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大华医院检验科 300455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就是人全身免疫出现异常所引发多个器官受累的疾病类型。该疾病的病理表现在自身抗体产生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过程中,自身抗体检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过程中被当做自身抗体,其临床应用广泛且研究前景广阔。基于此,文章将抗核小体抗体检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抗核小体抗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其机体免疫异常,并且多器官受累,而在诊断该疾病方面,自身抗体检测的作用不容小觑。现阶段,特异性自身抗体主要包括抗双链DNA抗体与抗Sm抗体,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的意义显著。因为抗体特异性较为突出,而敏感性偏低,所以在临床治疗中,要求具备一种血清学标记抗体,保证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提供必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抗核小体抗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等环节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备受关注。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核小体概述
核小体是组成染色体的基本单位,主要的构成是组蛋白与DNA。其中,组蛋白包含五种类型,即。在各两分子都能够形成核小体核心,一般被称作是组蛋白八聚体,也是核心组蛋白,其直径在10毫米左右。而在中心位置,在两侧位置。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抵抗内源性核酸酶,以免出现内源性核算酶裂解的情况,与王许娜,尹光辉,贺付成[1]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研究观点一致。因为组蛋白的碱性精氨酸丰富,可以和酸性DNA有效地结合。而核小体核心颗粒则主要是DNA缠绕大概1.75圈,长度是140bp。在核心颗粒间,需连接DNA与组蛋白,进而创建出串珠样的结构。在生物活体当中,凋亡细胞是其位移的来源[2]。在细胞凋亡的情况下,细胞核内DNA会受到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影响,在独特例解基础上,将核小体连接部位切成180-200bp。而所形成的DNA片段与寡聚核小体就会生成凋亡小体。如果是生理状况正常,那么凋亡小体就会在短时间内被临近的细胞亦或是吞噬细胞进行吞噬。而在细胞消亡率增加的情况下,很难及时清除凋亡小体,所以其内部所含有的核小体会释放入血,对机体带来刺激而形成诸多自身抗体。
2 抗核小体抗体概述
2.1 结构与特性
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而言,其核小体所诱导的免疫反应会与抗核小体抗体相互结合形成[3]。通过活化B细胞而形成的抗核小体抗体则会和核小体的特异性相互结合,以保证作用得以发挥,但是并不会和成分当中所包含的DNA亦或是组蛋白进行反应。而且这种反应要早于抗体与抗组蛋白抗体的反应。一般来讲,大部分系抗核小体抗体都是与亚型,要求有细胞辅助才会产生。需要注意的是,抗核小体抗体识别表位主要为复合物,也存在识别表位为复合物的情况,但几率并不高[4]。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抗核小体抗体会对完整核小体进行直接识别而并非是其亚结构,也就说明仍存在未知表位。较之于抗组蛋白抗体而言,抗组蛋白抗体和位于核小体表面表位相互结合。但是,抗核小体抗体会和核小体球型组蛋白八聚体中心表位有效结合,而在核小体和抗核小体抗体结合的基础上会产生免疫复合物,这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免疫损伤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5]。现阶段,核小体会在组蛋白阳离子的作用下,和肾小球基底膜中携带阴离子的Ⅵ型胶原、硫酸乙酰肝素葡聚糖有效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肾小球基底膜,就会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而这也正是诱发狼疮肾炎的主要因素。
2.2 抗核小体抗体检测
近年来,抗核小体抗体检测的主要方式就是,但必须有纯抗原,以免引发假阳性或者是假阴性的情况[6]。与此同时,所有检测都应当提前设置出阳性标准与阴性标准并加以对照。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将方法应用于抗核小体抗体检测中,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而言,敏感性与特异性都十分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核小体来源、检测人群以及疾病的活动程度存在差异,所以实际选择的试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7]。然而较之于抗抗体与抗Sm抗体,其敏感性显著提高,所以应用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可行性。
3 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上的临床应用
3.1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应用
抗抗体与抗Sm抗体属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标记性的抗体,由于阳性率不高,所以实际的敏感性也不理想。一般情况下,抗抗体的阳性率在30-40%范围之内,而抗Sm抗体在20-40%之间[8]。对抗核小体抗体的应用,其检测阳性率在55-75%范围内,明显要优于抗抗体与抗Sm抗体,而且特异性相对较高,因而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过程中成为全新特异性抗体。根据相关文献数据显示,对于抗抗体是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来讲,应用抗核小体抗体的诊断阳性率高达60-65%,所以在诊断抗抗体是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应用抗核小体抗体具有一定的价值[9]。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在诊断中的应用
根据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抗小体与抗体存在于病理过程当中,尤其是和早期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抗核小体抗体可能在形成Ⅰ型胶原的过程中有参与,使得肾小球纤维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部分学者发现,在中,抗核小体抗体的作用机制和核小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会和血清当中的抗核小体抗体产生抗原抗体的反应,最终严重破坏肾小球基底膜[10]。此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而言,对比组与非组,结果表明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差异较为显著。对于组而言,抗核小体抗体的阳性率要超过抗抗体,而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无肾炎组而言,其抗核小体抗体和抗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并不明显,在组中,患者的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超过无肾炎组[11]。由此可见,抗核小体抗体在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在诊断与监测方面的现实意义明显[12]。
