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本理论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理论论文,竞技论文,人才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研究、探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过程中,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人才是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否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此问题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的敏感话题,一度被视为“禁区”。而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知识商品化,人们接受教育、培训、训练已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资本”而进行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投资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的冲击,关于“劳动力、人才、资本与市场、商品”之类的讨论已成为热点问题。
1 劳动力的属性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存在于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所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首先必须是个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或社会的某种需要。[1]在斯密的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与资本、土地等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事实上,劳动者并不只是作为工具而存在的被动的经济资源,而同时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其行动嵌入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人。作为一种商品的劳动力,在供给、需求、价格、竞争等经济过程中不断流动,并最终达到均衡。斯密关于劳动力的观点,代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基本看法。斯密把劳动力看成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改进、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高水平的熟练、技巧以及判断力,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国际劳工组织(1944)在《费城宣言》的4条原则中,第1条就是“劳工不是商品”。50多年过去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索此类问题,可见其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根据上海人事局(1988)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观点主要有4种。[2]
第一种观点:劳动力是商品;原因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仍然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劳动力的配置机制是商品生产的等价交换的原则(p=0.5)。
第二种观点:劳动力不是商品;原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自由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即消灭了雇佣劳动,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p=0.5)。
第三种观点: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属性;原因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自然属性具有商品属性(p=0.71)。
第四种观点: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原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在政治上是社会的主人,但在流通领域,劳动力欲实现其价值,就必须承认其是特殊商品(p=0.36)。
体育界有关学者对我国体育人才市场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才市场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才是国家的财富和主人,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推动其发展的人才之间的供需配置关系和按劳分配关系。人才与录用、聘用单位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同志式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人才进入市场交换的只是知识和技术、技能,人才不具有商品属性。[3]
葛林等人的研究认为,要确立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要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是社会化商品生产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4]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看,如果只有生产资料和资金是商品,在市场上可以获得,而劳动力不是商品,作为资源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各类人才资源不能进入市场交流,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就无从谈起。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也明确指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提法,针对过去的“劳务市场”、“劳动市场”的说法而言,更确切地反映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已被人们认同。
2 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在强调劳动力的作用时,把资本和劳动力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劳动力可“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根据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一个人能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不属于资本范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带来价值的价值,代表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资本与劳动力是对立的关系。冯子标的研究认为,舒尔茨眼中的人力资本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力,只不过舒尔茨把劳动力看作是投资的结果,而称之为人力资本。马克思笔下的劳动力与舒尔茨所说的人力资本的内涵是一致的,但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劳动力的概念,更多地适用于物质经济时代,劳动者能力与技能的提高是自然积累的结果,教育、培训等都表现为一种自发、被动的行为。而人力资本则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知识等都商品化了,教育、培训体现了为获得未来收益而进行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投资行为。
克拉克认为,在产业社会中,有两种永久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它们就是资本与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在可以使用的劳动与资本的存量之间,常常存在明显的弹性。这就是说,劳动与资本是可以代替的。舒尔茨、贝克尔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是把劳动力与教育、训练、健康等联系起来,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是,经济的发展既与劳动力的数量有关,也与劳动力的质量有关。劳动力的能力、技术水平等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的素质与质量的提高,则需要进行投资才能实现。[6]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劳动力的研究,把劳动力质量本身视为与土地、资本等物质资本一样的经济要素,它对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力将从资本相对匮乏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流向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缺乏的地区,随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获得更多的收益。作为高级劳动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跨地区流动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随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划分,劳动力出现了层次性,如初级劳动力、高级劳动力。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人的本性,使他们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7]
