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中专开设乐舞课程的必要性研究-基于古代乐舞本源视角论文

关于艺术中专开设乐舞课程的必要性研究-基于古代乐舞本源视角论文

关于艺术中专开设乐舞课程的必要性研究
——基于古代乐舞本源视角

刘璐斌

(四川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及其艺术本质、特征、功能的剖析,基于古代乐舞本源思想的启示,探讨关于在当今艺术中专专业教学中开设乐舞教学课程的必要性研究。笔者对乐舞教学的思考,为深层次理解乐舞艺术的文化价值,推动乐舞教学的实施开展,把握乐舞教学的开展规律,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古代乐舞;艺术中专教学;艺术价值

一 乐舞之源及历史回顾

《毛诗· 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类自产生以来就有情感表达的需求,在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情感的推动产生了“乐”。中国的“乐”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它融合了“歌、舞、乐”三种艺术形式,亦称“乐舞”。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 古乐》也记述了“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此外,在一些考古研究资料中还发现了陶器、岩壁画中所存留的古代艺术形象,这些古籍和文物资料都生动的反映了原始社会乐舞艺术的活动形态。

乐舞艺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奴隶社会时期已趋步成熟,之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乐舞形式和作品。西周时期的“六代乐舞”就是在继承前代宫廷乐舞的基础上形成,通过礼乐文化制度的推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通过“礼乐”教化顺民,说明音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这使得统治阶级十分重视乐舞和强调乐教。西周时期的“大司乐”主要负责教授乐舞等文化,“大司乐”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之滥觞,客观上促进了音乐文化的繁盛,为后代的乐舞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在周代也早已盛行,代表有“郑卫之音”、“南音”等,这些民间歌舞在秦汉时期,被“乐府”采风收集,在宫廷乐工的编配创作下,凝练成更高的艺术形式,如“汉代鼓吹”、“相和大曲”等。汉代舞蹈形式有袖舞、鼓舞、盘舞等;乐器以“八音”分类的吹管、弹弦、打击等几十种乐器都加之运用;演唱形式出现了“帮腔”。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域乐舞文化流入中原,这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使得乐舞发展迈出跨越性步伐。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历史动乱,在各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下乐舞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播交流,“相和歌”北歌南传演变成新的艺术形式——“清商大曲”,它在过去宫廷舞蹈的基础上加入了故事内容,形成了新的故事歌舞。其他舞蹈种类有“龟兹舞”、“天竺舞”、“高丽舞”,还包括由佛教东传所带来的“佛教乐舞”;乐器方面同样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代表有琵琶、筚篥、唢呐等等。这一时期乐舞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这既是乐舞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也为隋唐艺术文化的高度繁荣做出了充分准备。

进行标贯试验19次,实测锤击数N’=33.0~47.0击,平均为40.8击;经杆长修正后N=23.1~33.3击,平均为29.5击。取样9组,共9件进行统计分析。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a=300kPa。

隋唐时期国力强大,文化昌盛,乐舞艺术承上启下发展至巅峰,无论是艺术创作表演还是艺术人才培养都属历代之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使得“乐舞”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音乐机构的完善和民间艺术的蓬勃使其内部条件也得到充实,所以隋唐的艺术文化姹紫嫣红、百花齐放。代表乐舞有:“十部乐”、“坐部伎”、“大曲”等。舞蹈在表演风格上出现了分类,有较为轻盈柔婉的“软舞”和刚健洒脱的“健舞”,乐队在形式编制上也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并统一规范。在艺术创作繁荣的同时,推动了音乐理论的发展,大量音乐专著竞相涌现,在音乐记谱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舞谱。

③磨矿分级流程交叉影响,旋流器分级效率低,溢流浓度低,进而使球磨机循环负荷重,磨矿效率低。一段弱磁选及强磁选混合精矿浓度很低,使得一段旋流器的分级效率很低,在20%以下,一段旋流器溢流浓度仅2%;一段旋流器的分级效率很低使得二段磨球磨机负荷重,磨矿效率低,二段旋流器与磨机匹配性不好,分级效率不高,溢流细度-0.043 mm粒级含量仅在65%左右;

