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世界的流向及联盟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向论文,跨国公司论文,透视论文,联盟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
人们说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跨国公司正是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代表,是当代经济国际化经营的主角。它的生产经营活动触角已伸向环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凡是致力于发展经济并推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同跨国公司打交道。即使是与世隔绝而人口只有26万的冰岛,也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签订了购置光缆通讯设备合同,在1998年前把国内所有建筑实施通讯联网。就是像朝鲜这样长期闭关自守的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荡击下,也抵挡不住跨国公司的巨大冲击,于1997年在咸镜北道的罗津(毗邻中国、俄罗斯)开设自由经济贸易区,招引跨国公司前去投资。从中不难看出,跨国公司在世界的渗透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几乎所有正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国家都对此作了毫无例外的选择,只是程度和时间程序有所不同而已。
据联合国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披露:全球跨国公司的数量,已由1970年的7千多家母公司和2.7万家分公司,发展到1996年的4.4万家母公司和28万家子公司,经营总额为6万亿美元。 世界贸易的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各国科技转让的70%,都是由跨国公司承担进行的。全球一切高水平、大规模的重要工业和服务业,都已纳入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经营网络体系之中,这是跨国公司跨国配置其各类价值增值活动的直接结果,也是世界跨国公司发展进入全盛时期的重要表现。
然而,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认为,尽管全球跨国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分布面越来越广,但真正能在对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经受得起各种冲击的“航空母舰”,则是评选排列在前1000名的大型跨国公司。组织分布国际化,信息网络国际化,市场战略国际化,生产和销售国际化,资本流通国际化,就是当今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发展趋势的基本象征。就实质而言,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已成为超越国家或国籍摸糊的国际经济实体。世界各国国际收支的增减,资本流动的走向,股票市场的涨跌,国际汇率的变动,传统工业的兴衰,新兴工业的崛起,现代产品的更新换代,科技的创新,贸易物流的增减,无不与这些大型跨国公司经营相关。特别是排列世界前100名的巨型跨国公司, 既是跨国公司中的主力军,又是美、日、欧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支柱力量。 1996 年这100 家巨型跨国公司境外资产高达17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4.4万家跨国母公司境外资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境外分支机构年销售收入2万亿美元, 相当于所有跨国公司境外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境外员工600万人,平均每家巨型跨国公司境外雇员6万多人。如果就这100家巨型跨国公司的经营规模而言, 那么多数公司的年营业额相当于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年国内生产总值。
世界跨国公司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和取得傲人的业绩,主要原因是:
1、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倾向于开放模式, 走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或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跨国公司在充当发动机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环球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扩大了国际市场的容量, 加速了全球资本的快速流动,一个能容纳多达50亿人的全球经济市场正在日益成长,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得以向世界各地扩张。
3、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水平分工不断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任何国家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都越来越深地卷入全球一体化大潮之中,免不了受其它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哪怕是经济最发达、资源最丰富、科技最先进的国家或地区,也得参与国际生产过程的直接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跨国公司在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4、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特别是微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互联网络的遍及全球,使巨额资金可以分秒计的速度在环球市场上移动,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投资和贸易机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刺激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投资世界各地
资本跨国运动是驱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成了这种“驱动”的主要力量。这种直接投资以到东道国创立新企业或兼并收购东道国业已存在的企业为主要形式。近几年出现了一路上扬、不断创造新纪录的趋势。从1981年到1985年,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平均年直接投资只有500亿美元左右;1986年至1990 年上升到平均年直接投资1550亿美元;1991 年至1995 年又上升到平均年直接投资2200亿美元;1996 年达到直接投资3490 亿美元的高峰, 比1995 年的3150亿美元增长了近11%。如果将跨国公司境外分支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在所在国或其它国家金融市场上筹借到的资金也计算在内,那么1996年跨国公司体系在国际化经营中所投入的资金就高达14000亿美元之巨,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跨国公司成为当今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和主要承担者,已是莫容置疑了。
跨国公司投资目标的选择,通常是在追逐资本增值的前提下,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诸种因素的差异,有重点地选择自己的投资目标。
