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新常态下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策略论文_王海冬1,彭乐武2,代吉鹏3

浅谈基于新常态下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策略论文_王海冬1,彭乐武2,代吉鹏3

1.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100;2.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100;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山东青岛 515100

摘要: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话题由来已久,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和方法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着。在我国国力日渐强盛、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如何做好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更新工作成为我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新常态”下,外部环境和工作基础的变化,试图从提升社会活力、经济活力、文化活力等方面来初步探析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策略

引言

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话题由来已久,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和方法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着。在我国国力日渐强盛、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如何做好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更新工作成为我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

1 对于“新常态”的理解

1.1 社会发展方面

1.1.1 我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Northam)发现并提出的理论,城镇化被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从当前的数据和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在世界范围内而言,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镇化浪潮。根据相关研究,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也就是说,在接下去的15-25年,仍将有数亿人口从乡村走向城市。城市努力接纳并满足这些“新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将成为新常态。

1.1.2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老城区或历史街区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需要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而老城区或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历史街区由于房租便宜、生活便捷、就业岗位多以及交通成本低等特点,成为新市民或刚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的最佳租住地选择。

另一方面,老城区或历史街区的建筑普遍存在功能过时、年久失修的状况。使用者从对原有建筑设施比较了解并有感情的房主变为存在着“过客”心态的租住者后,老的建筑和环境越发难以得到好的维护和保养。租住者为了满足自身的居住或使用需求,私搭乱建、随意改变结构和用途的行为会加剧老建筑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使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1.2 国民经济方面

1.2.1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不景气,导致城市开发建设脚步放慢成为“新常态”。

自2010年中国GDP规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自2010年至2012年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年至2013年,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2015年更是首次破7。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土地经济主导的房地产业开始进入“冬天”,而且根据相关预测,这种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新常态”。

相应的原来由土地经济和房地产业主导的城市更新和开发模式也将迎来新的机遇。粗暴的大拆大建式的旧城更新将会越来越没有市场,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理智地探讨旧城区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更好的模式。

1.2.2得以保留的老的物质空间使新产业功能的注入成为可能,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老的城区或历史街区具有使用成本低、城市活力强、经济结构多元和公共服务设施较齐全等特点,非常适合小微服务企业、文化产业、创客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生存和成长。这些新型产业的注入会创造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多样的就业机会,为历史街区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1.3 社会人口方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老城区人口数量和结构分布呈现如下状况:

一方面,富有阶层和精英阶层为了追求居住的舒适性,正逐渐向环境更优、居住条件更好的新城区或近郊区的高档居住区迁移,而老的历史街区留守的大多是老人、低收入、低保障的弱势群体。而另一方面,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刚参加工作的外地大学生填补了老城区人口外迁所留下的空白。也就是说,老旧城区或历史街区这种周而复始的人口结构的更替在我国未来城镇化达到稳定阶段之前会成为影响城市活力的关键性因素。

1.4 国家政策方面

1.4.1 2014年12月12日,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丽城镇”,“要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的政策导向要求我们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大拆大建、粗放型的旧城改造不可再取,要更加注重对于传统、风貌、文化的保护。

1.4.2划定大城市边界,变增量规划为存量规划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2014年1月10日的全国国土工作会议上表示,如今国土部正在和住建部配合修订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给各地城市的扩张划定一个边界。以制止各地城市无节制扩张规模的"摊大饼"现象。这也意味着今后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法要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甚至“减量规划”转型;从避开问题棘手的老城区和历史街区,开发新区到回过头来研究如何更好的保护和更新旧城区转型。

1.5市管理方面

1.5.1普遍性的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方式简单,保护机构不健全。

以往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经济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受到重视,以土地换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和管理“利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往往被轻视乃至忽视,能拆就拆,实在不好拆就放任不管的情况普遍存在。更新理念的不足和管理的缺失导致大量传统历史街区被简单粗暴地“改造更新”,部分侥幸保留的也会因为居民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自发地、无组织地进行的改造活动,致使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弱化乃致逐渐丧失。在今后的政府管理工作中,这种状况将有所改观。

1.5.2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居民生存环境恶化

由于政府缺乏有效整治的意愿和措施,导致历史街区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落后,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极度缺乏,居民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对城市精英阶层的吸引力逐步降低,进而影响到街区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存量规划”的新常态下,填补历史欠账,奠定持续发展基础将成为政府工作重点。

1.5.3原有的对于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法存在误区

以往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和实践,多侧重于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以街区空间、建筑立面、形式、体量等的研究为着力点,对历史建筑的功能置换也停留在建筑学的技术范畴。往往政府“一厢情愿”地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改造一“新”的历史街区却街道冷清、人气凋零。其根本的问题是:保护与更新的目标,不应是建筑与街区空间的复原,而应该是街区活力的复兴。在新的发展阶段,这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以上部分,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常态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工作基础都发生了改变,下面初步探讨今后对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2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浅谈

法国著名的城市规划理论家弗朗索瓦丝.萧伊(Francoise Choay)女士曾说过: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启发在于“我们首先需要一种全然不同的方法:从那种建立在把保护对象罗列清单基础上的静态保护,转向扎根于日常生活的、动态的、结构性的保护”。

