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大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百团大战,是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该不该发动;二是是否违背了中央的作战方针;三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本文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当时战役的客观环境,敌我态势及作战目的、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结论:百团大战是应该发动的,它没有违背中央的作战方针,而且予敌以沉重打击,鼓舞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是“功大于过”,在战役进行过程中,有些教训也应吸取。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进攻日本侵略军和反击其“扫荡”的大规模战役。此役,震惊中外,影响广泛深远。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百团大战的看法评价颇有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百团大战该不该发动;二是是否违背了中央的战略方针;三是百团大战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笔者拟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以述评。
一
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八路军总司令部宣布的命令明确指出:一是打击敌人的“囚笼政策”;二是粉碎国民党制造的谣言,克服蒋介石的投降危险;三是拖住日寇进攻西安重庆昆明的后腿。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宣告破产,不得不将速决战改变为长期战争,提出打一场“百年战争”,与我进行“比赛忍耐力的斗争”。同时为解决人力物力不足的问题,日本确定了“以战养战,以华治华”的政策,企图把华北占领区变为其兵战和供给基地。从这个目的出发,日本回兵华北,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的大扫荡。1939年春,华北敌人颁布了“治安肃正计划”,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进行“军政民一体”的“总力战”,“巩固点线,扩大面的占领”,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封锁墙,对我根据地构成网状包围圈的“囚笼政策”,用“清乡”、“蚕食”、“扫荡”三种办法,将八路军一举歼灭。“囚笼政策”在政治上,敌人以铁路公路为据点,发展维持会,扩张伪政权,实行保甲连座制,加强特务活动,扩充伪军。在经济上,把铁路公路之据点作为吸吮中国人民膏血的大小血管和毛孔。开发资源,掠夺农产,倾销毒品,推广伪币流通,封锁根据地的经济贸易。在军事上,利用铁路公路调动快速部队,对解放区进行“纵横扫荡”。
“囚笼政策”是敌人全面进攻抗日根据地最毒辣的办法,它使抗日根据地的形势日趋严重,据彭德怀同志回忆:“从1940年3月前后至7月,华北抗日根据地大片地迅速变为游击区。大破袭之前,只剩下两座县城,即太行的平顺和晋西北的偏关。原来一面负担的群众变为两面负担。”①
为了争取时局的好转,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我华北八路军迫切需要发动一次成功的战役行动。而当时日伪军深入我根据地,到处设立据点和碉堡,兵力分散,铁路公路沿线守备薄弱,也是我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行动的有利时机。彭德怀同志指出:“在当时,只有抓住敌后的空虚,给以突然猛袭,才能有力调动敌人,给以打击,恢复大后方抗日根据地。”②朱德同志也曾指出:敌人对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封锁政策,囚笼政策,它沿铁路公路修碉堡,希望把八路军这只老虎囚在里面不能出来。③我们有多少根据地,它就筑多少囚笼,企图来围困消灭我们。但我们仍有办法,这就是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战斗自1940年8月20日开始,至9月10日结束,仅20天的时间就达到了破坏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干线,以正太路为主的攻击目标,使敌之华北的交通线完全瘫痪。
发动百团大战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粉碎国民党八路军的谣言,克服蒋介石集团投降危险。1940年3月,八路军从军事上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国民党制造:“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不打日军”等种种谣言,攻击八路军,欺骗群众,挑拨国统区人民与共产党的关系。同时国内妥协投降主义的倾向也日益严重。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亲日派,继1940年3月公开投降后,此时又大肆展开投降宣传攻势,鼓吹“中日亲善”,“共同反共”。说什么继续抗日就是“把国家奉送给共产党和第三国际”。④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右翼亲日派从“拥护蒋之反共政策入手”,积极活动,“极力助蒋反共”,企图“把蒋置于火炉之上,下不得台”⑤,逼蒋投降。而蒋介石集团,在大溃败以后,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也积极酝酿妥协投降,与日共同反共。他一面加紧策划反共高潮,一面又通过宋美龄,戴笠等与日秘密谈判。在谈判中,蒋方代表一再表示,国民党原则上承认伪满洲国,同意日本在华北驻兵等。⑥在这种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一部分地方实力派的中间势力的抗日信心更加动摇。