1、低风险寻求型。投资环境是诱发投资动机的首要条件, 投资环境优势是投资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跨国公司的资本总是向那些政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好,政策连续性强,法制比较健全,人员素质较佳,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以保障投资的安全性和获利的准确性。长期来,欧美发达国家正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被认为是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的地区,在吸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实际上是相互投资)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投资项目明显地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1981年至1985年平均年吸收国际直接投资370亿美元,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74%;到1996 年吸收国际直接投资2080亿美元,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60%。1996年美国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高达854亿美元,其中约有400亿美元是流向西欧发达国家的。相反中东欧的一些国家,由于近些年政治不稳定,推行经济私有化过快,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经济大伤元气,国际形象欠佳,被认为是风险过大的地区,因而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从1995年的140 亿美元,下降到1996年的120亿美元。
2、市场寻求型。许多跨国公司在对走向21 世纪国际直接投资流向作预测时表示,资源和劳动力虽然是投资时必须看重的因素,但决定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是哪些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国家和地区。尽可能地以占领所在国或地区的商品市场为目标,就地加工组装,产品就地销售,或销往周边国家或地区,以拓占市场占领面。不少跨国公司认为,目前特别要为占领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以中国为主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取得优势地位而努力。唯其如此,1996年亚洲吸收外来直接投资创造了810 亿美元的新记录,比上年增长25%,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23%。其中中国由上年的358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423 亿美元; 新加坡由上年的69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94亿美元;印尼由上年的43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80亿美元;马来西亚由上年的41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53亿美元;印度由上年的19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26亿美元。目前美、日、欧为争夺亚洲新兴市场,在直接投资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至今它们中的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220家在中国设立亚太分部,以利抢占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市场。
3、政策宽松寻求型。据《世界投资报告》称,从1991年至1996 年的五年多时间里,众多正在振兴经济的国家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竞相推出或修改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自由化政策598起, 其中属于放松管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投资手续的占95%以上。与此同时,有162个国家和地区先后签订了1330个政府间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十分有利于国跨公司对直接投资地的选择。1996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由上年的250亿美元,猛增到390亿美元,增幅超过了包括亚洲在内的所有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总量的30%。重要原因是这一地区经济再度稳定增长,投资政策趋于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新的进展,从而增强了美国、加拿大等国众多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
4、资源寻求型。是以获取国外丰富的原料和资源、 特别是战略资源为目标而选择的直接投资,这要比通过对外贸易进口原料更能保证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的低廉。这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满足本公司或本国为基础的,另一类是为了出口或再加工后出口到国际市场。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的一些跨国公司认为,到21世纪世界战略资源供应将会趋紧,到战略资源多的国家去开发,既是国际经济直接分工的需要,又是为未来经营打基础而必须花费投资的重要行动。1996年世界跨国公司流向非洲的直接投资只有53亿美元,70%流向尼日利亚、利比亚等石油生产国,10%流向南非、博茨瓦纳等钻石、铜矿生产国。近五年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等的跨国公司对缅甸的直接投资超过10亿美元,就是为了开发那里的金属矿产、石油、橡胶、名贵木材和海洋资源等。
5、低成本寻求型。是指以利用东道国生产的低成本为目标, 把跨国公司专业化分工的部分或大部分转移到国外投资生产。跨国公司往往从全球角度广泛搜集各国数据,综合分析各项指标,权衡利弊,作出抉择。目前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沿海地区及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列宾、越南、马来西亚等投资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是看重那里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人的低工资和高效率的生产条件,工人工作一小时所得的工资只有0.4至0.5美元之间,而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平均每小时分别为15、12、10美元左右。跨国公司的可比成本可以降低许多,获利之丰就可想而知了。
跨国公司联盟扩及世界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许多跨国公司在构思经营方略和实施自己决策时,都要考虑借助外界的力量,同别的有影响力的公司搞联盟或协作,乃至同竞争对手结成战略联盟,以提高生产经营的总体竞争力。目前欧美和日本已各有50%和30%以上的跨国公司参与跨国联盟与协作。联盟的主要形式有:
1、跨国公司内部垂直生产联盟与协作。 近几年许多大跨国公司先后采取了化大为小、大中含小的“减肥消肿”措施,改变母公司本身规模过大、集中过多的组织结构,下放权力,淡化公司内的国籍概念,扩大分公司的独立自主权,实行分公司“当地化”。在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提出明确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纳入母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前提下,赋予分公司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和随时作出灵活决策的自主权,将一些产品零部件分解成专业指标,扩散到分公司所在基地生产或组织条件具备的当地厂家生产,母公司适当让利,充分调动分公司的自主积极性。实际上构成了母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的跨国垂直生产协作关系。于是就出现了如合并后的美国波音和麦道飞机公司那样,在中国生产机翼,在法国生产发动机,在加拿大生产机身,在美国本部检验后组装的新情况。既缩短了母公司飞机制造的时间,又刺激了分公司发展壮大自己的积极性。
