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首先要结合当今时代的实际,对劳动深化认识,重新探讨劳动的内涵及本质,重新探讨劳动的分类,重新认识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需要研究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一、深化对劳动内涵的认识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的论述,我国《政治经济学辞典》(许涤新主编)对劳动的表述是:劳动是指“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改变自然物”。传统的认识还阐述了一系列有关劳动的内容,比如,劳动的特征,一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二是制造工具的活动;又如劳动是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结合的过程,劳动不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再如劳动是体力与脑力结合使用,在剥削阶级统治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劳动作多种分类,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对于帮助我们系统认识劳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当今时代的劳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关于劳动的概念,已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今天劳动的实质。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情况变化,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深化认识,提出新的概念。
在二十一世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新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劳动是人类在自身智能支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运动。这一定义的核心是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智能本质、创造本质、运动本质和社会本质。所谓智能本质,是指人类劳动始终是在人的智能支配下所进行的。这里所讲的智能,是指人的大脑、感官、神经三者所构成的体系所产生的功能。这一由大脑、感官、神经所构成的体系是人体的信息系统。其中,感官是摄取各种信息的“仪器”,大脑是人体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信息处理中心,神经是信息传递工具。这一信息系统具有六方面功能,包括接受信息功能,分析、整理信息功能,储存信息功能,传递信息功能,优化组合信息功能,行为调控功能。人类劳动的过程就是这一人体信息系统通过感官观察自然界,通过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推理等进而认识自然界,并根据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发出改造自然的行为指令,通过神经、感官支配人体四肢,运用各种工具创造社会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智能始终支配着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从原始人类来看,那时的劳动也是在智能支配下进行的。正是在智能的支配下,原始人类才能打磨石器以采集果实或猎取动物。从现代人类来看,智能支配的作用更显突出,其特征就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可见,只讲人类劳动是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使用是不够的,其中,脑力居支配地位,没有大脑的指挥,人的体力的作用就会失去目的、方向,就不可能制造出劳动成果;从体能与智能来说,劳动过程中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智能居支配体能的地位,没有智能,体能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与使用,就无法创造社会财富。这是深化对劳动的认识之一。
所谓创造本质,是指人类劳动始终在不断地制造新的工具,采取新的方式、方法,更深、更广地开发劳动对象,从而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品种更新的社会财富。当今时代,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物质、精神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创造成为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活动。按照《现代汉语辞典》,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新——应该是自然界原本没有或者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东西,比如杂交水稻、电脑、航天器等,就是自然界所没有和文明史上所空前的,这些新东西的出现就是创造的结果。新东西都有新的功能,新功能取决于新的运动形式,而新的运动形式取决于新的运动体。新的运动体则由新的运动结构与运动程序所决定。这是事物发展变化及不同事物相互区别的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创造的一般状况是制造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如制造汽车、飞机,生产杂交水稻等。创造的高级层次是创新,其本质就是通过重新排列组合与优化,编制出新的运动结构与程序,并将其物化或外现为新的运动体。创造涉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式、劳动成果等方面。就劳动对象而言,当今时代,经过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和优化的中间产品成为了劳动对象的主体。就劳动工具而言,机械化、自动化工具得到普遍使用,智能化工具也日渐增多;而这三化工具,无非是人类重新排列组合和优化而形成的新的运动体而已。就劳动方式而言,人——机结构,人的分工组织结构也被不断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和优化,形成了新的劳动形式、新的劳动组织和管理、新的企业制度、新的经营方式等等。就劳动成果而言,更是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和优化,无中生有,从小变大,由少到多,使社会财富的种类更新、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只有创造,才能解决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无限的物质、精神需求的矛盾,才能推进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传统的认识虽然也讲创造,但未揭示创造的本质,这是深化对劳动的认识之二。
