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统产业论文,道路论文,优化升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和支撑

当前,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产业依然是工业的主体,真正代表现代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比重很小,高科技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从数量上看,传统产业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职工人数占全国工业职工人数的80%以上,产值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90%以上,税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0%以上。可见,传统产业在我国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

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竞争力角度看,今后几十年,我国会逐步扩大新兴产业的产品市场,但主要部分还是在传统产业产品上,对传统产业提供的基本衣、食、住、行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市场需求。同时,传统产业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全社会就业巨大压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不能离开这个国情。(注:吕政等:《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P53~55。)

从世界范围看,即便是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末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也只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3%,其它传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仍占2/3以上(注:吴海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传统产业的改造》,《南京日报》2004年4月21日,C7版。)。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高速成长阶段有可能保持一个长达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增长的潜力主要来自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转换、优化和升级(叶连松,2003)可见,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不排斥传统产业的存在和发展,而且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传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或前提(注:黄泰岩 李德标:《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p38。),积极不断地推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就完全能够在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通路。

二、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困境和劣势分析

应该清醒地看到:过去几十年,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以简单的数量扩张为主的道路,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其结果是传统产业摊子铺得过大,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高不高,资本有机构成低劣,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伴随经济高增长的是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恶化,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禁而不止的问题十分突出,很多领域的高端产品不得不大量进口,而大量企业却在低档次、同类产品中恶性竞争、陷入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生产低效率、经济低效益的泥潭。使发展走入了死胡同(表1)

表1 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非国有工业企业近年来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注:一、为简明起见和便于比较,本表只列举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四项,且仅列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部门的相关数据。同时,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客观公平性,对垄断性行业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数据未予录入。二,产业部门代号1、煤炭采选业,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非金属矿采选业,6、木材及竹材采运业,7、食品加工业,8、食品制造业,9、饮料制造业,10、烟草加工业,11、纺织业,12、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13、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4、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5、家具制造业,16、造纸及纸制品业,17、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1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9、石油加工及炼焦业,2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1、医药制造业,22、化学纤维制造业,23、橡胶制品业,24、塑料制品业,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8、金属制品业,29、普通机械制造业,30、专用设备制造业,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2、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35、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供应业,36、煤气生产和供应业,37、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P418~419)(2001,P414~415)(2002,P436~437)(2003,P472~473),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1中除垄断性行业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外,共有产业部门34个。

1.1999~2002年主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中,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四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各有23、19、18、21个产业部门,分别占产业部门总数的67.64%、55.88%、52.94%和61.76%。除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因为规模的相对扩张),其余全为劳动密集型(纺织业、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普通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统制造业产业部门。

2.全部经济效益指标连续四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7个产业部门,占产业部门总数20.59%,我们不妨称之为经济效益全面衰退的产业。它们全都是传统制造业产业部门,如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资本密集型的造纸、橡胶制品、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这些产业已严重滞后并拖累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3.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三项以上(三项)标连续四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1个产业部门,占产业部门总数61.76%。即超过六成的传统产业部门至少有三项以上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传统产业产出效率总体情况已十分严重。

4.“单项冠军”——2000~2002年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连续创下全国最低记录的产业部门有:工业增加值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最低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总资产贡献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最低为木材及竹材采运业,这都是典型传统产业部门。

5.表中数据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如果考虑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尤其是大量规模小、生产效率更低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则传统产业的差距还要加大。

上述分析表明,传统产业中许多产业部门的发展正处于劣化和恶化状态,这些矛盾与差异若不能尽快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尽快提升其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研究

(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构建传统产业体制优势

1.传统产业必须首先实现产权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产权制度的创新,它是企业具有活力和动力的前提,是获得所有制结构优势的制度基础。传统产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时间最长、影响最深,产权关系极为复杂和模糊,传统产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竞争力薄弱的深层次问题,本质上就是产权关系问题。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8月至11月对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报告,国有企业中真正做到产权清晰的只占11.8%,近80%的国有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见表2)。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有企业中分布很少,显然,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传统产业。