2.1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键是保持其活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中枢副总规划师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5年会中曾经表达: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最大区别在于当地居民要继续在里面居住和生活,因此要维持并完善它的使用功能,保持活力,促进繁荣;要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次要采取逐步整治的做法,鼓励居民参与,维护社区的使用功能。切忌大拆大建,对历史性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后人不合理改造的地方,可恢复其原貌,对不符合整体风貌的建筑要予以适当改造。

活态生活性是历史街区不同于其他遗产类型的重要特征,人口和社会调控是历史街区实现生活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2街区活力的构成

根据相关研究,街区的活力可以分为经济活力、社会活力和文化活力三个方面。其中社会活力是其他两种活力的根本。社会活力为经济活力提供了充足的生产力和购买力,从而保障了经济活力的存在。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又为文化活力吸引了人气和文化受众,从而促进文化活力的激发。而文化活力的提升又会反过来促进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的完善。

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历史街区,往往是三种活力并存并相互促进的。一个历史街区的衰落往往最初是由社会活力的衰弱而引发的。

2.3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初探

在充分同意并贯彻以上观点的前提下,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2.4提升社会活力,为历史街区的复兴奠定物质基础

笔者认为,提升历史街区的社会活力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4.1改善物质空间环境

首先,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是注入活力的前提。政府应该着手对该区域进行环境的综合整治,拆除临建和违章建筑,整饬院落和外部街道环境空间,修缮老旧的房屋,在不影响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原有的历史建筑,使其能够初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如适当加建厨房和卫生间,适当增加楼梯数量,对原有的公共走廊进行适当分隔以保证合理的私密性需求等)。

2.4.2完善基础设施

弥补历史欠账,对历史街区的上下水、强弱电、燃气、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改造。利用原有院落、绿化及道路空间,合理安排静态停车设施。修葺完善人行、自行车和车行道路系统等。

2.4.3注入活力人口

笔者分析认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活力的年轻人群体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白手起家、囊中羞涩的现状又决定了生活成本低、交通便利的老城区和历史街区是他们在城市中站稳脚跟的首选租住地。年轻人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甘于无味的生活、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行为多样性的特点。这些对于创造和保持一个街区的活力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抓住这个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打造居住生活的空间,尽量减弱并消除他们在此居住的不适感和“过客”心理,吸引他们尽可能长时间地在传统历史街区居留,甚至长期定居于此。这对于提升街区活力,创造多样性的行为至关重要。

2.5提升经济活力,为历史街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5.1多管齐下,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城市街区活力的物质基础具备的同时,如何留住这些活力群体,进而激发街区的经济活力同样重要。政府应该联合有长远目光的企业等社会力量,如海尔创客平台等,从政策制定、金融保障、技术指导、物质空间提供、设备支持和宣传推介等方面激励年轻人自主创业,同时吸引更多的面向年轻人的小微企业入驻历史街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提升该区域的经济活力。

2.5.2查缺补漏,完善公共服务配套

年轻人的活动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原有的以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为对象的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新的需求;而“新鲜血液”的注入又为引入新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提供了机遇。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物质空间,积极引入或配套完善文化、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从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

2.5.3提升文化活力,为历史街区的繁荣添砖加瓦

与原采用一系列“一厢情愿”地、试图通过干巴巴的文化氛围,打造作为复兴历史街区的措施不同,当传统历史街区新的社会架构和经济结构初步搭建完成,社会活力和经济活力开始逐步复苏的时候,原有的“沉淀”于历史街区底蕴当中的文化价值才能得到更明显的体现,文化活力才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开辟文化空间、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助推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进而激发该街区的文化活力,打造文化的“名片”。

需要说明的是,时代不同了,即使是在老的历史街区场景,上演的也应该是一幕幕现代的生活。笔者认为某些地区领导让现代人穿上过去的服饰,重新“演绎”过去的生活场景的行为,只是暂时吸引游客的“闹剧”,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一定是不可持续的。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相信日益衰落的城市历史街区会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人们透过历史的建筑、场景追忆过去,在享受现代生活的过程中感叹时代的变迁。历史的物质环境和现代的生活场景形成反差,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发展变迁的轨迹,这才是理性并明智的选择。

3结语

诚然,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上各方的协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本文只是基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环境已发生改变的“新常态”条件下,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粗浅地探析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新策略,希望给有关管理者和设计从业者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和启示,进而能对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有一点帮助。具体到了实施层面,还有诸如资金来源、实施及管理主体和方式、公众参与形式、人员安置措施和建筑改造技术可行性等,很多问题需要逐一理顺落实,还需要有关人士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爱萍.青岛中山路街区活力复兴策略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0,12

[2]同济大学 吴志强,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8

[3]赵中枢.案例研究/活力街区路在何方?—以北京香厂、抚州文昌里规划为例[C];规划中国.2015,11,25

论文作者:王海冬1,彭乐武2,代吉鹏3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浅谈基于新常态下的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策略论文_王海冬1,彭乐武2,代吉鹏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