着个体梦想破灭、期待无望的悲愤和痛苦。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人以时间的运动为界点,直接坦然对黄昏逝去的惋惜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春去秋来,草木凋零,美人容颜不再,人的生命也即将走向尽头,充满了无奈与哀怨。“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诗人想在美好的地方多停会,但黄昏即将来临,黑夜也要到来。屈原想推崇自己的美政思想,但压力与阻碍极大,人也即将步入晚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无奈。“进退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愤懑。“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古人认为黄昏也正是阴阳易位之时,诗人想到还有很多必须要去做的事情,白天的即将消失使诗人感觉到压力与紧迫,所以才要日夜兼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之中。

屈原对黄昏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迷恋黄昏,因为黄昏过去之后便是黑暗,黄昏时刻至少还有点光明。一方面他对黄昏充满怨愤,因为黄昏的结束也意味着光明的消失,象征着人的衰老和死亡时刻的到来,伴随着孤独与寂寞。

2.政治现实与人生追求

黄昏暗示着国力由强盛转为衰微。屈原生活的年代正是战国诸侯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是关系到楚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楚怀王却听信谗言,远离、驱逐屈原。诗人借黄昏意象展现了自己无望的政治生涯,表达了自己功名未遂、怀才不遇的失意,透露着伤感与凄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在表明自己济世救民的忧患意识的同时,也借助黄昏意象抒发了为时已晚、自身无所作为的失望与悲愤。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诗人与君王约定在黄昏时期相遇,君王在中途却改变了他的道路。屈原的政治主张本来已经得到认可,但楚怀王却听信小人谗言,离间屈原。黄昏包含着悲愤与无奈,宣泄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与愤懑。“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诗人有着自我约束、洁身自好的良好品质。但他早上才向君主进谏,傍晚便遭到了舍弃。时间之短,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接受。“朝”与“夕”之间的强烈对比更体现出君王的无情与政治抱负实现的艰难。在《思美人》中,诗人写“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表面上写的是自己与美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与君主、与政治的关系。诗人借美人的失约暗讽君王的不守信。在《河伯》中也写到“日将暮兮怅忘归?为惟极浦兮寤怀。”白天即将结束,夜晚就要来临,但自己还没有归依之所。屈原的政治主张未能实施,但年岁已高,已经无法作为。“时嗳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停伫。”诗人在哀叹的同时也有着一丝期待,甚至想凭借自己的主观力量来延长黄昏的时长。

诗人借黄昏意象预示国家的衰微与政局的动荡,抒发自己抱负难施的苦闷、对生命归依的焦灼与探索。这里的黄昏是悲怆而凄凉的。

二、“黄昏意象”的根源

中国早期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人们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和得知时间的工具,于是便依赖太阳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黄昏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光明与黑暗的过渡,也是劳动与休息的分界线。它意味着歇息回家,家人团聚。因此文人们对黄昏情有独钟,有着诸多感慨。黄昏展现了农耕文明下人们的情感归属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孜孜不倦的追求。人们赋予黄昏相思别怨、去国怀乡之意,黄昏便渐渐成为伤悼文学的典型象征,透露出一种凄艳之美。

“黄昏”的“昏”与“婚姻”相通,古人的婚礼一般都选取在黄昏时刻。人们认为黄昏时刻阴阳交替、阳往阴来,最适宜举行婚礼,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相通。待嫁的女子总是盼望着黄昏的到来,但出嫁也意味着女子与父母和亲人的分别,因此黄昏也还是哀伤、怨愤的。

黄昏意象也与人们的太阳崇拜意识以及生死观有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落,残照黄昏,诗人由日落联想到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由此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太阳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早在许多神话传说中便体现了这一点。人们将太阳神化,认为日落是太阳衰老、枯竭而死的显现,对此心怀敬畏,认为这是一种悲壮的举动。古人还认为黄昏是鬼魂出没的时刻,这也为日落增加了神秘主义色彩。日落意味着四时的变化与万物的枯荣,象征着人类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仿佛人类所有的苦难都集结于此。黄昏时刻的感时叹世、怀乡思亲、伤惜离别、念古忧今、怀才不遇都饱含苦涩。黄昏是美的失落与执着的交织,它是壮丽的,但却好景不长。

《楚辞》充满神秘主义色彩,黄昏象征着美丽与哀愁的统一。屈原借黄昏抒发日暮途远、年老迟暮、为时已晚的哀痛以及对国式衰微的慨叹。黄昏的惨淡与悲壮衬托出诗人的悲剧性,济世情怀与现实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屈原笔下开始,黄昏已经具有了代表相思怀归与功名未遂、怀才不遇的人生失意的双重意味。此后,黄昏也具有了更多发展,比如黄昏与悲秋情怀、怀古意识的结合等等。这都可以在屈原的《楚辞》中找到痕迹。

参考文献

[1]聂石樵《楚辞新注》,商务印书馆,2004年.

[2]李山译注《楚辞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

[3]周建忠《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4]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安茁(1996.03—),女,陕西渭南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

论文作者:安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谈《楚辞》中的黄昏意象论文_安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