表2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产权清晰方面的情况(%)

企业类型完全做到 基本做到

还没做到

国有企业 11.8 39.9

48.3

私营企业 72.0 25.4

2.6

股份有限公司 42.4 43.6

14.0

有限责任公司 51.0 36.9

12.1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64.7 28.6

6.7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及经济体制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管理世界》2002第12期,P101。

传统产业通常涉及一般性竞争领域。因此,应该大力收缩国有经济的规模,特别是要对国有产权进行重组、重塑、重构,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明晰产权边界,尽可能降低公有制在传统产业中的比重,解决好企业内在的活力和动力机制,为工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大力促进、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混合经济的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使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优化。通过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完善产权委托代理制,使企业获得法人财产权,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自身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制度,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形成有效制衡机制、保证现代企业有效运转的制度基础。因此,传统产业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获得市场条件下的体制优势,才能使真正使企业具备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重塑企业经营者约束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保证所有者对企业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同时,对企业经营者形成最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一个是“正向”的,即应有足够的回报使被激励的经理人员甘于付出最大努力,达到所有者的利益要求;一个是“反向”的,即玩忽职守和不称职的经理人员应能被及时监督发现,并受到相应惩处甚至被淘汰。激励不足,则经营者缺乏努力工作的动力;约束不足,则经营者可能通过损害所有者利益而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走向犯罪。传统产业必须重塑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要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和经理人业绩评价机制,使真正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能被选拔到高层管理岗位;其次,应加大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激励;第三,应重视制度建设,健全并强化企业内外部监督机制。在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条件下,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既享有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充分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又使其能尽职尽责地履行经营者义务,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使公司治理结构更加有效、更加合理、更加富有活力。

(二)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激发传统产业创新活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大幅增加传统产业的研发投入。从国际经验看,R&D资金投入占销售额1%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占2%的企业可以勉强为继,占销售额5~10%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根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我国全部独立核算大中型工业R&D投入强度平均仅为0.29%,传统产业中机械制造业、冶金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和纺织及服装制造业的投入强度分别为0.53%、0.21%、0.28%和0.12%。国家计委产业经济研究所上世纪末对机械、冶金、石化、纺织等传统行业27家大型企业的调查,27家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0.29%,最低仅为0.02%(注:史清琪 尚勇:《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pp38~40。),尽管调查的企业数不多,但这些企业大都是行业的排头兵,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近年来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增加,截至2003年底,全国科学研究和开发经费总支出已达150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1.32%左右(注:梁沂滨 陈建辉:《科技研发去年投入1500多亿元》,《经济日报》2004年2月23日,2版。),但这一指标即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仍属世界最低国家之一(见表3)。R&D经费投入长期过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因而,大幅增加传统产业的研发投入刻不容缓。

表3 部分国家R&D经费比较单位:10亿本国货币

国家 中国美国日本德国

法国

英国 俄罗斯韩国

年份 2003199619951996

1996

1995 1996 1995

R&D经费

150.0

184.7

14408.2 80.7

182.2 14.3 19393.9

9440.6

R&D/GDP(%) 1.312.522.982.28

2.31

2.05 0.86 2.68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8~2000。

2.重视和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产业从国外引进了很多项先进技术,但总体上看来,技术水平和装备比发达国家仍然落后很多,总体竞争力薄弱。在不少行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极少,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外方或国外公司手中,甚至有些行业的市场已被外资控制或垄断,市场竞争态势极为严峻。

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自身对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没有一个行业能将超出R&D投入的10%的经费投入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中去,因而,传统产业中许多重要行业随着技术来源国的不断技术更新,而陷入引进—利用—淘汰—再引进的重复引进状态之中,不仅造成了资金等各项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形成了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抑制了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进程。