所谓运动本质,是指劳动是一种物质运动,它具有其他物质运动的共同特征,表现出运动空间、运动时间和运动功能。具体来说,劳动作为物质运动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体运动,即劳动时人的脑力、体力都需要耗费,人体的眼、耳、鼻、舌、大脑、神经、手、足等均要使用,这需要人体生命系统、信息系统共同运作,其运动空间即是人体自身,运动时间即是脑力、体力持续使用的长度,运动功能即是劳动时人体生理功能的耗费。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的运动,即劳动者通过使用各种劳动工具以及其他辅助劳动资料加工、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在这里,运动空间包括劳动者使用劳动手段等作用于劳动对象所涉及的范围,运动时间即劳动持续进行的长度,运动功能即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等加工、改造劳动对象创造劳动成果过程中所释放的运动功能量。以上两种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但又各不相同。没有人体运动就不会有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的运动;但人体运动中脑力、体力等的耗费并不等于后一种运动所释放的功能,因为后一种运动中劳动工具的使用使人的脑力、体力耗费转化为机械功能并被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千万倍地放大了。所以,劳动量就是劳动过程中释放的运动功能量,其计算公式是:劳动量等于劳动功率乘以劳动时间。而传统的认识未看到劳动的运动本质,只讲劳动时间,未注意到劳动的运动功能。这是深化对劳动的认识之三。
所谓社会本质,是指劳动必须具有完整的社会性。这里,社会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过程的社会性。劳动必须经过社会分工协作才能进行,只有在科学安排人——机结构,同时合理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正常运作。今天,总体劳动已成为决定最终产出的基本形式,个别劳动只是总体劳动的一个环节;离开总体劳动,个别劳动将毫无意义。劳动的社会化正日益扩大范围,甚至于总体劳动扩展到全球。二是劳动成果的社会性。劳动必须为社会所需要才是有效劳动。人们的劳动成果只有在市场上卖出去,其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必要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并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三是劳动目的的社会性。劳动的目的不是劳动量,而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需要不是个别人的,而是全社会所有人的;而且,这一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的,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精神等方面。而传统的认识对此不够系统,对劳动目的的社会性未曾触及。这是深化对劳动的认识之四。
二、深化对劳动的外延——分类的认识
由于劳动所具有的智能本质、创造本质、运动本质和社会本质,可以从新的角度对劳动进行分类。概括而言,可以划分为三类四种。从劳动的智能本质、创造本质角度,可以将劳动划分为创新劳动、混合劳动和重复劳动三类。所谓创新劳动,是指运用智力发明、创造新的产品、新的劳动手段和新的制度、方法等,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运动。创新劳动的核心是智力的高度创造性运用,其劳动对象是已有运动体或设想的新运动体的运动结构和程序,其劳动目的是重新排列组合和优化劳动对象的运动结构和程序,以形成新的运动体,其劳动成果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创新劳动是劳动的智能本质、创造本质的集中体现。创新与创造相同,但它是创造的第一次,第二次创造就不是创新,只是创造了,因为其运动结构和程序未变化,无新可言,只是对第一次的复制。所谓重复劳动,是指按照已有各种运动的内在结构和程序,重复制造各种社会财富的运动。比如,年复一年使用同一良种生产粮食或蔬菜,用同一套设计图纸反复制造某种机器或设备;又如,使用同一套教材教授知识,按照同一种菜谱制作食物;再如,按同一种思路、制度、方法进行管理,等等。重复劳动对于维持人类生活的正常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混合劳动,是指介乎于创新劳动和重复劳动之间的劳动。比如,科研队伍中的辅助科研人员的劳动,有时是为科研项目做基础准备工作,属于重复劳动性质;有时又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发明创造工作中,属于创新劳动性质。又如经营管理队伍中的中、低层管理人员的劳动,多数时候是贯彻执行已有管理制度,属重复劳动的性质;有时又需要直接参与到制度创新工作中,或管理中面临突然情况,需要采用不同于已有管理制度的办法去处理,又属于创新劳动性质。再如,操作性岗位人员的劳动,一般属于重复劳动性质,但其中的高级技工或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有时对劳动工具和劳动方法进行改革,又属于创新劳动性质。
从劳动的运动本质、社会本质角度,其中主要是从劳动目的的社会性——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角度,可以将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四种。这里,生产劳动是指生产有形和无形物质产品的劳动,包括农业、采掘业、工业、交通业、运输业、建筑业、能源业等生产岗位的劳动。服务劳动是指提供有形和无形精神产品以及劳务的劳动,包括文化、艺术、体育、旅游、娱乐、饮食、商业、金融、保险、咨询、邮政、通讯、互联网等多种劳动。科技劳动是指用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支撑、促进提高有形和无形的物质、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包括科研、教育等劳动。经营管理劳动是指指挥、组织、协调经济组织总体劳动乃至社会总劳动,并促进提高总产出的劳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中的各式各样管理劳动。