2.1 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前提条件是知识、技术、技能、信息分离为商品
劳动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了提高、升华。社会发展的初期,劳动力主要表现出一种以体力为特征的先天的秉赋。但随着社会劳动范围的扩大和社会的分工,一些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及教育、培训中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特殊技能。此时的劳动力已不再表现为某种天赋,而是后天知识、技能的堆砌。劳动力开始有了初级形态的劳动力(体力特征为主)和高级形态的劳动力(智力特征为主)层次之分。特别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级劳动力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成为独立的商品而存在,整个经济是以知识为中心发展的,初级形态的劳动力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越来越小,而高级形态的劳动力在创造价值的作用及其资本特性则越来越突出,成为价值增值的主体。这时的高级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初级劳动力仍称之为劳动力,劳动力交易市场也逐渐分化为单纯的劳动力市场和高级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
2.2 高级劳动力成为投资的产物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劳动具有同质性。每个人之间不存在劳动力的差别,只存在量上的异同。初级状态的劳动力可以在保证社会基本生活的条件下自然形成,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级劳动力的形成,除了要满足人们社会基本生活条件之外,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成为高级劳动力,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或训练等,在取得高层次劳动力的一系列过程中,劳动力自身应进行主动的投资,如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等的花费,同时还要放弃很多可能带来效益的机会。当投资后的高级劳动力真正具备了资本的特性,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本,为个人的未来发展、薪资、待遇等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人力资本产权的个人属性
人力资本是凝集在人体(载体)中的无形非物质资产。所谓人力资本产权是指存在于人体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本产权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关系,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国内外对产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形资本产权,而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专门研究较少,如舒尔茨(1962)、贝克尔(1964)等都有过少量的涉及,国内的李建民(1999)、王建民(2001)等也开始了有关理论研究。但从总体研究情况看,远不能跟上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本产权包含着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使用、人力资本收益等一系列经济关系,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元性和人力资本“承载者”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本产权也变得复杂起来。笔者认为,无论人力资本投资者有多少个,也无论是谁进行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承载者个人都要付出时间、体力、精力,放弃其它机会或收益。每个人力资本承载者都是自身的知识、技能、健康的天然所有者,这是任何外界条件无法改变的事实。
舍温·罗森(1985)认为,人力资本的个人专属性的前提条件是“在自由社会里”(非奴隶制),人力资本属于个人才是真实的。然而,巴泽尔对奴隶经济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在奴隶制的条件下,奴隶仍是一种“主动的财产”,他们不但会逃跑、起义、怠工,一些比较能干的奴隶经过斗争,还可以获得超额部分的私有财产,直至最后买下自己,成为自由人。[8]奴隶主严格的监控、强制占有,并不能完全控制奴隶们的主观意识和活动,也不能改变人力资本的天然私有的性质。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上,同样存在着投资部门与后备人才个体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国家、地方、家庭(个人)都给予了一定的投资,人力资本产权是共享的,在有关交流法规、协议的约束下合理地流动。但在后备人才的实际交流中,个别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而强行占有或人为设障,使得一些后备人才“身在曹营,心在汉”,出训不出力,甚至不辞而别,远走他乡。实践说明,即使国家、地方、部门全额投资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无法获得完整的后备人才资本产权,更不可能控制残缺的人才资本产权。后备人才资本产权仍然归属承载者个人所有。
4 人力资本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本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是最早明确地把人的能力划归为固定资本的,是古典经济学创造者之一。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指出:因为人的技艺和能力的形成需要花费成本并提高自身的经济价值,所以可以将其视为资本。[9]到了19世纪,许多经济学家都接受了斯密关于人的技艺和能力属于资本范畴的观点。如:家喻户晓的世界篮球明星——乔丹,之所以成为各俱乐部争夺的目标,就是因为他有高超球技作为自身的资本,在体育人才市场上,能给俱乐部及自身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I·费希尔认为:任何可以带来收人的财产都是资本。从有关文献看,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人的知识,技艺和能力属于资本的观点。同物质资本一样,人的知识、技能等质量因素的形成和维持均需要花费成本。人们在知识、技能和健康上的费用支出是放弃了眼前的消费,旨在将来获得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意识日趋成熟,期望今日的投资能在将来有所收益。如:家庭为支持子女参加业余体育训练而进行的必要投资,最低的期望值是提高子女的身体健康水平,理想期望值是进入高等院校或为成为体育明星获得一定的资本。
李建明在(1999)《人力资本通论》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然而,人力资本运作不当,也会造成投资未能实现预期的回报或收益,表现为人力资本的闲置或浪费。反映在人才现象上就是人才的使用不当或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浪费。但是,如果我们不先行投资的话,人才资源则无法形成。[10]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群体。[11]人才资源的形式是一种投资行为的结果。而这种投资的收益,则要视人才资源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时,所产生的效益而定。所以人才资源的应用过程,也是一种人力资本的运作过程。近几十年来,人才资本逐渐取代了诸多物质资本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占据了社会生产的重要地位,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在人才研究中,把人才资本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加以确立,使人才资本观念深入人才研究和人才工作之中,是对人才问题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人才理论研究上的一次突破。而如何实现人才资本的有效运作,将成为21世纪人才工作的核心任务。
5 结语
社会发展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技能、知识等都已形成商品化,接受教育、培训、训练体现了为获得未来收益而进行的一种自觉、主动的投资行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一种具有潜在性的高级劳动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国家、地方、培养部门和家庭(个人)都进行了一定的成本投资,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后备人才资本产权可以由投资方共享,但后备人才资本产权归个人所有,并以“后备人才资本”的形式进入体育人才市场自由流动,谋求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未来发展的机会。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