一叶一滴汗,一果一情怀。高品质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多年来,农场不断推广新技术,为特色、高效、生态的芒果产业夯实了根基。

两宋时期,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分裂混乱后国力随之衰微,宫廷乐舞的发展也受到局限,开始呈现萧条趋势,但市民文化却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乐舞更多是继承隋唐乐舞的艺术形式,同时因受到说唱、戏曲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代表作品有《采莲舞》、《花舞》、《太清舞》等,乐舞艺术从整体形式上推动了乐舞文化的进步。

器乐教学(这里主要阐述民族器乐)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不断借鉴融合西方乐器的演奏技术和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和乐器研究等方面也是翻然改进。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练习训练、曲目训练、重奏合奏训练三大部分。因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演奏形式各异,器乐教学很难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目前在全国各级艺术院校中,民族器乐重奏合奏课程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案都由排练教师自行设计。地方艺术院校在这样探索性的教学模式下,对于传统乐舞音乐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发更是力所不及。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史,乐舞文化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血脉源远流长,它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演变,在文化流变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包容吸收借鉴,形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各具审美特性的乐舞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为我们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在当今古代乐舞作品诸多已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艺术文化的建设发展也走上新的阶段,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开始恢复对传统艺术的挖掘研究,他们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改革工作,为日后传统艺术的复兴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 乐舞本质及形态关系

基于乐舞历史本源,以及对乐舞本质特征的分析与形态关系的考究,我们不得不思考相关的问题:开展乐舞教学究竟有哪些教育功能的体现? 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乐舞教学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它对我们的艺术教育发展意义又何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当今艺术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这是我们开展乐舞教学的一个基点。

乐舞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尤其是“礼乐文化”的长期孕育滋养下,以“真、善、美”为核心,注重表达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它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代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具备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意象性;中国文化大多是透过艺术表象,追求“世外桃源”的艺术语境。乐舞具有鲜明的古典气质,讲究以自然恬静的手法,通过典雅的外在形式,追求内在精神的升华,故所谓的“得之声外”;其次,它包含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规范性;自乐舞文化诞生起,在宫廷机构的掌控发展下,形成了特殊的艺术范式和高雅的艺术格调,它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智慧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让人沉醉其中。第三,它符合艺术发展重要特征——实践性;通过对历史遗迹、文史书籍等文化史料的研究,乐舞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审美精神的体现还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只有通过传播交流活动的塑造,在实践中真切的感悟和表达艺术对象,才能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获得艺术审美。

PC板的吊装原则主要就是每一个单元平面端头第一块凸窗为初始点,依照水平的顺序来进行依次连接,依照吊装PCF和凸窗板块,在吊装完成之后,流水来进行相应的加固作业。

乐舞教学的开展,需要多名专业教师配合,且具备一定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要求学生也要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表演能力。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排练中,我们要对各学科之间的形态关系有科学的分析与把握,才能在教学和表演中获得全方位的艺术审美感受。

(一) 舞蹈、器乐、声乐的同一性和特殊性

从当前艺术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各种条件原因,导致乐舞教学无法开展,而在普通专业教学中“乐”和“舞”又存在脱节,从全面培养人才目标的需求来看,浅尝辄止的教学对于发展传统艺术教育和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质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育提倡学科综合化,乐舞艺术正是符合了这一教学特点,将舞蹈、器乐、声乐学科融合到一起,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将艺术的综合性渗透到每一类学科教学中,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它们的特殊性表现在舞蹈是通过视觉形象和肢体语言来反映艺术内容,在节奏动律中将艺术内容具体化,从而塑造艺术形象。器乐则是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交融产生音乐语言的变化,用声音去塑造音乐形象,表达艺术情感。声乐是以语言表达为基础,将语言与音乐结合,以独特的行腔和声情并茂的表演表达作品思想,使艺术情绪更加饱满。正是由于各类学科在艺术上的特殊性,才使得乐舞艺术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休闲体育的概念虽然在我国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时间较短,但在教学当中已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当中学校与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原有的思想教学观念,积极的将休闲体育的概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去,抓住学生的特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式,转换教学形式,安排教学内容,从而使休闲体育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二) 舞蹈、器乐、声乐的整体性和互补性