以上三类四种劳动种类的划分,其相互关系是互有交叉,相互联系并依存。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主要属于创新劳动性质,但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情况下,有的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属于混合劳动以至重复劳动的性质;而且,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有时会相互转换。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主要属于重复劳动和混合劳动性质,但在某些情况下,有的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属于创新劳动性质;而且,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有时会相互转换(见下图)。
三、充分认识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的特点及重要性
科技劳动又可称之为生产生产力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小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科技劳动是为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服务的,其劳动成果是促进生产劳动、服务劳动提高效率,促进劳动者队伍提高素质,促进经营管理提高水平。科技劳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揭示客观规律并进行理论归纳和总结,这是对科学的认识、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将科学应用于生产,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工具、手段、工艺,并培养提高劳动者使其具有一定水平的科技知识并能掌握和运用它们来进行生产,这是一个由科学到技术、再由技术到生产的应用过程,也需要在长期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因此,科技劳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强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而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高级脑力劳动;二是创新劳动,科技劳动的目的就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三是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中创新往往要经过多次失败;四是需要长期艰苦投入和积累,不断更新知识;五是工作时间没有规律,难以监督和计量,其考核难度较大。总之,科技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营管理劳动又可称之为提升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活动。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的范围扩大,产品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加,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市场变化日趋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管理。因此,今天的经营管理劳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强度、复杂的脑力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而是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管理的高级脑力劳动;二是创新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的目的就是管理理论创新、管理制度、办法创新;三是决策性劳动,面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市场的各种问题,对总体劳动的指挥、组织、协调作出决策,重新排列、组合并优化,使之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四是风险性劳动,决策正确与否,将造成重大影响,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五是工作时间没有规律,难以监督和计量,其科学考核、正确判断经营管理人员业绩好差的难度也较大。总之,经营管理劳动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与生产劳动、服务劳动是紧密联系的,但各自具有不同特点(见下表):
四种劳动特点比较一览表
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
生产劳动服务劳动
高强度、复杂
高强度、复杂的
简单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
创新性强决策、创新性强
跟随创新
风险性大风险性大
风险性不大
长期艰苦投入
长期艰苦投入短期投入,积累要求不高
和积累 和积累
工作时间无规
工作时间无规律
工作时间有规律,容易监督
律,难以监督
,难以正确考核
和计量
、计量
科技劳动与经营管理劳动既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其共性表现在:一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都拥有人力资本,都是稀缺或相对稀缺人才;二是他们的替代性不高。一方面其他劳动者难以替代他们所从事的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另一方面,他们一旦因失败失去现有岗位,就很难再找到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三是他们一般都要长期坚守本职岗位,进行长期艰苦努力,才有望获得成功。他们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是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经营者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且侧重于社会科学,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专一,且侧重于自然科学;二是他们的成果不同,经营者的成果是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利润的增长,科技人员的成果是科技发明和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问世;三是他们的成果性质不同,经营者的成果性质具有潜在和流动性,科技人员的成果性质则是潜在性、流动性和凝聚性的统一;四是他们的创新领域不同,经营者的创新主要是管理创新,科技人员的创新主要是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