进步势力中一部分人对形势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妥协投降的空气在国统区弥漫。为粉碎国民党的谣言,克服蒋介石集团投降危险,争取中间势力,增强胜利的信心,我华北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但一扫数月来国统区悲观失望,妥协投降的沉闷空气,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意志,而且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威,使我党“全面抗战”的路线更加得入人心,发展和巩固了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百团大战在政治上的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是应该发动的。
至于第三个原因,为了拖住敌人进攻西安重庆昆明的后腿,防止切断西北国际交通线,则是错误地估计了敌人的动向。1940年5月初至6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在湖北西部发动襄阳、宜昌战役。6月15日占领宜昌,威胁重庆,对重庆加强轰炸,扬言进攻西安重庆昆明等地。八路军总部根据错误的情报估计,以为日军会沿陇海路西进,占领西安和兰州,切断西北交通线。后来事实证明这是我们没搞清日本军队的企图。当时敌人是准备进攻河南,打通粤汉路和湘桂铁路。战争双方相互处于极端秘密状态,对敌人进攻方向,一时搞不清,这是战争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以此为据,认为百团大战不应该发动,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二
百团大战并没有违反中央的战略方针。首先,百团大战是一次战略防御中的战役进攻战。我们处于战役进攻的主动地位,但是我们始终没有与敌进行战略决战的意图,整个战役没有“超过敌后战略防御的限度。”百团大战的预备命令指出:“彻底破坏正太路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恢复若干重要名胜关隘据点,较长时间的截断该线交通,并乘胜扩大,拔除该线南北地区若干据点。开展该路沿线两侧工作,基本是截断该线交通”。8月8日,八路军总司令部发出《破坏战术之一般指示》明确指出:“战役成果之大小,主要看破坏正太路线程度而定,破坏工作为这次战役最中心之坏节。这一战役目的,完全附合游击战争”削弱敌人,箝制敌人,妨碍敌人运输”,“给予全国正规军和全国人民精神上的鼓励”⑦的战略任务。朱德同志在《扩张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一文中指出:“百团大战是我军在敌后方进行的大规模的战役进攻,是我军政民共同发动的伟大的交通和经济战的总攻袭。”⑧可见,百团大战中基本上遵循了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战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
其次,从作战形式上看。百团大战主要打的是游击战和运动战,不是攻坚战和阵地战,其实质打的是交通战,而交通战是抗日游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伯承指出:“敌我在相持阶段中的交通斗争的形势的主要手段。这次八路军和决死队在华北敌后所进行的百团大战,实质上乃是敌我之间交通斗争的激烈表现⑨”左权指出:“这一次百团大战的胜利,是我们在交通战方面的胜利。这就是说,我们战役进攻的主要目的,在于破坏切断控制敌后的交通命脉,争取华北战局向我方所欲之方向发展。但是这一交通战的胜利,给予敌寇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敌寇在交通线上所受的打击,将不仅仅是交通上的损失,而是敌寇在华北整个战争中的极重大的损失。”⑩
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我40万大军,在五千里战线上全线出击,破路与战斗配合,袭击与打援并用,敌人无数据点同时求援,交通线处处被切断,日军驻华北总司令部束手无措,打了很多漂亮战,除少数车站,据点外,打的不是攻坚战,而是游击战,并有广大群众参加,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第二阶段,我军把攻占敌人据点作为主要目标,不适当地强调了阵地攻坚战,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这时,敌人已有了准备,我军打了一些消耗战,虽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阶段,尽管我提出了一些过高的作战目标,企图一举退敌,贯通三个基本根据地;尽管我搞了一些阵地攻击战,却还是针对敌人“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截线拔点,以面挤面”(11),即中断其联络,破坏其交通,铲除其据点,粉碎其囚笼,扩大我敌后根据地。毛泽东同志说:“……如果敌人还在守势之中,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我之新占领区。攻击敌人薄弱的城市和交通线,依其情况而长久或暂时地占领之”(12)。第二阶段,因为我军对对敌军力量估计不正确,造成很大伤亡,元气不易恢复,犯了严重错误,但整个战斗依然属于游击战争范畴。第三阶段,我军认真贯彻了游击战争“以次要兵力箝制敌人之数路,而以主要兵力对付敌之一路,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袭击战法(主要的是埋伏战),于敌行动中打击之”和“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反扫荡战术,敌人损失惨重,我各军分区仅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分区扫荡。从百团大战的战略部署和战役具体过程上分析,它并未违背中央的战略方针,没有超过敌后战略防御的限度。
三