因此,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引导,除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首先,应当调整技术引进的结构,鼓励企业注重技术软件和诀窍技术的引进,使技术引进从单纯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转向通过技术引进,掌握先进技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升级能力(注: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研究》,《管理世界》2001年第3期,P76。);其次,要在战略上特别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的规划与协调,构建引进—消化—创新的造血型技术引进机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可以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和消化吸收创新,再转移到企业中去,促进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以信息化推动高新技术化,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信息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是当代先进技术的代表,是覆盖面最宽、渗透性最强、倍增效应最大的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带头者。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发展,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不仅可以催生一大批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重要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带动和改造庞大的传统产业,这是我国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力量和基础平台。

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先导技术,可以使传统产业大大增强市场应变能力,通过建立与供应商、客户联盟的供应链和信息网络,可以使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成本大为降低,资源利用率、产品竞争力大大提高。我们应当十分重视信息化在传统产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重点是加快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注:曹建海 李海舰:《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P59。),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实现高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成长链,充分发挥它们对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整体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要进行有选择的重点突破,即集中有限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依据我国现有的条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选择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

3、加大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改造和提升。信息化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核心的内容,除了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信息化优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具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渗透、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因此,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有可为,传统产业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关键是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选准和扶持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带头作用的支柱产业,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内涵发展之路。同时,要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引导传统产业实现清洁、绿色、高效、低耗、无害生产,实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四)全面推进管理创新,增强传统产业竞争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产业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落后经营方式、僵化组织结构、低效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1.首要的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富有创造性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传统产业吸纳了我国80%以上的就业人口,拥有素质较高、数量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独特的比较优势。但现实情况是,我国传统产业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远未能发挥,管理人才、创新人才极为缺乏,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可见,传统产业劣势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产业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掘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全面变革和创新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变。当前,首先要建立起能够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机制,尽快制定出一整套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政策,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其次,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健全符合人才市场价值规律的分配制度、无形资产评估、保护和入股制度、人力资本股权激励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体现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人才汇集机制和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人才开发新格局,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力资源优势和员工潜能。

2.强化传统产业的战略管理。发展战略是企业的长远谋略,战略就是生产力。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产业没有战略管理,更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造成多家企业经营目标集中在一个狭小的市场,形成一哄而上的竞争局面,导致促销战和价格战,我国近年来的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等就是很好的证明。这种恶性竞争严重削弱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和获利空间,导致人、财、物资源的巨大浪费。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传统产业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以全新的视角考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强化战略管理理念、实现由偏重生产管理向重视发展战略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传统产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实力,合理确定企业的发展定位,选择好合适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发现不同偏好的市场,通过差异化战略来满足目标市场,则不仅可以避免在某些产品市场上的过度竞争,还有利于增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较长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要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生产运营、企业文化等子战略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将其作为强化企业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实施传统产业的国际化战略。在信息化背景下,世界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美国汽车业产值中,30%来自韩国的组装,17.5%来自日本的零件和高级技术,7.5%来自德国的设计,4%来自台湾和新加坡的非关键零部件。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工业提供了以平等身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可能,也为我国在某些产业环节上实现突破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传统产业应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尤其要学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更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进一步拓宽发展的空间。只要抓住好这个机遇,我们就能把传统产业所具有的市场优势、低成本制造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与发达国家所具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充分地结合起来,加快我国工业化的步伐。

传统产业的国际化首先应当结合产业和企业自身特点,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原则。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丰富而又质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传统产业首先应立足现有基础和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国际间产业内部的分工或者跨国企业内部的分工,从而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然后再不断扩大战果。其次,要大力发展本地区有显著优势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第三,应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积极而又慎重地在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地方融资,在自然资源最富集的地方购买原材料,在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又较低的地方加工制造,在科研人员最密集的地方进行技术开发,在市场最为广阔的地域组织营销和售后服务,努力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

标签:;  ;  ;  ;  ;  ;  ;  ;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_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