乐舞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区别于一般的专业教学,它考验的是整个团队对于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和舞台表演的配合,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需要将多种教学模式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多种艺术门类的结合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学科内容,同时增加了专业交流与师生互动,课堂氛围和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

一部完整的乐舞作品其所包含的艺术学科之间相辅相成,既相互补充又互不可缺。音乐决定了艺术内容的结构和风格,为声乐和舞蹈的表演创造了条件;舞蹈是对声乐、器乐进行具体形象的诠释,声乐增强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表现;三者共同的交织产生了艺术情感的共鸣,勾勒出作品的灵魂,所以说三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中专开设乐舞教学课程是实现多元化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连接艺术表演与文化提升的重要桥梁,它将各专业知识加以整合进行强化,形成综合艺术教学成果,目标是要培养优秀、健康、全面的艺术表演人才。

乐舞教学是建立在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器乐、民族声乐三大教学基础上,综合多门学科内容和艺术元素而形成,要想探寻乐舞文化在当代的教育发展问题,准确把握乐舞教学的开展规律,我们必须要回归到对乐舞艺术本质特征的探讨,以及对乐舞各部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考究,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梳理分析,才能深层次理解乐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由于竖炉各喷枪燃气燃烧主要功能是实现铜原料的熔化,即要保证熔化的速率,同时也要保证铜液一定的氧含量。炉内氧含量过高,一方面导致铜液粘稠,减缓熔化速率;另一方面加剧炉内耐火材料的烧损,降低竖炉使用寿命;因此炉内需适当的过量燃气燃烧产生CO来降低炉内氧的含量。

三 教学现状及开展意义

在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科划分日益精细,中等职业艺术院校(以下简称“艺术中专”)舞蹈、器乐、声乐各类学科分别遵照国家中等职业艺术教育课程大纲进行教学,自成一体。目前艺术中专的专业教学多以实践为主,培养模式较单一,针对综合性的传统艺术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与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相对缺乏。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校园景观设计,首先强调生态绿色设计,立足于现实情况,充分考虑“蓝轴”与“绿轴”的相生相依。植物配置上科学选择与景观审美综合考量,力求做到原生态化和低碳化。其次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规划设计和文化景观建设的弹性和活性,统筹兼顾,保持校园文化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大规模的高校新区建设方兴未艾,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然资源和学校的传统文化资源,然后去发现景观营造中的文化缺失,去构建和规划属于中国高校特有的魅力景观发展战略。

舞蹈教学中“中国古典舞”以戏曲、武术等艺术门类为基础,借鉴了芭蕾舞教学体系建立形成。教学内容涵盖了古典舞基训、技巧、身韵、教学剧目等,教材方面以北京舞蹈学院研发教材为主。艺术中专尤其是地方院校,对于古典乐舞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上整体较为薄弱。

市民文化在宋金元的基础上发展到明清时期,其振兴势头方兴未艾。乐舞文化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宫廷艺术、民间艺术、戏曲艺术。各民族歌舞艺术文化的大发展,不仅推动了乐舞的繁盛,也为后代民族民间歌舞形式的衍绎铺就了典范。清末民初,由于封建社会日益腐朽导致外国侵略者入侵,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在文化传播中成为主体,新式学堂的出现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以“宫廷乐舞”为主导的乐舞文化伴随着中国宫廷的消亡而没落。