1943年2月,罗瑞卿同志在太行分局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客观地评价了百团大战,他指出:“就在今天检讨起来,百团大战也是正确的。虽然百团大战有它的消极面,这就是过分暴露了自己,刺激了敌人(包括国内敌人在内)。但百团大战的军事收获,尤其是政治上的收获,如振奋人心,打击了当时国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打击了东方慕尼黑的阴谋,破坏了敌寇军事进攻与政治诱降双管齐下的计划,以及我党我军在国际国内政治地位的更大提高等等,这一切的伟大意义,是不容抹煞的。因此,百团大战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而消极面是部分的。”(13)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空前的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它使敌人的“囚笼政策”遭受严重挫折,遏制了妥协投降的暗流,对中国人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功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是次要的,是功大于过,而不是过大于功。其主要功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钳制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拖住了它进攻正面战场的后腿。当时,敌人把交通线当作生命线,没有交通线,它在军事上就会陷于被动,百团大战的交通破袭战,正是打中敌人的要害,经过这次战役,破坏铁路940多里,公路3000多里。车站、桥梁、隧洞260多处,使正太路停运一个多月,毙伤日伪军25790人,俘日军281人,俘伪军184007人,缴获各种炮53门,各种枪5800余支,摧毁了敌人的经济掠夺。打击了敌人的士气,消耗了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且使伪军动摇,汉奸丧胆,许多敌伪组织被瓦解,或投诚反正,或向我靠拢,甚至变成两面政权。
第二,百团大战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打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逆流。
“八路军展开百团精兵大战,攻克天险娘子关”的消息传开以后,立即引起全国人民的振奋,各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团体纷纷打电报给朱德,彭德怀表示祝贺。
国民党中一些有民族爱国心的将领也受到了鼓舞,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卫立煌在打给朱德、彭德怀的电报中说:“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与友军以精神上之鼓舞(14)。
第三,百团大战又一次用事实粉碎了国民党的造谣污蔑,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百团大战后,人们从鲜明的事实对比中,提高了对共产党,八路军的认识。在国统区出版的《中学生》杂志发表评论认为:“此次华北出击部队,地区最贫瘠、给养最困难,装备最劣势,而相反地敌人在这个区城的政治、军事力量都很顽强。他们在那种困难的前提下与悬殊的力量对比下,能够有计划的布置。(15)勇猛出击,不仅博得小胜,而且攻克坚城,没有真正立脚于人民大众利益的政治组织,没有可以使一切民众力量自由发扬的民主制度,这一些胜利是不能想象的。”军阀统治下的《新疆日报》也在社论中说:“华北出击大捷,提高了抗日根据地与游击战的地位,在全国人民面前显示出它的伟大力量和作用,从而获得了国人更大的拥护和援助。(16)”
百团大战的历史作用必须肯定,同时有些教训也应总结。
当时,我军对敌进攻方向的估计上有错误,敌军准备进攻河南,打通粤汉铁路和湘桂路,而我们根据错误的情报,以为敌人要进攻西安重庆、昆明,如果再等半年,待敌人进攻长沙、衡阳、桂林,兵力更分散时,再进行交通破袭战,战果将会更大,对敌人的打击也会更大。
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由于对敌我力量估计的不足,打了一些得不偿失的攻坚战。这一阶段,日寇在遭到突然打击后,已经从麻痹中清醒过来,调整了兵力部署,并从外地调来援兵;我方参战部队经过连续作战,人力物力消耗较大,还来不及很好地休整和补充。从敌我态势上看,对我有力的因素减少了,而不利于我的因素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方在作战形式上不适当地强调了阵地攻坚战,把攻占敌据点作为主要目标,将破敌交通线放到次要地位,而且战线铺得过宽,超出了我军当时力量所能达到的限度。战役实施结果,虽然给敌寇以重大打击,但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当时适当地收缩战线,以游击战为主,辅以适当的运动战,乘胜破击易于奏效的敌交通线和弧立据点,同时为粉碎即将到来的敌报复性“扫荡”作好充分准备,就可能避免第二阶段作战的重大伤亡也可能减少第三阶段反“扫荡”作战的损失。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在党史和军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民族革命战争的伟大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注释:
①②《彭德怀自述》,第235页、第241页。
③《朱德在延安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④汪精卫《走向实现体面的和平》。
⑤《中央关于反对投降挽救时局的指示》。
⑥《第二次会谈的意见》,转引自《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70页。
⑦(12)(13)(1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385页、第400页、第398页、第383页。
⑧《新中华报》,1940年9月20日。
⑨《新中华报》,1940年10月27日。
⑩《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9期,第88页。
(11)(16)郭化若《论百团大战及其胜利》《军政》,第2卷10期。
(15)《抗战以来选集》,第2集下册,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