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加快步伐——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教委论文,副主任论文,稳妥论文,体制改革论文,步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来自国家教委的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入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统包统分”的机制已被打破,新的就业机制逐渐为社会和毕业生所接受,以高等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和当前减员增效的社会大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怎样看待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的目标和内涵?当前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近日,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问:199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形势,如何看待这种新形势?
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生达317万人,比1992年增加了45%;招生并轨、 缴费上学改革也平稳、顺利地完成。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大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的大发展使社会化大生产向集约型转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使大批人员下岗、转岗,加上国家机关又面临着调整;而教育的大发展使教育的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由原先的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情况。所以今年和今后几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近几年来,在就业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国家总体上使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做到按期就业,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但是,需求形式在不断变化,各地就业体制改革也不平衡,有些领导同志并没有十分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把就业体制改革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对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调查研究、缺乏认真分析,更谈不上提出对策。1998年我国有101万本专科毕业生、5万名毕业研究生需要就业,但从目前了解到的就业信息来看,需求并没有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所以迫切需要各级就业管理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应充分了解这个形势,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扩大就业渠道,积极稳妥地加快就业体制改革步伐;大学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把握各种机遇,共同把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搞好。
问:如何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涵?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在这项改革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自主择业的具体含义就是各级政府、高校推荐,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所以,就业体制改革的完成需要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四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转变观念,思想到位,措施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重要改革。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结果,不是说国家、各级政府不管了,而是管理的方法变了,从过去的行政指令分配,变为政策指导、宏观调控、信息服务、推荐就业的办法。其次,就业体制改革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各种就业需求,并向社会提供毕业生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学校设置的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都应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受到检验。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能否很好地就业,应该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应该成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再次,自主择业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政府将不再包分配;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学生应该以比较优异的成绩,比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来参与双向选择的竞争。最后,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用人单位用什么样的观点来选择毕业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甚至事关企业的存亡,同时对高校毕业生也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应该全面考察学生在校几年内的表现,考察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对思想道德素质要综合考察,择优录用。
问:要达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是否有个“时间表”?
答:在广泛听取有关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我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应循序渐进,逐步过渡,也就是说要以积极稳妥为前提。
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牵扯到劳动、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又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受制约的因素较多。所以,就业体制改革不能象招生并轨、缴费改革一样“一刀切”,统一时间完成。我们提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国家和省级主管部门可以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次推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试点工作,加快改革步伐。
问:加快就业体制改革还应加强哪方面的工作?
答: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信息服务,因为信息服务的好坏是就业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加强信息服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建设无形市场,即就业信息网络。用人单位要尽力提供需求信息,学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信息,并且要做到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高等学校自办或多所高校联合举办的有形市场,当前还是十分需要的,但是发展无形市场,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更为重要。只有无形市场发达了,才能更有效地配置毕业生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建立信息网络,首先要完善和健全就业指导中心,并进一步强化其功能。就业指导中心除了宣传方针政策,指导学生择业以外,非常重要的职能是搞好信息服务,这一点很多省市、高校已经充分注意到了,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很不平衡,力度也不够。特别是建立全国性的多种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这需要各方面大力支持,做出艰巨的努力,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问: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对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答: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要求学校培养“产”“销”对路的“产品”,学校要有这个意识,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输送合格的、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各专业招生的人数,要及时调整,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学校必须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结束的机制,设置什么专业、各专业招收多少人,要受到就业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检验。近几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与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结构不合理也有很大关系。前几年公费生、自费生“双轨”,许多学科大量招收自费大专生,造成了专科生就业困难、自费生就业更困难的局面。另外一些省市、学校片面追求规模发展,选了一些学校容易办的所谓“热门”专业招生,造成金融、财经、管理、文秘等专业培养的人才超过或远远超过社会的需求,致使几年来这类人才大量沉淀,而学校却毫无压力,继续招生,甚至还在扩大招生规模,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盲目办学。这是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的表现。在就业工作中,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我们将制定评估指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至少是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各个时间段就业的比例,以推动学校逐渐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目前,国家教委正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减少专业数量,拓宽专业面向,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这项改革也将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问: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主体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却存在着毕业生待业或隐性待业的现象。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过去高校毕业生主要在国有企业、政府各部门就业,如今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十五大以后,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要求对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扩大毕业生到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的渠道。就业制度要主动适应这样一个大的变化,加快就业体制改革,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另一方面要广辟渠道,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输送人才。对此,许多省市、部门已经探索了一些办法,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有关措施,使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加畅通和宽阔。
这几年,由于实行多种形式的双向选择,一时选择不到就业单位的学生,许多地方采取了“县市包生源”的办法安排学生就业,也就是经过中央、省、地市各级政府举办的双向选择活动以后,还没有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回原籍所在县、市,到了县市有的采用指令办法分配,或者继续进行双向选择,由于就业形式严峻,所以几年来在县、市一级沉淀了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他们仍处于待业或隐性待业(有岗位,没有工作)。这种情况,如果年复一年、不断沉淀,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也不利于人才的使用,所以在加快就业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激活这批沉淀的人才,在县与县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创造条件,提供信息,继续提供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