声乐教学则以西方美声教学法为基础,形成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三大教学体系。“民族声乐”是在传统民歌、说唱、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形成,其在不断地探索发展中,既保存了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风格。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以民歌教学为主,涵盖了戏曲、曲艺等内容,在教学中,我们更多注重对教学作品的演唱方法和艺术表演训练,对于古典乐舞这座传统声乐艺术宝库的研究开发同样存在不足。

在“乐舞”艺术中,每个艺术门类在不同的作品中都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歌唱会表达的情感,不同的舞姿展现不同的情态,不同的乐律激发不同的情韵,歌、舞、乐三者共同的艺术元素就是节奏,只有用节奏才能去统一它们的艺术表现,才能将这三者统一到同一种艺术情境当中,否则便不能融合。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乐舞艺术中,声乐、舞蹈、器乐三者综合为一体,三种艺术形态在艺术表现力上既有特殊性又有融合性,在整体统一中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乐舞的作品内涵和艺术思想。

在中专阶段,一方面,学生表演意识较为浅显,通过乐舞教学可以对学生的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训练,将古典文化的内涵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由外在转向内在,集体调动个别,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加深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点,将艺术思想与心理健康相结合,以“乐舞”育人。通过传统艺术的熏陶,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作为教育典范,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观,从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建立了基于道路简化模型的最优路径规划模型,包括联合目标函数以及相关约束条件,能够准确实现不同目标、不同情况下的最优路径规划。

此外,乐舞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 每一个表演者的呼吸和情感都必须一致,在团队成员相互默契的配合中,将艺术作品完美地演绎。培养协作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之间,还体现于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教师肩负指挥者、沟通者、融合者多重角色,一定程度上也利于教师教学相长。

乐舞艺术在艺术专业教学中还具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一些优秀经典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历史文化的精髓,其教学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所蕴含的审美意义也是单一性教学所不能及的。它拓展了我们的教学空间和教学结构,打破了学科壁垒和传统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增强了教师专业技能,更促进了艺术中专专业教育的发展,是我们现代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只有开展乐舞教学,我们才能走进乐舞,在实践中发挥乐舞艺术的文化价值。

在世界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我们的艺术教育大多是在西方艺术教育体系基础上建构而成,这种“中西结合”的特殊文化, 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的根基,很容易在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失去自我的主体性。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文化审美的提升以及建立学校特色教学等问题,需要我们回归传统,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寻求新的发展,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改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中华乐舞文化的影响力。

四 结语

《乐记· 乐象篇》言:“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徜徉于乐舞历史文化的长河,我们强烈地感受着中国古典乐舞文化的广博宏大,它既有典雅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美学意蕴,又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乐舞艺术对当今艺术创作和教育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开设乐舞教学,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最后,笔者想说,中华乐舞博大精深,艺术教育离不开传统艺术文化的滋养,限于笔者学识,此文仅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倾入研究,也期盼乐舞教学能够早日走进各地艺术院校专业教学中去,让我们共同传承中华乐舞,弘扬华夏文明。

本试验结果表明,当P20 2018款植保无人机飞行速度为3 m/s、高度为1.5 m(距植物冠层)、喷液量为15.0~22.5 L/hm2、草铵膦有效成分用量为750~1 500 g a.i./hm2时,药剂处理区雾滴总沉积密度可达44.8~60.7个/cm2,在飞行边界5.0 m处雾滴飘移量极少,上述处理对叶菜田常见杂草及叶菜残茬具有优良的防效,建议植株较大时使用高剂量处理。同等施药剂量下,不同施药方式及喷液量处理对杂草或叶菜残茬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P20 2018款植保无人机可用于叶菜田清园处理。

参考文献

[1] 曹桂生,曹阳.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 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 金浩. 论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审美取向[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87-93.

[5] 江东.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本文引用格式: 刘璐斌.关于艺术中专开设乐舞课程的必要性研究——基于古代乐舞本源视角[J]. 教育现代化,2019,6(63):77-8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3.026

作者简介: 刘璐斌,男,山西长治,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关于艺术中专开设乐舞课程的必要性研究-基于古代乐舞本源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