3.3 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评价方面
目前阶段,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抗核小体抗体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存在紧密的联系[13]。在临床研究中,对4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即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有18例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阴性组,有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行临床与实验室的检查与活动指数评分对比[14]。而具体的结果则表现为,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其要比阴性组高出很多,同时在阳性组中,血红蛋白、补体都比阴性组低很多[15]。另外,相关学者研究还发现,抗核小体抗体和患者脱发以及CRP的增加等存在明显的关联,而且抗核小体抗体滴度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活动指数评分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16]。由此可见,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评定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抗核小体抗体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十分明显,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最具标记性的抗体。其中,抗核小体抗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而且和疾病活动性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另外,在发病机制当中,抗核小体抗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是诊断必要的方式。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显示,核小体多肽特异性抗原能够对B细胞以及TH细胞激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治疗与研究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也正是如此,抗核小体抗体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被当做自身抗体,在临床应用中得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许娜,尹光辉,贺付成,等.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5):619-620,623.
[2]胡同平,张文兰,白力,等.2015年某医院40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种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2):157-159.
[3]刘玉枝,代荣琴,陈洋,等.自身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16(1):39-41.
[4]王淑英,王峰,王贞美,等.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核抗体谱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3):422-424.
[5]钱留军.自身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评述[J].中医临床研究,2015(21):31-32.
[6]代荣琴,杨丽娟.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5(8):1223-1224.
[7]王许娜,边菁,尹光辉,等.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双链DNA、抗组蛋白和抗Sm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14):59-62.
[8]阮光萍,姚翔,刘菊芬,等.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4):2172-2178.
[9]茹晋丽,靳雪琴,吴铁鹰,等.不同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膜DNA抗体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价值研究[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6(1):74-77,78.
[10]张东晨,李海燕,万学峰.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112-113,115.
[11]陈敦雁,齐育英,黄毅,等.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性能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7(2):108-112.
[12]宋睿,叶萍,魏朝晖,等.抗双链DNA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及4种试剂盒效能比较[J].检验医学,2017(4):316-321.
[13]茹晋丽,高惠英,罗静,等.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检测[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0(2):107-110.
[14]刘洪江,石连杰,胡凡磊,等.趋化因子配体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及其与B细胞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829-834.
[15]梁培松,王伟佳,王结珍,等.抗核小体抗体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应用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7(1):21-23.
[16]张铭明,张锐,肖会,等.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6):900-903.
论文作者:孙秀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小体论文; 抗体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论文; 特异性论文; 患者论文; 蛋白论文; 阴性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