2、跨国专业分工联盟与协作。海外经济学家撰文认为, 伴随世界科技的不断创新,产品生命期的日趋缩短,全球产业竞争变得空前激烈,许多跨国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势下,单家跨国公司不可能时时都掌握当今世界专项生产所有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必须通过与实力强的国际同行携手联盟与协作,取长补短,方能形成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以美、日、欧汽车制造公司为例,他们一方面几乎年年由政府出面打汽车贸易战,另一方面却在“同床异梦”中进行强强合作。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降低轿车生产成本,“虚体合作”商定由德国有关公司负责设计,日本公司生产主要零部件,韩国公司组装,通用公司验收后出售。这样,美国通用公司每生产一辆价值1.1 万美元的普通轿车,尽管要付给德国商750美元,日本商1750美元,韩国商3000美元, 但较之全部由它自己生产,质量要好,成本要低。
3、跨国科技联盟与协作。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 反映在新技术上带有时代性,不少产品以争夺高新技术或专有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而展开。跨国公司为了在新技术上占领制高点,除了自己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开发外(199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科研经营为54.8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全年的科研经费),还通过国际结盟,共同合作攻克某些专有技术难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美国商用机器公司本是世界高级集成电路开发的先行者,后来遇到国际同行的严峻挑战。为此于1991年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缔结合作协定, 共同开发100 兆位以上的动态存储芯片。1992年又联合日本东芝公司,三家共同开发260 兆位以上的高级存储芯片,目前已达到500兆位以上的水平,并向1000兆位攀登, 令其他同行难望其项背。
4、跨国销售联盟与协作。这是各自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 为对方拓展商品市场提供方便的结合形式,双方实现优势互补。1993年以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日本尼桑汽车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大众汽车公司利用自己在欧洲的销售渠道,代为尼桑公司销售四轮驱动小轿车,尼桑汽车公司则利用自己在日本及周边国家的销售网点,代为大众公司销售普通小轿车,每年可以各增1.4亿美元的销售额。美、 日的医药业也在仿效,从1994年开始,美国医药公司在北美为日本公司推销药品提供方便,日本医药公司则在本国为美国公司推销施贵宝牌药品出力。由此使各自的销售额均上升15%以上,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5、跨国服务联盟与协作。这也是一种优势互补、 利益均占的联姻结合形式。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为了拓展经营业务,1993年与荷兰皇家这个欧洲颇具影响力的航空公司联姻,双方各自利用自己的航运设施,共同开辟每日两次由欧洲——北美——大西洋岸非洲国家的新航线,每年可各得1.3亿美元的可观利润。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近年也走出国门, 与英国石油公司结盟,共同享用欧洲的石油管道、储油罐、炼油厂、加油站等设施,从而形成了占欧洲石油市场25%的规模,取得了新的竞争优势,每年可节约5亿美元的经营费用,双方皆大欢喜。
6、跨国多元联盟与协作。80年代以来, 伴随世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引出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和行业,如果跨国公司单一化经营,就会影响自己的竞争力,使资本利润率下降,实行多元化经营就可以改变这种不利状况。由此在世界跨国公司中出现了多元化联合的新合作形式。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60年代初还只是经营电讯业务的公司,现在多元化联盟合作已扩展到48个产品和38个行业,可以说“从导弹到方便面”无所不包。近年它与日本公司合作生产电脑,同荷兰公司合作生产电话机,同德国公司合作生产船舶关键设备,同英国公司合作生产传真机,同加拿大合作生产高级电信用纸,同瑞士公司合作生产高级电子产品,还同本国有关公司合作经营证券、房产业务,显示其向世界多无扩散的显著特点。
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现在,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已摆到各国面前: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强劲渗透,各国都将不同程度地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招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中,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具有双重性。适量地引进外资,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同国际经济接轨。但如果不认真研究跨国公司投资的内涵,不注意引进外资的总体规模控制,盲目过量地吸引外资而影响自己的偿还能力,就有可能造成经济震荡。有些跨国公司专到发展中国家投资污染严重的产业,或利用二手设备冒充先进设备作为合资条件,使东道国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有些跨国公司专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开采战略资源,就地加工成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长此以往,使东道国成为廉价战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有些中小跨国公司专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技术已老化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把衰老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返老还童”,而东道国又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吸收外资不与本国的长远经济发展战略、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体系统盘考虑,结果是窒息了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削弱了民族工业的优化,降低了本国市场的竞争力。所有这些,都是八十年代前后非洲、拉美、东亚国家出现过的教训,很值得人们记取。
如今国际市场的竞争,讲求的是规模效应,犹似出海航行那样,只有航空母舰才能镇住狂风巨浪的冲击,达到“江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上乘境地。相反,“船小好调头”之类,在内河湖泊中游荡是可以的,而要到风浪丈高的大海中悠荡,显然是没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尽快改变自身企业小而散、不利于参加国际竞争的格局,在长期努力中培育、造就自己的超级大户,才能大步走向世界,在参与国际直接分工的竞争中取得应有的经济地位,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