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判断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出口贸易论文,粮食论文,现实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依然是粮食问题。在我国人口增加、收入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对粮食需求不断扩大以及自然资源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我国有必要在立足国内供给,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基础上,运用价值规律,进行国际粮食贸易,较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以实现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
一、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判断
(一)从表一可以判断,18年中,我国粮食贸易状况是:
表一 1978—1995年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发展报告’96及有关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1.以净进口为主。我国粮食净进口年份有13个,净进口最少的年份是1991年,只有259万吨,1995年最多达1976万吨;净出口年份有5个,净出口最少的年份是1986年仅为169万吨,最多的年份是1993年为783万吨。
2.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都在1500万吨左右,也有少数年份超过2000万吨。18年间,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为33933万吨, 其中进口粮食为22735万吨,占进出口总量的67%;出口粮食为11198万吨,占粮食进出口总量的23%;我国平均每年进口粮食1263万吨,出口粮食622万吨,净进口粮食641万吨,净进口量占生产量的2.21%。
3.粮食进出口规模与粮食产量的增减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往往呈现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反向调节。例如,1985年粮食比上年减产2820万吨,反而出口粮食932 万吨, 保持净出口333 万吨, 净出口比上年增加1021万吨,而1995年粮食丰产,比上年增加2152万吨,却净进口1976万吨,净进口比上年增加2324万吨。
4.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性不大。我国粮食净进出口量占粮食生产量的比例在0.43%—4.23%之间,即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在95%以上。
(二)从表二可以判断,18年间我国主要粮食贸易状况是:
表二 1978—1995年我国主要粮食生产与进出口贸易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发展报告’96及有关资料整理计算而得。
1.大米 大米是我国粮食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1984—1989年,我国大米出口量逐年下降,1984年,我国大米出口量为118.9万吨, 占生产量的0.87%,到1989年,我国出口大米仅为32万吨,占生产量的0.25%。由于国内消费者的口味偏好以及减产所造成的大米价格上涨,1995年稻谷明显增产,这时反而增加了大米进口,出口量税减仅为5万吨。
2.玉米 玉米成为粮食出口的第一大品种,约占出口总量的90%,出口量最高的年份是1993年为1110万吨,占生产量的10.84%。1995 年玉米产量增长到11199万吨, 但由于我国畜牧业发展对玉米需求的激增以及国内市场的变化,国家对玉米出口有所调整,玉米出口量为11万吨,仅占生产量的0.1%。
3.大豆 大豆是我国粮食出口的重要品种,从1980年至1987年,我国大豆的出口量逐年递增,1980年大豆出口10万吨,占产量的1.26%,到1987年大豆出口量增至171万吨,占产量的13.7%。从1988—1995 年,由于国内农业结构的调整,加之国内消费者对大豆这种植物蛋白质需求的偏好,我国大豆出口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出口量由1988 年的148万吨下降到1995年的38万吨,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也由12.70 %下降到2.81%。
4.小麦 小麦是我国粮食进口的主体,约占我国粮食进口量的80%以上。我国小麦进口量最多的年份是1989年为1488万吨,占产量的16.39%,最少的年份是1985年为541万吨,占产量的6.30%。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国内对优质小麦消费量的增长,1993年以来,我国小麦进口又呈递增趋势,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小麦进口量将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
(三)我国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
近十年来,我国国内主要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使我国粮食价格已经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接近,有时甚至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这就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正在丧失。据有关文献介绍:1986—1995年,国内小麦价格由537.2 元/吨上升到1662元/吨,玉米价格由450元/吨上升到1566元/吨, 大米由778.4元/吨涨至2859元/吨,分别上涨了209%、 246 %和267 %。 1995年我国大米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28.8%;1995年我国玉米期货价格涨至1600元/吨,而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995年9 月的玉米期货价为114美元/吨,按8.3汇率折算,仅为946元/吨, 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的19%,到1996年7月, 国内玉米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价的11%;到1995年国内小麦期货市场价达1600元/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9月期货价为161.7美元/吨,按8.3汇率折率为1342元/吨, 国内价也高于国际市场价的19%,到1996年7月, 国内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的23%。
二、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政策选择
(一)立足国内生产,适当利用进口,实现粮食的总量平衡。
粮食是一种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特殊商品,做为具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一定要在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原则下来制定粮食贸易政策,决不能盲目地按照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理论,放弃粮食生产,依靠进口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果真如此,世界粮食贸易既无法为我国提供足够的粮食供给,同时大批农民失业也将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鉴于我国人均可耕地资源与资本短缺以及劳动力资源丰裕的资源禀赋特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粮食的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合理配置国内粮食生产资源,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粮食安全、进口结构和布局、港口吞吐量及运输能力、外汇支付能力及国际市场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正确处理好国内区域平衡和从国外进口粮食的关系,每年适量进口粮食,以调剂粮食品种、丰歉和区域的余缺以及缓解国内运输压力。从18年来我国粮食贸易的实践来看,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应控制在95%以内,进口控制在5%左右。
(二)调整粮食出口战略,提高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我国的大米、大豆和玉米每年都有一定的出口量,随着国际粮食市场对绿色食品、保健食品需求的扩大,我国的粮食出口要实现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战略转变,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形成出口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改进产品的包装,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文化艺术附加值、市场附加值,使粮食出口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为国家创取更多的外汇。
(三)按照国际惯例,实行粮食贸易保护政策。
粮食产业是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较低,它不仅要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近几年我国进口粮食的比较优势明显增加。加入WTO后,我国将失去所有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 国内市场仅剩关税这一唯一的保护措施。因此,对于我国来说,粮食贸易不仅是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涉及到农民收入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对粮食进出口贸易进行保护。一是实行粮食进口的关税配额政策,对配额内的粮食进口征收低关税甚至是零关税,对超过配额的粮食进口征收高关税,以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的粮食生产者。二是实行粮食进口的可变进口关税即差价税。三是采用进口许可证、“自动”进口配额以及规定严格的卫生、质量、环保、包装、商标等标准来严格控制粮食进口。四是对粮食出口采取可变出口补贴,出口补贴率完全由国际价格与国内保证价格的差额决定。五是实行出口生产补贴政策,促进国内生产,扩大出口,保护国内生产者。
(四)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粮食生产与进出口贸易的预测系统。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 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的历史背景,粮食市场必须实行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把国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粮食生产与贸易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价格保障体系和粮食进出口与专项储备粮食吞吐调节相结合的宏观调控系统,减弱粮食生产波动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建立粮食生产的保险体系,充分利用不引起贸易扭曲的“绿盒”政策,对国内粮食生产者进行保护。三是应抓紧研究制定国内粮食市场向国际粮食市场开放的程度、方式及法律,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同时加大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调研,通过粮食市场信息,积极做好粮食进出口的预测工作,通过经济、法律手段,协调好进出口与国内调运和储备的关系,对粮食的进出口结构、价格及目标市场进行有效调控,确立关税、信贷规模、利率和税率。四是充分利用价格切换的时间差,选择合适的进出口时机,制定国际粮食市场营销策略,对粮食期货和现贷一起运作,把粮食出口创汇与调节余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握粮食进出口节律,当国际粮价高于国内粮价时组织出口,当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粮价时组织进口,实现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效益最大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